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饒怡生

鎖定
饒怡生(1887~1967),原名思添,又名藝農,字惜華,號惜花廬主,廣東大埔縣三河鎮匯城村人。曾任大元帥府參謀,國民黨中央直轄滇軍第三軍第二獨立旅少將旅長。軍閥混戰期間,遠避南洋從事教育醫療事業。1967年, 病逝於印尼。 [2] 
中文名
饒怡生
出生日期
1887年
逝世日期
1967年
出生地
廣東大埔縣

饒怡生人物經歷

饒怡生,初赴任星洲啓發學校校長。清宣統元年(1909)加入同盟會。民國2年(1913)討袁失敗,李協和、龔振鵬、馮開桂、梁春伯、鍾秀南、張俞人、鄒魯等人逃往南洋,俱困於新加坡。怡生竭力奔走,籌款接濟。
民國4年,袁世凱自稱洪憲皇帝,時同盟會會員非常憤慨,邀怡生回國追隨孫中山參加討袁,因題黃花崗烈士碑詩,怡生得到鄒魯器重。民國5年,孫中山賜怡生三等嘉禾勳章。
民國10年,怡生正擬參加北伐,初寓羊城時,有邑人張秩卿與其庶母朱氏爭奪遺產,朱氏賄賂當地官吏以誣劫案,私捕張秩卿及其辦事人員張學士、張頌庭等人,拘留多日,旋由張雨霖央求怡生具函檢察廳廳長廖介和嚴究,一羣奸吏懼罪求恕,立釋秩卿等4人。民國12年,怡生任大元帥府參謀職,後升任中央直轄滇軍第三軍第二獨立旅少將旅長,駐節虎門,守衞飛鵝嶺。
民國13年冬,陳炯明乘孫中山北上,廣東空虛,又發動叛亂,佔據東江各地,與桂軍楊希閔、劉震寰暗相勾結,圖攻廣州。當時孫中山舊病復發,尚留北京,怡生鑑於軍情複雜,對部屬不易整頓,遂再往星洲辦報辦學,並任校長多年,努力文教工作。民國17年,他受聘於巴達維亞《全民日報》,嗣後赴泗水創辦平民醫社,懸壺濟世。民國28年,被推舉為泗水中醫公會主席,主編中醫旬刊,編著有《中醫彙刊》一書。
民國31年3月,日軍進佔爪哇後,怡生因對抗日救國工作甚為出力,遂被捕入集中營,歷三載之久,備受虐待。他處之泰然,獄中除與戰友吟詩唱和外,還醫治難友。據陳奮澄《南寇百感錄》載,泗水國醫兼詩人饒怡生獄中首唱聞歸感賦一律,和者達40餘人,皆為警惕勉勵難友出獄後須堅持勁節、不受誘變之警句。
怡生出獄後,在泗水續辦醫業。他醫術高明,診脈開方,莫不妙手回春,故病者聞風而來。
1967年2月,饒怡生逝於印尼泗水甲巴山,享年80歲。 [1]  [3] 

饒怡生個人著作

饒怡生著有《南寇劫後集》、 《惜花詩集》、《惜花廬主唱酬集》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