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集鎮

鎖定
餘集鎮位於河南省商城縣西南部,大別山北麓,豫鄂皖三省結合部。東、南、北分別與本縣吳河、馮店、汪橋、觀廟接壤,西與新縣沙窩鎮、光山白雀園鎮隔河相望。全境南北長15.5公里,東西寬14公里。餘集鎮是原國家建設部規劃的“國家重點建設鎮”,“中州名鎮”,“省級衞生鄉鎮”,“市級文明鄉鎮” [5]  ,是豫皖邊界通往湖北武漢的交通咽喉和商城縣西南部商貿物流集散中心。2014年7月21日,住建部等7部委公佈《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公佈全國重點鎮名單的通知》,餘集鎮被評為“全國重點鎮”,成為商城縣三個全國重點鎮之一 [1]  。2016年4月,為貫徹《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國函[2015]91號)精神,《河南省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實施方案》豫政 (豫政 〔2016〕21號)將餘集鎮等12個集鎮納入“小城鎮建設示範工程”,打造工業強鎮、商貿特色鎮、旅遊名鎮 [2] 
中文名
餘集鎮
外文名
Yuji Town
別    名
隆門裏,獨山鄉
行政區劃代碼
411524105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商城縣西南部
地理位置
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
面    積
89.4 km²
下轄地區
餘集街居委會、東門街居委會等
政府駐地
餘集街居委會
電話區號
0376
郵政編碼
46533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 萬
著名景點
十龍廟、獨山、毛爺山、獅子頭、雙尖山 [15] 
車牌代碼
豫S
地區生產總值
11.38 億元(2019年) [11] 

餘集鎮建制沿革

餘集鎮鳥瞰圖 餘集鎮鳥瞰圖
餘集鎮鎮歷史悠久,古時稱隆門裏,元代末年抗元名將餘普清、餘思銘父子攜後裔兵敗定居於此,命名餘家集。明成祖是十一年(1475年)鎮區始建,曾稱羅集、雷集。清同治年間,集鎮四周築有高4米,底寬2米,長500米的石寨。四門設置炮樓,街頭有哨門。主街長600米,寬4米,房屋1600餘間,沿街門市300餘間,全集佔地面積6.2萬平方米,多為磚瓦結構房屋。30年代,餘集生意興隆,有土布、板粉、魚秧“三大樁”,招商於市,時有“小漢口”之稱。大革命時期,商光農民起義,餘集成為紅25軍的搖籃。民國27年(1938年)日軍進犯武漢,途徑餘集,房屋被毀數百間。共和國成立後為獨山鄉,轄餘集、吳河和馮店,政府駐地餘集。1994年11月撤鄉建鎮,更名為餘集鎮 [9] 
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全國分為九州,餘集屬揚州管轄。殷商時期(約公元前16世紀一一約公元前11世紀),仍屬揚州。西周時(約公元前11世紀一一公元前771年),屬荊州管轄。
東周時期(公元前770年一一公元前256年),為黃國地。
春秋時期,魯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夏,楚人滅黃,屬楚國地,屬雩婁鎮(見《春秋左傳注》及明嘉靖三十年《商城縣誌》)。戰國時為梁之南境。
餘集鎮地圖 餘集鎮地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今餘集屬九江郡。秦末,項羽起兵伐秦,自立為西楚霸王,封部將黥布(英布)為九江王,今餘集屬其管轄。後黥布歸屬劉邦,封為淮南王,定都六,今餘集仍屬之。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屬汝南郡新都。漢文帝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屬廬江郡雩婁。王莽稱帝時(公元9年一一23年),屬廬江郡新延。東漢初屬宋國新郪。
三國時期(公元220年一一280年),餘集屬魏國安豐郡雩婁縣。西晉時(公元265年一一316年),餘集屬豫州安豐郡雩婁縣。
東晉時(公元382年左右),屬豫州弋陽郡。南北朝(公元420年一一589年)屬汝陰郡為宋縣
隋朝(公元589年一一618年) 屬弋陽郡殷城縣。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屬義州。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屬淮南道光州殷城縣。
五代時期(公元907年一一960午),先屬吳國,後屬南唐。
餘集鎮 餘集鎮
宋時屬光州商城縣。元時屬汝寧府商城縣。
明洪武初,餘集名隆門,屬鳳陽府商城縣隆門裏,後屬河南布政使司汝寧府商城縣。明成祖11年,餘集鎮區始建。
清初,屬河南布政使司汝寧府商城縣,餘集名仙山裏。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餘集屬光州直隸州商城縣。
清末,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商城劃分為城、安、康、和、樂、親七個區。餘集屬安區,轄鰱魚山以西地區(包括今餘集、吳河、汪橋、觀廟、馮店)。
辛亥革命後,屬河南省豫南道商城縣。1931年屬安區蘇維埃,1941年屬獨山鄉,1948年屬獨山區。
解放初,屬潢川專員公署商城縣。
1952年,信陽、潢川合併為信陽專區,餘集屬信陽專區商城縣。1956年,全縣劃分為城關鎮,翟畈區、楊橋區、餘集區、新店區、酆集區、上石橋區、雙椿鋪區。
1958年,全縣劃分為8個人民公社,燈塔(今城關鎮)、衞星(今長竹園)、鋼鐵(今達權店)、躍進(今馮店.餘集、吳河)、越美(今觀廟,汪橋,鮎魚山,三里坪)、東風(今汪崗,伏山)、超英(今酆集,李集,四顧墩,蘇仙石,河鳳橋)、鐵路(今上石橋、武橋、白塔集、雙椿鋪、鄢崗)
1961年,全縣劃分為餘集、上石橋、河鳳橋、翟畈、達權店、四顧墩、城關、雙椿鋪、長竹園、伏山、汪橋、酆集12個公社。餘集轄今馮店、吳河餘集等地。
1974年底,全縣劃分18個公社,馮店、吳河兩公社從餘集公社析出,餘集行政區劃至今未變。
1978年,餘集公社改稱餘集鄉。
1994年,餘集撤鄉建鎮 [10] 
1931年中共商光邊區特委、商光邊區革命委員會、安區蘇維埃駐地餘集鎮。1931年7月,鄂豫皖紅軍醫院第六分院從光山縣遷至迎水村。同年7月,紅四軍軍委在餘集召開軍事會議,舊址尚存 [3] 

餘集鎮行政區劃

豫南明珠商業街 豫南明珠商業街
餘集鎮轄2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餘集街居委會、東門街居委會、李灣村、石板村、文衝村、張衝村、朱畈村、皮衝村、何衝村、迎水村、劉灣村、黃窪村、儀學村、楊棚村、曹集村、灣塘村、前灣村、雷衝村、西灣村、楊灣村、花灣村、連塘村、紅陽村、龍門河村、響塘村、文橋村。全鎮339個村民組,總人口6萬餘人,鎮區面積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萬人。 [13] 

餘集鎮地理環境

餘集鎮 餘集鎮
餘集鎮丘陵、山地交錯分佈,水庫,池塘盪漾其間,森林、草坡綠意盎然,桑田台地逶迤連綿。氣候温和,資源豐富。主產水稻、小麥、紅薯、茶葉、桑蠶、板栗、芝麻、花生、油菜、棉花等。有小型水庫14座,塘堰1185處。

餘集鎮白露河源

(1)白露河
餘集鎮 餘集鎮
白露河,又稱白鷺河。古稱渒(pai)水,俗稱白鷺水。因其上游沿岸常有白鷺飛翔柄息,故名。全長136公里,河寬70米,屬常流河。源於新縣小界嶺,自南內北流經新縣、光山、商城、潢川四縣匯入淮河。總流域面積1900平方公里。
(2)隆門河
餘集鎮 餘集鎮
隆門河,系白露河支流,屬常流河。隆門河源於石板村下衝腦,由南向北流經石板、響塘、龍門河、儀學等村,在檀樹崗處匯入商光河。全長10.5公里,河寬2-30米,流域面積61平方公里,河道面積0.5平方公里,水位1一一0.1米,年徑流量4118萬立方米。有申河、林河、白道河、文橋河等77條支流,可灌溉農田7500畝。

餘集鎮別山餘脈

1.雙尖山
餘老灣 餘老灣
雙尖山,位於餘集鎮張衝村,一峯兩尖,故名。北依張衝,南至新灣、郭店,東至七衝,西接單尖山。長2公里,寬1.5公里。山體大致呈南北走向。海拔485米。
2.犀牛望月山
犀牛望月山,位於餘集鎮張衝村,是商城、新縣兩縣界山,山體形似昂首的犀牛,故名,又名犀牛頭。北抵張衝,南至李衝村陶家山,西北界新縣沙窩鄉羅漢村。長7.5公里,寬7公里,山體呈西北一一東南走向,主峯犀牛頭,·海拔578米。
3.獨山
獨山,位於餘集鎮,羣山環繞,此山獨立,故名。因獨山位於餘集地理正中心,餘集以前稱獨山鄉。獨山北至連塘,南至李灣,西至紅陽,東至郭廟,長2公里,寬7公里,山體呈東西走向。
餘集鎮 餘集鎮
4.單尖,位於張衝村,商城、新縣兩縣界山,孤峯獨立,故名。東、北至張衝村,南抵七衝村,西界新縣沙窩鄉羅漢村。長2公里,寬1.3公里。山體呈西南——東北走向,海拔485米。
5.毛爺山
毛爺山,位於餘集鎮楊棚村白露河畔。東接餘集鎮磨盤山,南連餘集雞冠山。,北抵板廟,西界陳集。相傳,明末一毛姓老人帶領百姓同土匪打仗戰死,後人在此山建毛爺廟,以示紀念,山以廟名。
6.雞冠山
餘集鎮 餘集鎮
雞冠山,位於餘集鎮楊棚村白露河畔,商城、光山兩縣界山。山峯形如雞冠,故名。東至餘集鎮楊棚村,北接餘集鎮毛爺山,西、南界光山縣白雀園鄉。長2公里,寬1公里。山體呈西北一一東南走向。海拔254米。
7.獅子山
餘集鎮 餘集鎮
獅子山,位於餘集鎮迎水金田,商城,新縣兩縣界山。東北至餘集鎮迎水金田,西、南低新縣羅漢,海拔213米。山體扁平,形如卧獅,峯頂一石,形如獅頭,故名。
8.鍾鋪大尖
鍾鋪大尖,位於餘集鎮西灣村,萬象河發源於此,東至餘集鎮桃花尖,南至餘集鎮西灣,西連刁龍寨,北抵鈡鋪,西北至梅樓。海拔475.7米,萬象河源此。
9.棲鳳嶺公園。全縣鄉鎮第一家開放式休閒公園 [12]  ,建設有梅花園、桃園、桂花園、杏園、石榴園、紅楓園、紫薇園、李子園。

餘集鎮經濟

餘集大道 餘集大道
餘集鎮 餘集鎮
餘集鎮交通發達,地處安徽通往湖北武漢的咽喉。商貿興隆,歷史上有“小漢口”之譽,相關資料顯示“山陝會館在全省分佈很廣,從彰德府林縣到商城餘集,從陝州靈寶到歸德永城,由北到南,由西到東,處處可見” [17]  。所產白布粉、魚秧被評為“三大樁”,名揚廣州、漢口。“德字粉遠銷東南亞。近年來,鄉鎮企業發展較快,經濟實力逐年增強,板栗、茶葉、桑蠶、竹木、大理石、花崗石材、魚秧、豬鬃製品等產品享譽中南各省。鎮區商貿繁榮,資源充足,市場日均流動人口1.8萬人次,年交易額超億元。 [14] 
小漢口商業街 小漢口商業街

餘集鎮北林州南餘集

明清時期餘集鎮四周築有高4米,底寬2米,長500米的石寨。四門設置炮樓,街頭有哨門。主街長600米,寬4米,房屋1600餘間,沿街門市300餘間,全集佔地面積6.2萬平方米,多為磚瓦結構房屋。明清時期餘集為豫南地區商貿重鎮,有“北林州,南餘集,西社旗,東周口”之稱,徽商、晉商雲集,晉商興盛時期在餘集建有山陝會館 [17] 
餘集街夜景 餘集街夜景
餘集鎮內上市貨物有土布、絲絹、葛麻、茶葉、竹木、土紙、鐵鍋、藥材等。商品輸出或經淮河運至淮北,或以人力擔挑至漢口,時有“跑漢口”之説。棉花、細布、食鹽、白糖等商品多從麻城、漢口、鎮江、蕪湖等地購進。

餘集鎮跑漢口

餘集鎮 餘集鎮
舊時餘集貧窮落後,交通不便,那時餘集鎮土特產全靠我們祖先肩挑手提送往百里外的漢口,他們從漢口回來再挑上當地人生活急需品,這種運輸方式(跑漢口)在我鎮延續幾十代人,至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才被車輛所替代。餘集人“跑漢口”,與山西人“走西口”和山東人“闖關東”一樣悲壯。

餘集鎮漢潢古道

漢潢古道,指古代時光州府潢川縣到湖北武漢的古道商道,從潢川→雙柳→鍾鋪→餘集,之後分為兩條:一條從五水關→馮店→達權店→長竹園→麻城→漢口,另一條從打兒窩→羅漢→虎頭關→沙窩小界嶺(春風嶺),宋代時大學士蘇東坡由此入黃州。

餘集鎮交通運輸

餘集鎮 餘集鎮
餘集鎮交通便捷,省級公路、S339橫穿其境,距京九鐵路25公里,縣際公路餘黃路、餘楊路和餘吳路成放射狀,日車流量達2000多輛次。鎮區坐車可直達沙窩鎮、達權店、長竹園、馮店、吳河、湯泉池、白雀園、觀廟、中鋪等地,坐長途汽車可直達合肥、南京、鄭州、武漢、信陽、上海、無錫、江蘇、深圳、東莞、杭州、寧波、温州等地。宣商高速雞公山到商城段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屆時餘集到長三角地區杭州、南京、上海實現高速直達。規劃中的淮濱至麻城高速將橫穿餘集,屆時餘集到武漢可直通高速。
民國以前,餘集僅有從餘集到界嶺、餘集到白雀園兩條古驛道與外界相通,村落之間阡陌相連。民國21年(1932年),商城經餘集到沙窩的公路修通,餘集成為江蘇、安徽以及本省的潢川、固始通往武漢的必經之地。爾後日軍進犯,戰亂頻繁,至餘集解放前夕,境內所有公路毀壞,車輛不通。建國以後,餘集交通獲得了快速發展。省際公路獲得了長足發展,S339先後貫通。縣際公路得到了完善和拓展,先後修建了餘集經馮店、達權店、長竹園到湖北兩路口的餘黃公路,餘集經吳河到湯泉池的餘吳公路,餘集經楊棚到觀廟、白雀園的餘楊公路。
中學 中學
餘集人應經常聽老人講“跑漢口”這事的,舊時餘集貧窮落後,交通不便,那時餘集鎮土特產全靠我們祖先肩挑手提送往百里外的漢口,他們從漢口回來再挑上當地人生活急需品,這種運輸方式(跑漢口)在我縣延續幾十代人,至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才被車輛所替代。餘集人“跑漢口”,與山西人“走西口”和山東人“闖關東”一樣悲壯。
(1)大別山高速
大別山高速公路作為滬陝高速公路和滬蓉高速公路的聯絡線,與信陽境內已經建成運營的京港澳、大廣、滬陝三條國家高速公路,共同構成大別山區域高速公路網主骨架,直接串聯起中原城市羣和江淮城市羣,與宣商高速互聯互通。該高速貫穿餘集東西,於楓樹坳南設置餘集互通式立交,與S214相交,設餘集高速出口,目前進入施工階段;
(2)淮麻高速
淮麻高速由潢川雙柳樹鎮進入商城縣境,經過汪橋、觀廟、餘集到新縣沙窩進入麻城境內,十四五期間將開工建設。
(3)S339南信葉路,西起信陽市經過羅山、新縣、餘集、商城到安徽葉集,為信陽南部地區重要交通要道。
(4)S214從雙柳、汪橋進入餘集,然後向南先後進入馮店、達權店、長竹園、黃柏山到兩路口進入湖北境內。
(5)餘吳路。從餘集出發,經過吳河鄉直到湯泉池管理處。
(6)國道G632。規劃中的葉集—信陽公路,《國家公路網規劃》普通國道網182條聯絡線的第113條,路線編號G632,主要控制點:葉集、商城、餘集、信陽 [18] 
舞獅 舞獅

餘集鎮歷史文化

餘集鎮的民風古樸,極其尊重長輩,崇敬先祖。餘集鎮各氏族都有完整的家譜。不少家譜明文記載先輩定下的族規家訓,如“忠厚傳家”、“勤儉傳家”、“耕讀傳家”、“詩書傳家”等。
(1)祭祀
民間傳統節日來紀念先祖的有三個:除夕的中堂前祭;正月十五的墳前祭;清明的墓前祭等。還有在一九四九年前的氏族祠堂家族人的公祭。而最隆重最熱烈的祭祀先祖活動,當屬正月十五,人言“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堅守着元宵墳前送燈的傳統。
(2)民歌
餘集鎮處於江淮之間,受中原文化和吳越文化的薰陶,民歌古樸清新,細膩婉轉。有燈歌,、情歌、小調等。
餘集舞龍 餘集舞龍
(3)轎頭鑼鼓
餘集鎮轎頭鑼鼓,起源於明末清初,最早用於新春佳節玩龍燈,轎頭鑼鼓是以農村生產、生活為題材編排的鑼鼓樂曲:鑼鼓套路中的牛打角、牛搔癢、八哥洗澡等。
(4)家神牌位
中堂中央處貼一寬幅,縱書“祖宗昭穆神位”或“天地君親師”,左右各有一行縱書小字,左為“東廚司命”,右為“福祿財神”。寬幅兩邊還配有一幅窄聯,聯的內容各異。
(5)民間故事
餘集民間故事極多,有反映歷史的,有關於神仙鬼怪的,有講地名風俗來歷的。歸結出來主要有以下三個系列:
一餘少保的傳説,該傳説反映元末明初餘思銘抗元的故事。
餘集鎮 餘集鎮
二餘六爺鬥智,清朝同治年間秀才。此人聰明絕頂,能言善辯,嫉惡如仇,經常打“被告吃原告”的官司,主要有《正名餘集》、《柿樹不買》等。
三朱洪武討飯,餘集鎮仍然流傳着朱洪武年輕時在餘集一帶討飯經歷,如《朱洪武賣牛》等。
(6)大鼓書
大鼓書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夾板,配合唱腔、道白,節奏和諧,演唱者唱一段説一段,還伴有動作表情。其內容多取材於民間喜聞樂見的歷史演義、武俠、公案之類小説。

餘集鎮地方特產

餘集鎮物產豐富、商業文化興盛,有熟語言“餘集三大樁,土布、板粉和魚秧” [16] 
餘集鎮 餘集鎮
(1)土布。餘集鎮的織布業(木織機)、印染業在明清時期發展較快。1940年前木織機近千架,紡紗車幾乎家家户户都有。雖然已被先進工藝取代,仍然以家紡如充絨、製衣等新形式傳承着 [3] 
(2)板粉。主產於餘集、湯泉池等地。該產品明代開始生產,至清末全鎮有近50家粉坊製作,其中以粉商張德興監製者最優。板粉以優質豌豆為原料,用當地清涼純淨的泉水洗漂粉絲,工藝精湛,製作考究 [3] 
(3)餘集魚苗孵化源遠流長。明清之際,轉向商品生產,餘集成為大別山地區最大的餘苗集散地。魚秧與土布、板粉並稱為餘集“三大樁”而聞名遐邇 [3] 

餘集鎮風景名勝

餘集鎮餘集古鎮

餘集鎮 餘集鎮
明洪武年間,餘集老街便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集鎮了。歷練多年滄桑變化。人口不斷遷徙,到民國時期,餘集老街已成為一個較為繁榮的集鎮,素有“小漢口”之稱。由於它位於鄂、豫、皖三省邊緣地,又系安徽通往武漢的公路,交通咽喉,商貿販運者來往不斷,現已成為本縣境內農村中的一個貿易重鎮。昔日餘集老街,戒備森嚴,同治二年(1863年),圍繞老街四周,修建有一道高4米,底寬2米,長5000米的石寨城牆,民國初年,城牆被拆毀。餘集老街上,寺廟、祠堂繁多。北有大吉寺,帝王宮(湖北會館),關帝廟(北廟),餘氏祠、張氏祠,南有南廟,餘祠堂。

餘集鎮十龍廟

十龍廟 十龍廟
餘集鎮 餘集鎮
十龍廟位於餘集鎮皮衝村部一公里處。每年農曆正月十六和八月二十七日逢廟會。十龍廟是商城縣西南區域集宗教、風光、農貿於一體的綜合性遊覽勝地。十龍廟是一座仿古的建築,傳統的四合院,坐北朝南,有30多間房子,佔地30多畝。廟的大門是座牌樓,頗具特色,不僅氣勢宏偉壯麗,而且古樸文雅,觀之令人神往。牌樓高12米,寬20米。牌樓的牆壁上,雕刻的有二龍戲珠、龍鳳朝陽和八仙過海、南北二斗下棋等圖像,其姿態各異,神情生動,色彩鮮豔。所雕刻物象,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十龍廟東有龍門河,西有雙衝河。自然風光,四季各異,美好無比。

餘集鎮張沖水庫

張沖水庫在縣城西南22公里,餘集鎮張衝村境內。1965年動工,1971年建成,具旅遊、垂釣、休閒價值,同時在其庫區發展養殖業還可有很大的經濟價值。

餘集鎮青獅山

餘集青獅山 餘集青獅山
青獅山,俗稱獅子頭,位於迎水金田(與沙窩羅漢交界處)。整座山就象一頭獅子卧在山上,頭是奇石組成,頭高昂,仰望楊家寨,一眼睜開,一眼閉,嘴半張,嘴深4米,寬近10米。
獅子山西部是白象山,獅子山與白象山的夾隙處是黑龍潭。主潭長約600餘米,寬窄不等,寬處有百餘米,窄處不過一米,人可一躍而過,但其深不可測。兩岸峭壁聳立,如同刀削,整個黑龍潭就象一條黑龍靜卧在山澗。
黑龍潭的出口處,有一間圓形的石洞(俗稱龍屋),深約數十米,其頂端有一對二米深的圓形石洞(俗稱是龍角)。相傳是在數千年前,天空雷電交加,烏雲緊蓋,天空昏暗,頓時狂風暴雨,一條黑龍由天而降,沿獅子河下游,碰到青獅和白象,便奮力從兩者之間遊過,留下黑龍潭,一急之下,一頭碰到石岸上形成龍屋,剛好兩隻角一挑,挑出兩個龍角。

餘集鎮毛爺山

餘集鎮毛爺山 餘集鎮毛爺山
毛爺山位於餘集鎮楊棚村,西與光山縣白雀鎮隔白鷺河相望,又叫白芽山,縱橫連綿,景色優美。此山不高,海拔約500米左右。從北向南看,彷彿孔雀開屏,青山綠黛,如屏風;從東往西看,則如碎石壘就,險而竣,山頭如一紮布頭的老農,與一俊秀女子相對,默默地述着一個故事----千百年來,在民間久為流傳的故事。山的西邊,就是白露河。那裏有一雄偉的革命烈士紀念碑,與此山相對峙,相映襯,彷彿玉成。

餘集鎮著名人物

餘思銘,餘集人。元未戊戌歲(1358年),就金剛台集義兵歸附安豐(在今安徽壽縣),授平章事守禦金剛台。甲辰八月(1364年),奉詔領所部兵馬赴汴京,從徵累戰有功。洪武元年(1368年),賜緋衣一襲,鎮撫(從五品)兩員。九月,隨總兵宋渡河,克懷慶、澤、潞等州縣,太祖深寵之。二年(1369年),調攻桃花二寨,受勅命一道,賜緋衣一襲,牀一面,賞鎮撫兩員,授寧夏衞指揮僉事(正四品)。洪武十一年(1378年),徵西蕃,抱病歸卒於家。勅葬原籍,子亨襲其官 [6] 
戚先初,餘集前灣人。生於1913年,1950年任貴州鳳崗縣縣委書記,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1966年任空軍後勤部政委兼修建部政委。1991年3月9日在北京逝世。 [7] 
雷躋唐,出生於商城縣餘集鄉一小康家庭。1912年入信陽高級學堂。1915年入武昌中華大學,與革命先軀惲代英同班。1918年9月,與惲代英一起受聘在中華大學中學部任教。1920年2月,協助惲代英在武昌創辦“利羣書社”。1932年秋,含冤蒙難於光山縣白雀園 [8] 
餘集鎮 餘集鎮
餘維業,見義勇為英雄,2020年11月,被浙江省政府追記一等功 [4]  。租住在大唐街道輕紡城社區的餘維業恰好到路西新村辦事,也主動加入抗洪隊伍。因擔心水位升高淹沒辦公樓的配電箱,會對救援人員和附近村民造成危險,餘維業便自告奮勇去關配電箱的電源,不料瞬間被漏電擊中倒地身亡。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