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良鰲

鎖定
(1881—1930),名鯤,字電球,安徽省潛山縣橫中鄉人。其祖父、父親、伯父、叔父、長兄,均為清朝秀才(父親後補為廩生),並在當地設館教書。
中文名
餘良鰲
出生日期
1881年
逝世日期
1930年
出生地
安徽省潛山縣橫中鄉

餘良鰲個人信息

餘良鰲,名鯤,字電球,1881年生於安徽省潛山縣橫中鄉,1930年被殺害於梅城西門外。

餘良鰲個人經歷

1906年,餘良鰲考入安慶高等學堂。這時.他在孫中山民主思想的影響下,積極參與有關民主革命的宣傳活動,結果被學校開除。但他矢志不渝,本着“學以救國”的信念,將妻兒寄託於岳父家,並出賣了分家所得的二斗五升稻田,隻身轉入兩江師範學習。此時,民主革命思潮蓬勃發展,“剪辮放足”新風興起。餘良鰲帶頭剪去頭上的辮子,因此。遭到清軍的追捕,他藏進廁所,才免遭不幸。但他已無法在校讀書,只好返回家鄉。
民國建元后。餘良鰲又回到南京兩江師範讀書。在辛亥革命浪潮推動下,他未畢業就回到當時的省城安慶,先後在安慶六邑中學、安慶第一模範小學任教。由於秉性剛直,始終站在民主與進步一邊,不與當權者同流合污,因而遭到解聘。於是,他回到潛山模範小學任教。終因與世俗不相容,隨即又被解聘。他回到家鄉五廟,毀掉佛祖寺的佛像,以廟堂作校舍,辦起達材小學,自任校長兼教員。他講新書,教科學,尚體操。後因經費不足和地方守舊派的反對,學校被迫停辦。經友人介紹,他到潛山縣後北鄉(今嶽西天堂),在劉姓公堂創辦的崇新小學任教。他傳播科學與民主,深得青年學生的歡迎與擁護,名望頗高。潛、懷、太、英(英山)方圓百餘里追求進步的青年,紛紛負笈擔囊,前來向他求教。任教期間,適逢有位陳姓學生的伯父,在李大釗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社工作。這位陳姓學生經常收到《新青年》雜誌。餘良鰲發現此刊,立即將自己所授的課程停下,以《新青年》為教材,一連向學生講了三節課。由於他在課堂上大談馬列主義,終被學校驅逐出校。
1924年,國共合作後,王步文到安慶地區幫助國民黨左派發展黨員,組織國民黨第一區黨部。餘良鰲受命主持國民黨安慶第一區黨部工作。1925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他隨餘大化、王效亭周兆璜等到潛山縣城,籌建國民黨潛山縣黨部臨時執行委員會。縣黨部正式成立後,餘良鰲任秘書。在任期內,他和餘大化等秘密發展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農民運動。是年冬,他曾回到五廟,先後組織吳橋、上新田、下新田、左灣等鄉農會,發展會員600餘人。
潛山“一二·八”慘案發生後,餘良鰲受黨組織的委託,又到闊別多年的崇新小學任教,配合王效亭開展地下活動。在此期間,王步文、王效亭等常到崇新小學研究革命工作。因此,這裏成了方圓百里革命活動的中心,後來又成了請水寨暴動的指揮部。餘良鰲還曾和周兆璜一道,到潛山、太湖交界處的黃泥、新倉、牌樓等處,散發《宣言》,並在黃泥寫下了一副鋒芒直指國民黨反動派的對聯。餘良鰲的內兄儲友三、儲風三告誡他説:“太露骨了,你要小心!”餘良鰲認真地説:“我不怕露骨,人家説我‘餘蠍子’,我甘心做這樣的‘蠍子’。”
1930年,紅色政權——潛山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同時,潛山工農革命軍改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十四師,餘良鰲在師政治部工作。其時,師長王效亭認為他年近五十,身體不健,戎馬生活艱苦多險,不要他上前線。他詼諧地説:“我被殺了也有一攤血!”當時,敵強我弱,紅軍為了保存實力,實行戰略轉移,餘良鰲被調到五河區任農會主席。他在當地組織與發展農會、婦女會、兒童團、持槍赤衞隊,一舉鎮壓大土豪陳小初父子,一時農會聲威大振。地主土豪紛紛逃往縣城,求救於縣長崔澍龍。崔於7月中旬,糾集省保安團和潛、懷、太、宿、望、英六縣聯防隊2000餘人,分四路“進剿”。餘良鰲率一支50餘人的赤衞隊,在五河、茅山、響山一帶開展遊擊活動。在茅山,被十倍於己的民團包圍,他意欲奪路去霍山找紅軍,途經響山時,被叛徒認出,遭到捆綁(當時敵人到處張貼布告:捉到餘良鰲,賞洋2000元)。民團對餘良鰲施以毒刑,將他的手腳釘在屠凳上,並用火油燒灼。他堅貞不屈。敵人無奈,只好將他押解到梅城,並有意經過其岳父家門口,挾其妻兒與良鰲見面,企圖用骨肉之情軟化他。他毫不動搖。當內兄儲友三、儲風三説:“你安心去吧,我們正在籌款到縣城保你!”他笑着説:“象我這樣的人,用錢是保不出來的,你有那個錢,將我的妻兒照應好,餘願足矣!”他被押解梅城後,縣長崔澍龍親自審訊、勸降,將他折磨了將近兩個月,最終一無所獲;9月中旬,被殺害於梅城西門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