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承忠

鎖定
(Chengzhong Yu) 男,1969年出生於安徽蕪湖,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1993年獲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理學碩士學位,導師楊維達教授。1993-2000年工作於復旦大學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化學教研室,講師,教學主任。1999-2002年於復旦大學化學系無機化學專業攻讀在職博士研究生,獲理學博士學位,導師趙東元教授。2001年於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學習工作一年。2002年12月任復旦大學化學系副教授。2005年4月任復旦大學教授。2010年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生物工程與納米技術研究所教授。
中文名
餘承忠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安徽蕪湖
畢業院校
華東師範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稱
教授

餘承忠人物經歷

餘承忠 餘承忠
1990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1993年獲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理學碩士學位,導師楊維達教授。1993-2000年工作於復旦大學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化學教研室,講師,教學主任。1999-2002年於復旦大學化學系無機化學專業攻讀在職博士研究生,獲理學博士學位,導師趙東元教授。2001年於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學習工作一年。2002年12月任復旦大學化學系副教授。2005年4月任復旦大學教授。2010年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生物工程與納米技術研究所教授。

餘承忠研究方向

(1)多孔材料的製備科學及功能研究
(2)生物材料的製備科學及功能研究
(3)溶膠-凝膠化學及雜化材料的自組裝

餘承忠獲獎記錄

先後榮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上海市“青年科技啓明星“等稱號。2002年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二完成人);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三完成人),2004年獲得Australia Research Council (ARC)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餘承忠人物簡介

餘承忠,紫金學者講座教授。餘承忠教授2002年在上海復旦大學趙東元院士課題組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被複旦大學化學系聘為教授。2010年被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聘為教授,任澳大利亞生物工程與納米技術研究所課題組長。餘教授從事納米功能材料的自組裝和性能研究,在國內外科技期刊上發表150餘篇研究論文,其中JACS 13篇,Angew. Chem. Int. Ed. 7篇。被引用超過6000次以上,H因子為41。 [1] 
餘教授曾主持12箇中國基金項目和6個澳大利亞項目。獲The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ARC) Future Fellowship、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 (2009年)、中國硅酸鹽學會“青年科技獎” (2009年),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 (2005年)、中國化學會“青年科技獎”(2004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三完成人,2004年)等多項學術獎勵。 [1] 

餘承忠主要貢獻

先後主持、參加國家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基金委面上項目,以及上海市重大、重點科研項目共計14項。已發表SCI科研論文四十餘篇。包括J. Am. Chem. Soc.,Angew. Chem.,Adv. Mater.,Chem. Commun., Chem. Mater.,J. Phys. Chem.B,以及Nat. Mater.等,申請專利4項。
研究成果,英文
1. Yuan, P.; Liu, N.; Zhao, L. Z.; Zhou, X.F.; Zhou, L.; Auchterlonie, G. J.; Yao, X. D.; Drennan, J.; Lu, G. Q.; Zou, J.; Yu, C. Z. Solving Complex Concentric Circular Mesostructures Using Electron Tomography. Angew. Chem.-Int. Edit., 2008, 35, 6670.
2. Yuan, P.; Zhou, X. F.; Wang, H. N.; Liu, N.; Hu, Y. F.; Auchterlonie, G. J.; Drennan, J.; Yao, X. D.; Lu, G. Q.; Zou, J.; Yu, C. Z. Electron Tomography Determination of the Packing Structure of Macroporous Ordered Siliceous Foams Assembled from Vesicles. Small, 2008 (smll.200801020, accepted on 2008-9-9).
3. Zhang, Y.; Yu, M. H.; Zhou, L.; Zhou, X. F.; Zhao, Q. F.; Li, H. X.; Yu, C. Z. Organosilica Multi-lamellar Vesicles with Tunable Number of Layers and Sponge-like Walls via One Surfactant Templating. Chem. Mater. 2008, 20, 6238.
4. Zhou, L.; Zou, J.; Yu, M. M.; Lu, P.; Wei, J.; Qian, Y. Q.; Wang, Y. H.; Yu, C. Z. Green Synthesis of Hexagonal-Shaped WO3 0.33H2O Nanodiscs composed of Nanosheets.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08, in press (cg-2008-00609n, accepted on 2008-8-6).
5. Yuan, P.; Yang, S.; Wang, H. N.; Yu, M. H.; Zhou, X. F.; Lu, G. Q.; Zou, J.; Yu, C. Z. Structure Transition from Hexagonal Mesostructured Rod-like Silica to Multi-lamellar Vesicles, Langmuir, 2008, 24(9), 5038-5043.
6. Yang, S.; Zhou, X.; Yuan, P.; Yu, M.; Xie, S.; Zou, J.; Lu, G. Q.; Yu, C. Z. Siliceous Nanopods via a Compromised Dual Templating Approach, Angew. Chem.-Int. Edit. 2007, 46, 8579-82.
7. Yu, M. H.; Wang, H. N.; Zhou, X. F.; Yuan, P.; Yu, C. Z. One Template Synthesis of Raspberry-like Hierarchical Siliceous Hollow Spheres, J. Am. Chem. Soc. 2007, 129, 14576.
8. Tang, J.; Zhou, X.; Zhao, D.; Lu, G. Q.; Zou, J.; Yu, C. Z. Hard Sphere Packing and Icosahedral Assembly in the Formation of Mesoporous Materials, J. Am. Chem. Soc. 2007, 129, 9044.
9. Wang, H. N.; Wang, Y. H.; Zhou, X. F.; Zhou, L.; Tang, J. W.; Lei, J.; Yu, C. Z. Siliceous Unilamellar Vesicles and Foams by Block Copolymer Cooperative Vesicle Templating. Adv. Funct. Mater. 2007 , 17, 613-617.
10. Wang, H. N.; Zhou, X. F.; Yu M. H.; Wang, Y. H.; Han L.; Zhang, J.; Yuan, P.; Auchterlonie, G.; Zou, J.; Yu, C. Z. Supra-assembly of Siliceous Vesicles. J. Am. Chem. Soc. 2006, 128,
參考資料
  • 1.    -  .-[引用日期201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