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慶小葉苦丁茶

鎖定
餘慶小葉苦丁茶屬多年生常綠植物,主要生長在海拔400-800米地區,混交羣落的中下層,具有較強的耐蔭性,適宜生長的條件為:温度14-17℃,生長的環境較為潮濕,Ph值5-7微酸性石灰土壤。 餘慶小葉苦丁茶,系採摘木樨科粗壯女貞的幼嫩芽葉經加工而成,與廣西、廣東、海南等地生產的“大葉苦丁茶”是完全不同的植物,屬不含咖啡鹼的代用茶飲品,它生長在貴州境內烏江河流域喀斯特地貌中,該地的無污染環境為小葉苦丁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使得餘慶縣生產的小葉苦丁茶品質優良。
中文名
餘慶小葉苦丁茶
生長海拔
400-800米
生長温度
14-17℃
生長Ph值
5-7

餘慶小葉苦丁茶產品特性

餘慶小葉苦丁茶屬多年生常綠植物,主要生長在海拔400-800米地區,混交羣落的中下層,具有較強的耐蔭性, 餘慶小葉苦丁茶,系採摘木樨科粗壯女貞的幼嫩芽葉經加工而成,與廣西、廣東、海南等地生產的“大葉苦丁茶”是完全不同的植物,屬不含咖啡鹼的代用茶飲品,它生長在貴州境內烏江河流域喀斯特地貌中。這裏山清水秀,無任何環境污染,為小葉苦丁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使得餘慶縣生產的小葉苦丁茶品質優良。餘慶小葉苦丁茶的特色是色澤翠綠,香氣嫩香持久,滋味微苦甘醇(微苦回甜),條索緊結,口感獨特,具有“三綠”特徵,即幹茶綠、葉底綠、湯色綠。 [2] 

餘慶小葉苦丁茶種植情況

餘慶小葉苦丁茶作為民間傳統的野生飲品,歷史悠久,據《餘慶縣志》第二篇第五章第一節記載有“小葉女貞”;第十一篇第二章第二節記載:“康熙《餘慶縣志》,將茶葉列為縣內土產類記載。……為零星種植,手工製作,品質不高,羣眾多飲野生苦丁茶、甜茶等。”其加工製作的苦丁茶除滿足縣內食用和銷售外,還遠銷周邊縣。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苦丁茶仍以利用野生資源加工產品和飲用,七十年代後,部分農户開始房前屋後的零星種植,擴大了苦丁茶產品數量,在加工上仍保持傳統工藝。1998年起,餘慶縣委縣政府決定將苦丁茶的發展列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支柱產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户”的模式推動發展,建成小葉苦丁茶園面積3.7萬畝,年產茶青150公斤,畝產值2000元,畝產幹茶35公斤,畝幹茶產值5600元。

餘慶小葉苦丁茶成品性狀

葉呈卵狀長圓形,革質,不皺縮,有的縱向微卷曲,上面黃綠色或灰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味微苦。

餘慶小葉苦丁茶化學成分

含熊果酸(ursolic acid)、β-香樹脂醇(β-amyrin)、羽扇醇(lupeol)、蒲公英萜醇(taraxerol)等。

餘慶小葉苦丁茶苦丁茶的鑑別

國內同名為苦丁茶的植物有十多種,由於種類不一,品質也大不相同。經現代醫學證實,只有冬青科的大葉冬青苦丁茶才是最理想的飲用苦丁茶。大葉冬青苦丁茶又名甜茶葉,為常綠喬木,因其汁清香可口,回味甘甜而得名。其種類又可分為長葉種、卯葉種、小葉種。其樹生於陰濕的山谷雜木林中或溪邊,高可達數米,樹皮赭黑色或灰黑色,枝條粗大,平滑,新枝有角稜。葉厚革質,螺旋狀互生,長8-25cm,寬4.5-8.5cm,邊緣疏生鋭齒牙,兩面均無毛,葉柄粗。花雌雄異株,或單性花與兩性花並存,黃色或白色,花期4月,果期11月 [1] 

餘慶小葉苦丁茶產地環境

餘慶縣屬於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温和,熱量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全縣年平均温度在13℃—16.4℃,無霜期長達300天。年降雨量1050mm—1250mm,空氣相對濕度為80%,年光照平均時速為1204.8小時。全縣土壤形成化過程為黃壤化過程。以第四季粘土母質形成的黃壤和石灰岩分化形成的石灰土分佈較廣,土壤PH值5—7。全縣境內沒有工業污染,空氣清新,為小葉苦丁茶的生長、發展提供了極為理想的自然條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