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國琮

鎖定
餘國琮(1922年11月18日-2022年4月6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化學工程專家,致力於化工基礎理論研究,長期從事化工分離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天津大學教授、化工學院名譽院長、化學工程研究所名譽所長,精餾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 [2-3]  [13]  [16] 
餘國琮於1943年從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化工系畢業,之後到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中央工業試驗所任助理工程師;1945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學位;1947年獲得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後到唐山工學院化工系任教授併兼系主任;1952年調往天津大學;1983年擔任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五一勞動獎章等,在精餾技術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方面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2]  [15-16] 
2022年4月6日12時,餘國琮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 [14] 
中文名
餘國琮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縣
出生日期
1922年11月18日
逝世日期
2022年4月6日
畢業院校
美國匹茲堡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化學工程辭典》
《化學工程手冊》
主要成就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性    別

餘國琮人物生平

餘國琮
餘國琮(8張)
1922年11月18日,餘國琮出生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台山縣。
1939年秋,在香港考區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化工系。
1943年夏,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並獲得工學士學位。隨後,到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中央工業試驗所任助理工程師。
1944年,考取自費留學赴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就讀。
1945年底,從密執安大學畢業,獲得科學碩士學位,之後轉到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生院進修。
1947年秋,從匹茲堡大學畢業,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應邀留在該校化工系任教,同時繼續進行科研工作。
1948年—1950年,擔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工系助理教授。曾主講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化工熱力學、傳質分離過程等多門課程,並與他原來的導師一起指導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畢業論文。在此期間他被吸收為Sigma Xi,Phi Lambda Upsilon,Research Society of America 3個榮譽學術組織的成員。
1950年,被列入美國科學家名錄;8月,以到香港探親為名,避開美國政府的注意,返回祖國,是首批歸來的學者之一。回國後他應北方交通大學校長茅以升的邀請,到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成立不久的化工系任教授併兼系主任。
1952年夏,唐山工學院化工系調往天津大學,餘國琮隨之調任天津大學任化工系教授。他負責籌建“化工機器與設備”專業 [9] 
1953年餘國琮同志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
1979年起先後任民進天津市第四屆、五屆、六屆委員會副主委,第七屆委員會主委,第八屆、九屆委員會名譽主委,其間還擔任民進中央第五屆、六屆、七屆常委。
1982年,經教育部批准,在天津大學建立化學工程研究所,由余國琮負責籌辦 [7] 
1983年,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開始建所,餘國琮擔任所長 [5] 
1985年,創建了天津大學化工分離技術與新型填料開發中心,下設填料廠,從而形成了研究—開發—生產的格局。
1991年,由國家計委投資在天津大學成立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蒸餾實驗室,由余國琮擔任主任並向中國國內外開放;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 
1993年至1998年,餘國琮同志擔任政協天津市第九屆委員會副主席。 [17] 
2022年4月6日12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工專家,天津大學教授餘國琮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 [14]  [13] 

餘國琮主要成就

餘國琮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餘國琮在精餾理論和技術方面,如開拓過程與設備合一的模擬放大理論,多變參數動態精餾理論,氣液界面現象以及高效填料塔新技術等均取得成果 [3] 
  • 學術論著
根據2021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網站顯示,餘國琮先後在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近200篇。先後主編《化學工程辭典》《化學工程手冊》等專著7種 [10] 
  • 學術交流
1980年5月,餘國琮在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年會宣讀了《大型蒸餾塔板的模擬》論文,文中提出的蒸餾塔板上二維定數混合池模型 [1] 
  •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21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網站顯示,餘國琮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等獎勵共8次 [10]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78年
不穩態精密精餾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5年
大慶引進原油穩定裝置提高輕烴收率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7年
具有新型塔內件的高效填料塔
國家科學進步三等獎
1988年
動態精餾新分離技術
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
1989年
30萬噸/年乙烯裝置汽油分餾塔技術改造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89年
新型高效旋風分離器
國家教委科學進步二等獎
1989年
蒸餾基礎理論的研究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94年
具有新型塔內件的高效填料塔
天津市科技興市突出貢獻獎
1997年
《化學工程手冊(第一版)》
化工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9年
精餾塔汽液兩相流的流動特性及計算流體力學
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99年
《化學工程手冊(第二版)》
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及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1999年
《化工百科全書》
部級化工優秀圖書一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科技進步(科技著作)一等獎及國家圖書榮譽獎 [1] 

餘國琮人才培養

  • 教學改革
餘國琮作為國家化工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鋪路人,先後主持了三次大規模的教改實驗。餘國琮經歷過中華民國時期的教育體制,在美國深造並任教數年,回國後又接觸到蘇聯教學模式,1990年代以後國際交流頻繁,餘國琮訪問了歐洲多所大學,對歐洲大學的教學模式也很是熟悉,十分具有前瞻性。在教改過程中,餘國琮最早提出把文學、藝術或者法律等人文學科的內容加進教學計劃,加強實習環節,取消一些專業課考試而改為撰寫讀書報告,實驗室對高年級研究生開放等。餘國琮主持的第一次教改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項目“化工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1] 
餘國琮牽頭制定了一個以素質為指導、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與國際接軌的教學計劃;最早提出了實行學分制;建立了化工實驗、化工設計、化工仿真實習等幾個化工樣板基地;推行多媒體與板書結合的教學方式;組織編寫了幾十種面向21世紀的新教材。這次教改創立了中國化工類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明確了中國化工類高等教育今後改革與發展的方向 [1] 
2000年和2006年,餘國琮繼續參與了後續第二次、第三次教改工作。《“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完成,構造了全方位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新的教學模式,構建了培養化工類創新人才的課程體系,編寫出一批不同風格的高水平化工基礎與專業教材,開發了百餘種化工多媒體課件與網絡課程 [1] 
餘國琮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在課程安排時減少上課學時,給學生更多的自學時間,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餘國琮在向鑑定專家彙報時説:“素質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一個核心。我們的創新人才一定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大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教育,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我們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技術,構建培養化工專業創新人才的框架。” [1] 
  • 教育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88年
《化工容器及設備》
國家教委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
2001年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005年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1] 

餘國琮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4年
天津市特等勞動模範

1985年
1985年
全國優秀科研工作者

1989年
全國優秀歸僑、僑眷知識分子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1992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94年
僑界十傑提名獎
1998年
何梁何利基金 [10] 
1999年
全國優秀歸僑,僑眷先進個人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8] 

餘國琮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3年6月—1988年4月
1988年4月—1993年3月
1993年3月—1998年3月

第九屆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民進第十屆天津市委顧問


中國民主促進會天津市委主委

中國化工學會常務理事、榮譽理事

國家科委化學工程學科組成員,分離工程分學科組組長

化工部科技圖書出版委員會委員


天津市化工局技術顧問

天津市高新企業協會理事長

歐洲化學工程學會蒸餾、吸收和萃取專業委員會特邀委員

精餾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主編 [10] 

化工學報》編委

燃料化學學報》編委

化工百科全書》編委 [1] 

餘國琮人物評價

餘國琮是中國精餾分離學科創始人、現代工業精餾技術的先行者、化工分離工程科學的開拓者。60多年來他一直在為中國的化工事業耕耘不輟。他傾力科研,著作等身;他心繫實業,惠國惠民;他傾情育人,桃李滿天。儘管人生的長河幾經起伏,但餘國琮的船舵始終駛向真理,駛向祖國 [1] (《中國科學報》評)
餘國琮在教學育人和科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 [4] (天津大學評)
餘國琮同志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他熱愛祖國、追求進步,為人師表、治學嚴謹,嚴於律己、平易近人。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近百歲高齡依然工作在科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第一線,把全部心血傾注在天津這片熱土上。他是民進天津市委會優秀的領導人,是受到天津市各界人士尊重的、有影響的民主黨派代表人物。他的高尚品德和行為風範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天津日報》評)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