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健光

鎖定
餘健光(1891~1919年),又名餘祥輝,彝族,四川敍永縣水潦鄉人。其先世系四川永寧宣撫司宣撫使。明末天啓、崇禎年間,西南地區爆發史稱“奢、安之亂”。率兵圍困成都,攻佔重慶,自稱大梁王的奢崇明,即為餘氏先祖。奢氏敗亡,改土歸流。奢崇明之子崇震,乃取姓餘名化龍。餘健光即其第12世孫。其父餘若煌,縣學生員,無心科舉,理家侍親。
中文名
餘健光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1年
逝世日期
1919年

餘健光生平概覽

清光緒甲辰、乙巳年間(1904~1905年),趙爾豐任永寧道尹,出兵鎮壓古藺苗溝等地少數民族,札調餘若煌為襄辦員。餘若煌以趙性殘暴,不願共事,便以母病辭委。對此,趙爾豐十分惱怒,尋隙陷之永寧縣(今敍永縣)獄中,判處永遠監禁,並抄沒家產。
其時,餘健光之叔父餘若瑔見長兄若煌被趙爾豐置身囹圄,營救既無策,且懼株連禍,乃決計負笈東渡。1906年春,餘若瑔率若煌之子餘健光(祥輝)餘景炎(祥炘)及子餘祥桐,東渡日本留學。餘若瑔考入東京和佛法律大學,餘健光先入成城中學學習,後入山口高商學校學習。在校期間,餘健光、餘景炎兄弟倆接觸了一些革命黨人,其時,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剛成立不久,積極發展同盟會員。餘健光、餘景炎兄弟倆對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十分仰慕,便毅然加入同盟會,受到孫中山先生的教誨和幫助,積極投身於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運動,成為一個民主革命志士。當時,餘健光就讀的山口高商學校禁止中國三年級學生偕同日本學生一同去旅行滿洲,以防範中國學生窺知其欲佔滿洲的狼子野心。餘健光對此十分憤慨,帶頭主張以罷學抗議之,受到全體中國學生的支持,遂集體退學。1911年,餘健光改入日本明治大學學習。
求學期間,餘健光在東京結識了不少革命黨人,與陳其美(英士)、胡漢民等交往密切。1910年冬,宋教仁、陳其美等在上海籌建同盟會中部總會之際,餘健光在日本積極參與活動,並聯絡革命黨人,多方為之籌款。後餘健光隨胡漢民等同盟會員從日本回國開展革命工作。1911年7月,餘健光去上海蔘加了陳其美、宋教仁、譚人鳳等召開的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大會。辛亥革命前夕,餘健光前往廣州,參加了廣州起義。
辛亥革命後,餘健光離開軍界重返日本求學,後由同盟會員轉為國民黨黨員。“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胡漢民、陳其美、居正等被迫離國旅居日本,積極籌備“第三次革命”。此時,亦在東京的餘健光積極跟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並於1914年7月8日參加中華革命黨成立大會。此後,餘健光在日本和孫中山先生頻繁接觸,接受孫中山的教育和指示,積極進行革命活動。後孫中山委任餘健光為總務部第一局局長,協助陳其美、謝持開展革命活動。據當時日本警示廳以保護為名派便衣警察日夜監視跟蹤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檔案記錄資料記載,1913年12月至1915年10月在日本期間,孫中山接見餘健光多達48次,而且每次談話時間也較長。從而可見,孫中山先生對餘健光的重視和信任。1915年3月,孫中山派遣餘健光到上海協助陳其美開展革命活動。
1915年12月,袁世凱竊國稱帝,護國討袁戰爭爆發,餘健光積極投身於這場正義的戰爭中。陳其美在上海首先組織刺殺了由袁世凱特任為上海鎮守使的鄭汝成,又於12月5日組織“肇和艦”起義反袁。餘健光跟隨陳其美等赴前線指揮作戰。1916年5月18日,陳其美在上海寓所被袁世凱派人刺殺,當時餘健光、丁景梁、吳忠信等俱在外室,聽到槍聲立即出來狙擊兇手,並於翌日協助巡捕將兇手許國霖等緝捕歸案。
1917年7月,段祺瑞驅逐張勳,再任國務院總理,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實權以後,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孫中山先生於7月17日抵達廣州,號召護法,組織成立護法軍政府,揭起了護法運動的旗幟。8月,餘健光從上海赴湖南積極從事護法活動。9月,孫中山先生委任餘健光為湖南民軍副檢閲使。1917年12月24日,孫中山先生致電長沙三井洋行餘健光報轉湘西靖國軍總司令林谷凡(林修梅)。電文雲: “長沙三井洋行餘健光報轉林谷凡旅長鑑:箇電誦悉。近日少數人狃於私圖,率主張和議。陸幹卿且密電兩粵,議取消自主,嗣莫代督以眾意反對,抑不實行,態度極為曖昧。文以為現在西南,既以護法為宗旨,則無論如何必貫徹始終為止。況重慶已得,荊、襄繼起,倘能竭力堅持,必可益望發展。嶺南方面,文當力任維持之責,望兄與湘中及前敵各將領,互以此意相勉,勿誤於緩兵之護,致廢一簣之功。時事多艱,吾人尤宜奮勵也。孫文敬。”
不久,餘健光又被任命為湘西靖國聯軍前敵總指揮,馳赴疆場。餘健光率部轉戰於沅灃、鄂蜀等地,阻擊北洋軍,屢建戰功。
餘健光一心致力於革命事業,奔忙於廣東、上海、湖南等地從事革命活動,終積勞成疾,不幸於1919年5月病歿上海,時年僅28歲。當時,胡漢民評價餘健光曰:“君平居至和易,無疾言厲色,而見義則勇,雖挫敗不少撓。病殆不起,同志往視之,猶以湘中軍事為念。天奪君年,使君所貢獻於國家社會者僅此,非徒君之不幸也。”謝持也評價餘健光曰:“二年秋,餘自京師走日本,遇健光於東京,與訂交,知其為人。健光任事果能,始終厥志,不憚險艱,於友誼特篤。餘嘗與健光佐陳英士治黨務,所計輒中肯要。陳公奉命返回討袁世凱,健光實從。未幾,陳公被狙於兇人,今健光又積勞以歿,歲不五稔,死者固若是矣……疇能使餘不泫然傷心者乎。”
遵照餘健光生前遺囑,餘景炎(祥炘,1917年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軍事委員)護送其靈柩溯江而上,運回故里敍永縣水潦鄉安葬,墓碑鐫“湘西靖國軍前敵總指揮餘健光之墓”。墓碑至今猶存。

餘健光餘健光傳

1920年5月7日,孫中山先生親筆為胡漢民(國民黨元老,孫中山的重要助手)撰寫的《餘健光傳》題寫了序文。序文曰:
“健光之死也,民黨知與不知者,皆為嘆傷,以謂使天假之年,獲竟其志,其所造當什百倍於今日也。
惟健光則固以奮鬥而死,自有志於革命以來,真所謂一息尚存,未嘗少懈者。其生平自揆,亦曾無成敗利鈍之見,故不問健光所已建樹於國家社會者奚若,而即此奮鬥進取之精神,已足以移傳於多數後起之青年而不朽。我知健光無復遺憾矣!
健光與同志助英士多年,英士多病,健光獨強健年少。顧英士不死於病而死於敵,健光不死於敵而死於病,均出常人預測之外。然努力其所職志,終以生命為之犧牲,則其死一也。因覽胡漢民所為健光傳,爰書數語以示吾黨。孫文識於上海。”(見《孫中山全集》第五卷259頁)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