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餓鬼

(《聊齋志異》篇目)

鎖定
《聊齋志異》是清代小説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中的篇目。文中諷刺見錢眼開的官吏“官數年,曾無一道義交,袖中出青蚨,便作鸕鷀笑,不, 則睫毛一寸長,稜稜若不相識。”
作品名稱
餓鬼
作    者
蒲松齡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處
《聊齋志異》
文學體裁
小説

目錄

餓鬼原文

馬永,齊人,為人貪,無賴[1],家卒屢空[2],鄉人戲而名之“餓鬼”。 年三十餘,日益窶[3],衣百結鶉[4],兩手交其肩,在市上攫食。人盡棄之, 不以齒。
邑有朱叟者,少攜妻居於五都之市[5],操業不雅。暮歲歸其鄉,大為士類所口[6];而朱潔行為善,人始稍稍禮貌之。一日,值馬攫食不償,為肆人所苦。憐之,代給其直。引歸,贈以數百,俾作本。馬去,不肯謀業,坐而食。無何,資復匱,仍蹈舊轍。而常懼與朱遇,去之臨邑[7]。暮宿學宮[8], 冬夜凜寒,輒摘聖賢顛上旒而煨其板[9]。學官知之[10],怒欲加刑。馬哀免, 願為先生生財。學官喜,縱之去。馬探某生殷富,登門強索資,故挑其怒; 乃以刀自劙[11],誣而控諸學。學官勒取重賂,始免申黜。諸生因而共憤, 公質縣尹[12]。尹廉得實[13],答四十,梏其頸,三日斃焉。
是夜,朱叟夢馬冠帶而入,曰:“負公大德,今來相報。”既寤,妾舉子。叟知為馬,名以馬兒。少不慧,喜其能讀。二十餘,竭力經紀,得入邑泮[14]。後考試寓旅邸,晝卧牀上,見壁間悉糊舊藝[15];視之,有“犬之性”四句題,心良其難,讀而志之。入場,適是其題,錄之,得優等,食餼焉[16]。六十餘,補臨邑訓導[17]。官數年,曾無一道義交。惟袖中出青蚨[18],則作鸕鷀笑[19];不則睫毛一寸長,稜稜若不相識[20]。偶大令以諸生小故[21],判令薄懲,輒酷掠如治盜賊[22]。有訟士子者[23],即富來叩門矣。如此多端,諸生不復可耐。而年近七旬,臃腫聾瞶,每向人物色烏須藥。有狂生某,銼茜根紿之[24]。天明共視,如廟中所塑靈官狀。大怒,拘生;生已早夜亡去。以此憤氣中結,數月而死。 [1] 

餓鬼註釋

據《聊齋志異》 [2]  手稿本
[1]無賴:指品格惡劣,強橫無恥,放刁、撒潑等。
[2]屢空:常常貧困。《論語·先進》:“回(顏回)也其庶乎!屢空。”
[3]窶(jù據):貧困。
[4]百結鶉:即懸鶉百結之意。鵪鶉毛班尾禿,很像襤褸的衣服,因以懸 鶉、鶉衣形容衣服的破爛。庾信《擬連珠》:“蓋聞懸鶉百結,知命不憂。”
[5]五都之市:五大城市,歷代所指不同,此蓋泛指繁華的都市。
[6]士類:即士人。所口:所詬病。
[7]臨邑:此指鄰近縣城。臨,鄰。
[8]學宮:即文廟,亦為縣學所在地。詳前《金世成》注。
[9]“輒摘”句:就摘取聖人冠上的玉串以換取錢財,燒掉賢人手中的笏板以取暖。聖賢,指孔子及陪犯的孔門高足弟子。顛,頭。旒,冕旒,古代王侯及卿大夫冕服(禮服)的冠飾。旒,玉串。煨,焚燒。板,手板,也叫“笏”。古時大臣朝見君主用以記事或指畫,用玉、象牙或竹片製作。
[10]學官:清代縣級學官為教諭。
[11]劙(lí離):割。舊時街頭有一種潑皮乞丐常自劙頭皮或胳膊,誣人行兇以賴取錢財。
[12]公質縣尹:大家一起到縣令處評理。公,公眾。質,質訟。縣尹, 即縣令。尹,原作“君”,據鑄雪齋抄本改。
[13]廉:查察。
[14]邑泮(pàn 判):即縣學。科舉時代,學童考進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叫入泮。詳前《嬰寧》注。
[15]藝;制藝。即八股文。詳前《陸判》注。
[16]食餼(xǐ戲):領取餼廩。謂成為廩生。詳《考城隍》注。
[17]訓導:清代縣一級教官,教諭之副,從八品。
[18]青蚨(fú弗):傳説中的蟲名,也叫“魚伯”。《搜神記》一三:“南 方有蟲,名…,一名…,又名青蚨。形似蟬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不以遠近。雖潛取其子,母必知處。以母血塗錢八十一文,以子血塗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不已。故《淮南子術》以之還錢,名曰青蚨。”後因稱錢為“青蚨”。
[19]作鸕(lú 盧)鷀(cí慈)笑:以鸕鷀得魚而喜,形容貪財者之笑。 鸕鷀,水鳥名,又名烏鬼,俗稱“水老鴉”,棲息河川、湖沼和海濱,善潛水捕食魚類,漁人常用以捕魚。《初學記》一九朱彥時《黑兒賦》:“忿如鶴鴿鬥,樂似鸕鷀喜。”
[20]“不(fǒu 否)則”二句:謂眯起雙目,擺出成嚴的架勢,象素不相識一樣。稜稜,威嚴的樣子。
[21]大令:漢代縣官凡萬户以上稱令,以下稱長,因多稱縣官為令,大令是對縣令的敬稱。
[22]掠:搒掠,拷打。
[23]士子:舊時讀書人的通稱,即學子,此指縣學生員。
[24]茜(qiàn 欠):茜草。根黃紅色,可作大紅色染料。 [1] 

餓鬼譯文

有個叫馬永的,是齊地人。為人貪婪,是個無賴,家底終於被耗盡了,同鄉人戲稱他為“餓鬼”。到三十多歲時,日子更加艱難,衣服破爛不堪,常常兩手交叉着搭在肩上,在集市上偷拿食物吃。人們都厭棄他,對他不屑一顧。
同鄉有個朱姓老頭,年少時攜帶家眷住在繁華都市,幹着不正當的行業。晚年回到家鄉,被士人大加非議。但朱氏修正品行,廣做善事,人們開始稍有禮貌地對待他。一天,正趕上馬永拿食物吃不給錢,店鋪裏的人不依不饒。朱氏可憐他,替他付了錢,把馬永領回家,贈給他數百錢作本錢。馬永拿去後,不肯自謀職業,坐吃老本。不久,本錢花光了,又重蹈舊轍。他懼怕和朱氏相遇,於是逃到臨邑。夜晚住在學宮中,冬夜寒氣襲人,馬永就摘下聖人塑像冕冠上的玉串,燒了冕板取暖。學官知道後,大怒,要用大刑。馬永苦苦哀求赦免,願意為學官積蓄錢財。學官大喜,把他放走了。馬永探得某書生家財殷富,便登門強行勒索錢財,故意挑動那人大怒,然後馬永用刀自傷,誣陷那書生傷人,把他告到學官。學官勒索得重賂,才沒把那書生除名。其他學生都很憤恨,共同告到縣官那裏。縣官探訪到實情,打了馬永四十大棍,用枷鎖鎖住他的脖子。過了三天,馬永就死在獄中。
這一夜,朱氏夢見馬永穿戴整齊地進來,説:“我辜負了您的大恩大德,今晚來報答。”夢醒了,恰逢妾生了個兒子。朱氏知是馬永轉世,就給孩子起名叫馬兒。馬兒自小就不聰明,可喜的是他還能讀書。二十歲時,朱氏竭力活動,才讓馬兒進了縣學。後來,馬兒去考試時,住在旅店裏,白天卧在牀上,見牆壁上糊滿着舊時的八股文章,仔細一看,有《犬之性》的題目,心裏感到很難作,就讀完這篇文章並且記住了。進入考場,考的恰好是這個試題,馬兒便把記憶的抄錄下來,得了個優等,考中了。直到六十歲時,馬兒才補了個臨邑訓導。做官數年,沒有一個道義之交。要是從袖子裏拿出錢給他,他就露出貪婪的笑容;否則,眼皮一耷拉,擺出一副威嚴的樣子。好像不認識。縣官偶而判令他對小有過失的學生進行輕罰,他就殘酷掠奪,如同懲治盜賊。有要起訴學生的,就來叩門送禮。這樣多次,學生們都不堪忍受。馬兒年近七十,體態臃腫又聾又瞎,常常向人們索取能使白鬚變黑的藥物。有個狂放的學生,折了茜根來哄騙他。天亮了,大家一看,馬兒的鬍鬚成了紅色,就像廟中靈官塑像的模樣。馬兒大怒,要拘捕這個學生,而這個學生已經在前一夜晚逃走了。因為這個緣故,馬兒恨氣鬱結,過了數月就死了。 [3] 

餓鬼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4] 
參考資料
  • 1.    蒲松齡 著,朱其鎧 主編.全本新注聊齋志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 2.    聊齋志異--餓鬼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6-12-28]
  • 3.    資料  .新學網[引用日期2014-05-06]
  • 4.    徐波,李惠文,雷家桓等編寫.中外文學名著簡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