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餐魚

鎖定
䱗魚,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 1855),鯉科䱗屬的一種魚類。體延長而側扁,背緣較平直,腹緣稍凸,腹稜自胸鰭下方至肛門。
中文名
餐條
拉丁學名
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 1855)
別    名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鯉形目
亞    目
鯉亞目
鯉科
䱗屬
中文學名
䱗魚
注    音
cān yú
釋    義
1.一種生長在淡水中的條形魚名。餐,通"?"。一般在湖北赤壁、崇陽、黃梅、江西九江附近和江蘇泰州、東台、海安周邊才叫餐魚 【白條魚】
棲息深度
0 - 10米
俗 名
白翎子(雌)/紅翎子(雄)、苦槽仔、海鰱仔、奇力仔、白條、白鱎
經濟性
模式種產地
Rivers flowing into Bay of Tschili [Chihli], Beijing [Peking], China
觀賞魚類
世界分佈
東亞大陸
最大體長
25 cm
棲息環境
淡水

餐魚同種異名

  • Parapelecus eigenmanniJordan & Metz, 1913
  • Kendallia goldsboroughiEvermann & Shaw, 1927
  • Culter leucisculusBasilewsky, 1855
  • Hemiculterella eigenmanniJordan & Mertz, 1913
  • Hemiculter schrencki schrenckiWarpachowski, 1888
  • Hemiculter leucisculus warpachowskiiBasilewsky, 1855
  • Hemiculter eigenmanniJordan & Metz, 1913
  • Hemiculter schrenckiWarpachowski, 1888
  • Squaliobarbus annamiticusTirant, 1883
  • Cultriculus akoensisOshima, 1920
  • Hemiculter kneriWarpachowski, 1887
  • Chanodichthys leucisculusBasilewsky, 1855

餐魚營養價值

營養素:餐魚鮮品可食部分每100克含水分72.7克,蛋白質18.3克,脂肪10.3克,維生素B,0.07毫克,屬多脂類魚。
性味歸經:性温,味甘,無毒。歸大腸、胃、心經。
功效:暖胃。適用於腹瀉
食用方法:餐魚肉質細嫩,味鮮肥美,但多細刺,多供燒、炸、蒸、炸、熘等。每餐攝入量150克。
宜忌:其性屬火,多食易引發瘡疥。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沈等, 1993);台灣淡水及河口魚類志(陳及方, 1999);福建魚類志(朱等, 1985) Arai, R. etc.1988 Arai, R. etc.1988
英文俗名:Sharpbelly, Wild carp, Common sawbelly, Buyr sawbelly, Korean sharpbelly, Minnow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餐魚形態特徵

頭稍尖,側扁。 吻短,吻長大於眼徑。 口端位,斜裂。 眼中大,眼間寬而微凸,其間距大於眼徑。 咽頭齒3列,齒式5.4.2-2.4.4。 體被中小圓鱗;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急遽向下傾斜,有一顯著角度,行至體之下半部,在尾柄處又折而向上至中央部位。 背鰭硬棘III,分枝軟條7;臀鰭3(不分枝軟條)+11-12(分枝軟條)。 體背青灰色,側面及腹面為銀白色,全身反光強,無其它任何花紋。 尾鰭灰黑色,雄性在繁殖季節身體變成紅藍相間的彩色非常漂亮。

餐魚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 是低海拔常見之魚類,喜歡羣聚棲息於溪流、湖泊及水庫等水體之上層。 主要攝食藻類,也食高等植物碎屑、甲殼類及水生昆蟲等。 繁殖力及適應性強,能容忍較污濁之水域。

餐魚地理分佈

分佈於中國大陸、越南北部、朝鮮半島、俄羅斯及台灣。 台灣分佈於北、中、南部各地河川的下游、湖泊及各大水庫。

餐魚漁業利用

主要以垂釣或下網的方式捕獲,全年可釣。

餐魚示例

【白條魚在水裏為什麼發白光】
白條魚“發白光”的原因。至少有三點:一是天氣的關係;二是水的關係;三就是魚的關係了。白魚條在水裏遊,遊着遊着,魚翻了個身,恰好被太陽照着了,那本來銀白色的魚鱗就銀光閃閃了,加上水的清澈,這就是那一團白光。基本這魚離水10分鐘吧就死亡了,氣温越高越不耐活,缸養困難;善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