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養息牧河

鎖定
養息牧河在遼、金、元時代名羊腸河,清初稱楊檉木河,原“與庫昆河匯,又南流入柳條邊彰武台門之西”入遼河。據考察1886年左右在彰武鎮北滿頭村附近改道往南,過兩家子鄉的長坨子村入新民市,始形成今之柳河,原養息牧河故道在彰武鎮北淤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彰武縣建治後即於城東疏浚地河,使“匯歸養息牧河”。
中文名
養息牧河
別    名
彰武台河
所屬水系
遼河西岸支流
地理位置
遼寧省北部
流經地區
遼寧省彰武縣、新民市
發源地
彰武縣章古台鄉大一間房沙丘坨甸
主要支流
頭道河、二道河、三道河,地河、小地河、老龍灣
河    長
129 km
流域面積
1861 km²
河口位置
遼寧省新民市北山村東

養息牧河形成變遷

養息牧河在遼、金、元時代名羊腸河,清初稱楊檉木河,原“與庫昆河匯,又南流入柳條邊彰武台門之西”入遼河。據考察1886年左右在彰武鎮北滿頭村附近改道往南,過兩家子鄉的長坨子村入新民縣,始形成今之柳河,原養息牧河故道在彰武鎮北淤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彰武縣建治後即於城東疏浚地河.使“匯歸養息牧河”,連同原有支流:頭、二、三道河,雙徐河(亦稱葦子溝河)組成今養息牧河(即《奉天通志》記載的五道河),其幹流在二道河子鄉王包鋪以下仍經養息牧門入新民縣,過彰武台門西在新民縣東北平坨子進遼河。 [6] 
新民縣境,屈東南出彰武台門村中,彰武台門為盛京十六邊門之一,一名養息牧門。村居邊門之內,故以門名河。 [5] 

養息牧河幹流概況

養息牧河流域分佈在柳河以東與大四家子鄉、葦子溝鄉一帶低山丘陵間的平原窪地,總流域面積186l平方公里,全長129公里,比降0.o007~o.0015, [6] 
按《阜新市志 第一卷》記載,養息牧河為《奉天通志》記載的五道河,即現代之二道河為正源,故養息牧河發源於彰武縣章古台鄉大一間房沙丘坨甸。 [6] 
養息牧河遼河右翼支流之一(別於今內蒙古庫倫境養畜牧河。河名由來詳見二道河)。有五條支流呈扇形放布,均發源於本縣境,按頭道河、二道河、三道河,地河、小地河,自東向西排列。頭,二,三道河在二道河子鄉匯流後,繼續南流,到西六家子鄉何家街村西南,地河、小地河相繼來匯,然後東南流,經養息牧門入新民縣匯入遼河。全長129公里。流域面積為1861平方公里。本縣境長74.4公里,流域面積含低山、沙荒和平窪地區,計1,453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5一o.7‰。河槽寬70一350米。岸高1—2米,唯地河河牀與地面平。常年河,有水庫,泡沼多座。養息牧河之名稱,宣統《彰武縣誌》曾記載頭道河、二道河、三道河等口三支匯流即三叉河,經五家子而與地河之水合流謂之養息牧河,經四家子等村並彰武台門而入新民界。 [5] 
養息牧河,發源於科爾沁左翼前旗賓圖王府西土城子村北。流入彰武縣境內名彰武台河,也稱五道河。在於家窩堡鄉彰武台門村(亦名養息牧門)西入新民境,名為養息牧河。東南流越上營子村西為於家窩堡、大柳屯兩鄉界水。經下營子村西入大柳屯鄉境,東南流至興隆山村南左岸受老龍灣(又名葦子溝河,由法庫縣入境的地河在興隆山北匯入老龍灣),曲折向南為公主屯鎮大柳屯鄉界水。於孤樹子村南折向東南為公主屯鎮、高台子鄉和鎮郊鄉界水。經吉祥堡村折向南流,於鎮郊鄉北山村東入遼河。
該河由1927年後曾於孤樹子村南,東南流又折向南流,經程家屯,巨流河村,過沈山路經五道河村東,南流,經門家網村西西南流,經趙家屯村北折向東南,於後長溝沿村北入遼河。東北淪陷時期,孤樹子以南的河道向東或向南長期未定。解放後經幾年治理,已穩定東流。南流的舊河道已成鎮郊鄉的程屯排水乾溝。境內河長35公里, [3] 
彰武台門村段 彰武台門村段
彰武台門村段 彰武台門村段

養息牧河水文特徵

實測最大洪水1290秒立方米(1969年9月3日小荒地站),平均含沙量5.1公斤/立方米,年均徑流量0.87億立方米(1955一蓼85年)。彰武縣境內幹流長73.1公里,干支流分佈在14個鄉86個自然村,控制面積1552平方
裏,佔彰武縣面積的41.7%。 [6] 
平水期水深0.3米,洪水期水深3米,枯水期水深0米,平均流量0.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290立方米/秒。平均含沙量5.22公斤/立方米,封河期11月25日,開河期3月18日。河牀為細沙質。 [3] 

養息牧河主要支流

二道河,歷史上又名“彰武台河”、“五道河”,源出彰武縣章古台鄉大一間房沙丘坨甸,往東經四合城鄉馬連侵村,後新秋鎮民家攔河閘,分流入巨龍湖水庫(總庫容1446萬立方米),主流沿敖户起村、三座土村,在二道河子鄉的王包鋪村西匯入頭道河。河長53.1公里,控制面積359.29平方公里,比降0.003。 [6] 
頭道河,源出彰武縣後新秋鎮東樂園村東溝種畜場附近,經敖龍皋村、興隆堡鄉四合村、。葦子溝鄉鳳凰城村西,於二道河子鄉太平河與二道河匯流後至江家西南附近匯入三道河。頭道河流長27公里,控制面積181.88平方公里,比降0.003。 [6] 
三道河,源出彰武縣大德鄉東柳條窪北沙丘窪地,往南出小德閣水庫,沿大德鄉東往南經興隆堡鄉西,越康平一彰武公路,在西崗子村附近入二道河,與地河匯合後,在西六家子鄉三河岔村入養息牧河。流長35公里,控制面積224.19平方公里,比降0.003。 [6] 
地河,源出彰武縣章古台鎮北馬家窩堡(楊家泡子)村,往南經章古台鎮,過清泉水庫、八堆子水庫,在馮家鎮劉家燒鍋村附近匯西地河。西地河源出章古台鄉高花村附近沙丘窪地,往東南過宏豐村、前烏拉滿汗村,往東南越大鄭鐵路,出北溝水庫而南,與地河匯流後,過沙力土村、興隆山水庫,沿興隆山鄉東側,往南過黑坨子村和地河閘,在西六家子鄉三河岔村入養息牧河。河長58.9公里,控制面積360.93平方公里,比降0.003。 [6] 
小地河,源出彰武鎮北七家子村南一帶窪地,過吉崗子東,入西六家子鄉白山土村,於三河岔南匯入養息牧河干流。小地河流長18公里,控制面積73.18平方公里,比降0.001。 [6] 
雙徐河,亦稱葦子溝河,是養息牧河左側下游支流,其上游發源於彰武縣葦子溝鄉東北馬東山西坡地裏哈達村,流經朝陽溝、腰嶺崗子村,沿葦子溝鄉納阿古廟山溪過舊屯東側入東六家子鎮,在長溝沿西納右側三道溝水後經雙山子村東,在下甸子村西南約3公里處進入新民縣,於西北地和樹林子附近分別匯入養息河下游幹流。彰武縣境內主流長23.5公里,控制面積140.23平方公里,比降0.006。 [6] 
二道河養息牧河東起第二條支流,是養息牧河的支流。支流有二;一發源於四合城鄉土城子,一發源於章古台鎮西大一間房。兩支流同向東流,至四合城鄉鐵棚窩堡東匯合形成二道河主流,經馬連侵村流入後新秋鎮,經民家,西舊府,東溝村後穿過公路進入興隆堡鄉,又南流經忙牛海,五家子,_二郎山,馬架子等村繼續南流入二道河子鄉,在江家村境內東側有頭道河注入,西側有三道河注入,由此水勢加大,又南流,經二道河子與西六家子兩鄉交界處地河及小地河由西北注入。至二道河子鄉五家子村以下稱養息牧河。全長為60公里,流經五個鄉。沿河流域受二道河沖積多河淤土,土質肥沃,為縣產糧區。河名系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而得名二道河。
二道河,在歷史上又稱彰武台河,五道河,楊檉木河。“彰武台河,源出賓圖王旗界土城子村北,東南流四十八里至縣治東北五十里哈拉千土村北入境,名二道河。⋯⋯至河夾心村西,右受三道河,又回曲東南而南逕百義堂窩棚村西,左受頭道河,又屈折而南逕趙家坨子村東,又南逕平台子村西,右受地河。自是名彰武台河。 [5] 
“五道河,源出省治西北科爾沁左翼前旗賓圖王府西北十二里土城子村北(距康平縣治西一百二十里)名二道河。東南流四十八里入彰武縣境。曲西南流逕吐魯花村東,又西南逕高家窩棚村東,又南流轉而西南,逕河夾心村西,右受三道河,又屈析而南逕百義堂窩棚村西,左受頭道河又南流逕平台子村西,右受地河,自是名彰武台河。又東南逕彰武台門迤西,計行彰武境內流長九十七里。又東南過柳條邊入新民縣境,屈東南出彰武台門村中,彰武台門為盛京十六邊門之一,一名養息牧門。村居邊門之內,故以門名河。 [5]  又東南流逕大荒地村北,左受葦子溝河。本河以二道河為幹流,歷受三道河,頭道河,地河,葦子溝河之四河,自是名五道河,亦名楊檉木河”②。 [5] 

養息牧河治理開發

養息牧河堤防

養息牧河防洪養息牧河共有幹、支流6條,新中國建立以來,採取上游興修水土保持和水庫蓄水工程,險段加固和河道整治等綜合措施,基本上達到1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到1988年,在主要支流共建有中、小型水庫18座,控制上游來水面積991.6平方公里,佔阜新境內流域面積的65%,總庫容353萬立米(其中有巨龍湖中型水庫控制庫區27.5平方公里及引水口以上來水面積1923平方公里,總庫容1446萬立方米和防洪能力在百年一遇以上的小(一)型水庫5座,其防洪庫容達1076萬立方米),防洪作用明顯。如地河上的興隆山、北溝等5座小(一)型水庫控制來水面佔地河流域面積的59.5%,可削減10年一遇洪峯流量的71.1%。養息牧河最大洪水是1969年9月3日的1290立方米/秒。經過多年治理,在中下游幹、支流136.13公里河道中,還有40.25公里低於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堤防建設有幹流養息牧門附近的0.35公里,支流雙徐河16.1公里,地河21.95公里,三道河1.8公里和頭道河18.9公里等,共有堤防59.1公里,可保護1.95萬口人,農田11萬畝和房屋9800間。’’在幹、支流8處險工建丁壩護岸工程38座,護岸1219米,保護沿河村屯和農田。 [8] 
養息牧河堤防是新民解放後1949-一1963年逐年築成的,1951年補修3段,長86米,土量650立方米,投工366個,抗洪能力由解放初的630秒立方米,提高到850秒立方米。1955年,大許屯改線,投資3763元;
大巴屯改線,投資1207元。1963年,羣眾自修險工7處,土量49萬立方米,人工1.77萬個。對大巴屯、小荒地、孤樹子、舊門、曲家崗等河道彎曲兑岸險工處築成了永久性的護岸工程。同年7月,當河水大漲時,動員450人大幹2天,補堤土量100餘立方米。到1982年統計,修堤總投工33.7萬個,總土量101.1萬立方米,總投資50.6萬元。到1985年河堤總長32.1公里,其中左岸6.2公里,右岸25.9公里,頂寬3米,堤高3米,坡度:迎水1:2.0,背水1:3.0,達10年一遇標準。 [4] 

養息牧河水庫

巨龍湖水庫,位於彰武縣後新秋鎮養息牧河支流二道河中游左岸,利用?昆沌河沿窪地,在民家村附近引二道河水圍堰而成,系一有壩引水式的中型水庫。引水口以上集水面積192.3平方公里,庫區匯水面積26.5平方公里,壩址以上河長6.5公里,平均比降10‰,總庫容1446萬立方米。
工程始建於1959年11月,後經1970年、1974年、1978年3次加固改建而成。整個工程有主壩、副壩、引水工程和匯洪閘、輸水洞。引水工程有二道河攔河閘(27孔),衝砂閘、護岸堤壩及進水閘,引水渠等。攔河閘以上河長27公里,比降5‰,進水閘後引水土渠長2.86公里入庫,比降3‰。蓄水工程主壩壩型為均質壩,最高洪水位134.84米,汛期限制水位133.85米,壩頂高程135.5米,最大壩高5.5米,壩頂長1825米,壩頂寬4.5米,上有0.6米高的漿砌石防浪牆,壩後設有斜卧式排水體。副壩在庫東南面,共有3座,最大壩高4米,總長830米。
泄洪閘位於主壩0''4-150樁號位置,為壩下埋管,涵洞式泄洪閘2孔一1.4×1.1米,進口底高程130米(大連基準面),最大泄水量18.7立方米/秒。
庫東南的輸水洞和白亮崗輸水洞,均為壩下埋管2孔~1.0×1.2米和1.0×1.4米,進口底高程相應為130.5米和130.8米,最大泄水量5.09和6.0立方米/秒。
引水工程,在二道河攔河閘有27孔(木閘門),閘底高程139米與河牀齊平,閘右接攔河土壩,長22.5米,壩頂高程142.5米,防洪標準10年一遇。閘左端接衝砂閘(1978年新建),衝砂閘閘底高程138米,淨寬7.5米,設計過水深4.3米,泄洪能力103立方米/秒,設3孔平板鋼閘門,電動啓閉。
進水閘閘底高程139米,中,t-線與衝砂閘中心線夾角60度,閘下過水深3米,最大進水量15立方米/秒,閘淨寬5.4米,共3孔一1.5×3米,設平板鋼閘門,螺旋式啓閉機控制。汛期,當庫水位達到限制水位133.85米時,關閉進水閘停止引水。
巨龍湖水庫總工程量共動用土方47.52萬立方米,石方2.7萬立方米,混凝土604立方米;使用鋼材13噸,木材83立方米,水泥408噸,省投資208.6萬元。庫區淹沒耕地1537畝,移民高程134.1米,動遷30人,已於-1973年遷移和補償。水庫防洪標準為100年設計,500年校核。設計效益灌溉水田6085畝,提供養魚水面5000畝。1988年灌溉水田5000畝,產魚6.5萬公斤。 [7] 

養息牧河灌溉

巨龍湖灌區,灌區水源自二道河子引水經巨龍湖調節,有效水量657.5萬立方米。巨龍湖水庫在1970年竣工,原設計灌溉1.8萬畝(水田佔0.4萬畝、旱田1.4萬畝),1972年實際灌水田0.2萬畝,旱田0.6萬畝。水利區劃中經過調查,設計效益灌溉0.6萬畝,灌溉下游澇鹼窪地水田,包括後新秋鄉的樂園、荊家甸子等村,1988年又發展到葦子溝鄉的鳳凰城一帶,共灌溉水田0.5萬畝。1988年有工程乾渠4條,29.2公里;支渠2條,長4公里,斗渠67條,長16公里。有橋32座,渡槽9座,閘27座,跌水16座。 [9] 

養息牧河簡介

養息牧河屬於遼河西岸支流。位於遼寧省北部。有五條支流均發源於彰武縣境內。按頭道河、二道河、三道河、地河、小地河自東向西排列。頭、二、三道河在二道河子鄉匯流後,繼續南流,至向家街村西南有地河和小地河相繼來匯,然後東南流經養息牧門入新民市匯入遼河。

養息牧河規模

全長129公里,流域面積1861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內含低山、沙荒和平窪地區。河道比降為1.5—0.7‰,河槽寬70-350米。系常年河,有水庫、泡、沼多處。 [1] 

養息牧河歷史人文

清軍入關建都北京後,於1645年將彰武確立為皇家牧場,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又欽定此處為“三陵”即永陵、東(福)陵、北(昭)陵的牧養地,因彰武境內有一條養息牧河,遂稱之為“養息牧場”。這個牧場作為“三陵”的牧養地,有着一套嚴密的牧政,這套牧政持續了257年(至1902年),實際上從設縣到清末(1902—1912年),彰武依然繼續着皇家牧場的功能。作為皇家牧場,其主要功能就是專為“三陵”提供祭祀用品,為朝廷提供貢品。
在清朝,牧場很多,但能冠以“皇家牧場”的僅為三處,其中“養息牧牧場”受到了清朝皇帝特殊青睞。據《文史資料》記載,可稽考的就有4位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曾先後10餘次到養息牧、柳條邊東巡或狩獵。 [2] 
參考資料
  • 1.    牛汝辰.中國水名詞典:哈爾濱地圖出版社,哈爾濱地圖出版社
  • 2.    彰武縣政協建議“養息牧皇家牧場”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政協遼寧省委員會[引用日期2013-08-20]
  • 3.    新民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新民縣誌 .瀋陽出版社. 1992 : 99
  • 4.    新民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新民縣誌 .瀋陽出版社. 1992 :207-208
  • 5.    彰武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彰武縣誌 . 彰武縣地方誌辦. 1988 : 74-75
  • 6.    阜新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阜新市志 第一卷 . 中國統計出版社 . 1993:176-177
  • 7.    阜新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阜新市志 第三卷 . 東方出版社. 1998:103
  • 8.    阜新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阜新市志 第三卷 . 東方出版社. 1998:111
  • 9.    阜新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阜新市志 第三卷 . 東方出版社. 199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