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顆山,典故名,典出《本事詩·高逸》。“飯顆山 ”相傳是唐代長安附近的一座山。“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後遂用‘飯顆山 “作表示詩作刻板平庸或詩人拘守格律或刻苦寫作的典故。
- 中文名
- 飯顆山
- 拼 音
- fàn kē shān
- 典 出
- 《本事詩·高逸》
- 例 子
-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
飯顆山基本信息
編輯詞目:飯顆山
飯顆山詳細釋義
編輯飯顆山典故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文苑列傳下·杜甫〉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而有飯顆山之嘲誚。
《本事詩·高逸》
白才逸氣高,與陳拾遺齊名,先後合德。其論詩云:「梁陳以來,豔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與!」故陳、李二集,律詩殊少。嘗言「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使束於聲調俳優哉!」故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何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
[1]
飯顆山釋義
飯顆山用典示例
編輯金 元好問《論詩》之十五:“筆底銀河落九天,何曾顦悴飯山前。”
- 參考資料
-
- 1. 典故 作詩瘦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