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飯田泰次郎

鎖定
飯田泰次郎(1891.8.25-1940.11.28),千葉縣人。1912年5月28日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24期步兵科,同年12月24日授予步兵少尉軍銜。1921年11月28日畢業於陸軍大學校第33期,分配在參謀本部外國戰史課任職。1936年3月7日累升至步兵大佐,任參謀本部附。1937年3月1日任陸軍省兵務局兵務課長。1938年3月1日任近衞步兵第3聯隊長。1939年3月9日晉升陸軍少將,任第35步兵團長(華北方面軍、第35師團)。1940年11月28日戰死於河南,追晉陸軍中將。曾獲三級金鵄勳章。 [1] 
中文名
飯田泰次郎
國    籍
日本
出生日期
1891年
畢業院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出生地
千葉縣
所處時代
昭和時期
死亡時間
1940年11月28日

飯田泰次郎軍隊經歷

飯田泰次郎,日本千葉縣人。一九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四期步兵科,十二月二十四日被授予步兵下士官軍銜。一九二一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校第三十三期,晉升為步兵中尉。一九三六年三月七日,累升至步兵大佐,同時任參謀本部部附。一九三七年三月一日,任陸軍省兵務局兵務課課長,參加了侵華戰爭的陰謀策劃活動。一九三八年三月一日,調任近衞師團步兵第三聯隊聯隊長。一九三九年三月九日,晉升為陸軍少將,同時升任剛剛在日本國內編成的第三十五師團第二十五步兵團團長。四月一日,根據大本營命令,第二十五步兵團隨第三十五師團編人華北方面軍,四月下旬,開赴中國山東省濟南。隨後,師團司令部移駐河南新鄉。師團所屬部隊分別駐在新鄉附近及其以西和黃河以北的河南省地域內。第三十五步兵團下轄步兵第二一九,第二二O,第二二一聯隊及搜索、野炮、輜重、工兵聯隊等特種部隊,是第三十五師團的主力。 [1] 

飯田泰次郎參加“掃蕩”

六月底至七月九日,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企圖消滅魯西地區(津浦線以西的山東省西部地區)的中國軍隊,並摧毀八路軍的根據地。第三十五步兵團三個大隊等部擔任作戰地域南部地區的“掃蕩”,從六月底開始行動,與北部“掃蕩”部隊相呼應,發起圍攻作戰,擴大了部分佔領地。七月,第三十五師團以主力一部參加晉東作戰。飯田少將令第三十五步兵團一部於七月五日半夜從清化鎮出發,一邊排除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一邊繼續進擊,於十一日突破河南省境。進入晉東地區。另一部從輝縣出發,八日進入南村。七月十七日,飯田接到“儘量以大兵力進人澤州附近,策應第一軍主力捕捉和殲滅敵人,必要時還可以令一部向周村附近前進,配合第一軍向泌河左岸的挺進”的命令,指揮部隊繼續進擊,於十八日佔領天井關,十九日佔領澤州。隨後,立即以一部兵力向周村、另一部經柳樹口向修武前進。二十一日將澤州地區的防衞任務移交給第二十師團。並於二十四日撤離澤州,移駐商丘地區。
一九四O年六月四日至七月三十一日,華北方面軍為實施第二期打通水路的計劃,在第十二軍司令官飯田貞固中將統一指揮下,以第三十五師團等三個師團的主力部隊,對河北、河南、山東三省邊界附近的八路軍進行所謂的冀南“肅正作戰”。六月四日,第三十五步兵團和騎兵第四旅團共六千餘人,從開封、商丘等地出動,分三路向冀魯豫邊區進發,首先向黃河以南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六月六日“掃蕩。東明周圍地區的八路軍根據地。六月十日,第三十五步兵團等部從四面一齊向冀南八路軍的根據地濮陽地區實施“分進合擊”。十二日,當各路日軍進入濮陽附近時,八路軍早已跳出合擊圈,分散在朝城西北、鄆城、鉅野一帶。六月下旬,日軍打通了衞河水路。爾後,第三十五步兵團分散部署兵力,增設據點,反覆向四周進行“掃蕩”和“清剿”。作戰中,雖然儘量使用飛機進行偵察聯絡,但是由於戰場極其遼闊,即使發現八路軍,仍然不能及時指揮部隊圍殲,直至七月底也未能取得象樣的戰果。反而多次遭到八路軍的伏擊、襲擊,損失較大,僅在小渠、黃村等地的戰鬥中,即被冀魯豫軍區新編第三旅第八團殲滅四百餘人,擊毀汽車二十輛。 [1] 

飯田泰次郎斃命戰場

八月二十日,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起“百團大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10月上旬,飯田步兵團主要作戰對象是八路軍翼南軍區部隊。在日軍“掃蕩”開始後,司令員陳再道、政治委員宋任窮立即進行緊急部署,號召全區部隊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盡全力粉碎日軍的進攻,堅決保衞冀南人民和冀南抗日根據地。
日軍不斷遭到陳再道部的頑強反擊。11月中旬,飯田率部在邯鄲至聊城沿線進行“清剿”、“掃蕩”。凡是飯田旅團所到之處,無不實行“三光政策”,屠殺百姓,奸浮婦女,梵燒房屋,搶掠糧食,到處是慘不忍睹的悽慘景象。
11月18日下午,陳再道、宋任窮得到情報:日軍一個步兵團司令部在邯鄲至聊城公路以北丘城附近宿營。兩人決定立即進行一次小分隊奔襲作戰。這次突然襲擊,在短短的十幾分鍾裏,能傷日軍200餘人,還繳獲了一批戰利品,其中包括一本《孫子兵法》。戰鬥結束後,飯田被連夜送往日軍野戰軍醫院,但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於11月28日斃命。 [2] 
參考資料
  • 1.    張子申,薛春德編.斃命中國的百名日軍將領:解放軍出版社,1990:140-141
  • 2.    張子申,薛春德著.歷史的恥辱柱 171名侵華日軍將帥斃命全記錄:解放軍出版社,2009: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