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飯島澄男

鎖定
飯島澄男(Sumio Iijima、いいじますみお),1939年5月2日出生於日本埼玉縣越谷市,納米科學家。現任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 [14]  名城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挪威皇家科學與文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榮譽會員 [14]  [1-3] 
飯島澄男於1963年畢業於日本電氣通信大學通信系;1965年獲得日本東北大學理學研究生院物理系碩士學位;1968年獲得日本東北大學理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博士學位;1968年—1974年任日本東北大學科學與測量研究所副研究員;1970年—1982年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研究員;1987年任職於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NEC);1998年任名城大學教授;2001年—2015年任日本國家先進工業科學技術研究所納米管應用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2012年任韓國成均館大學納米高級技術研究所所長;200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09年當選為挪威皇家科學與文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當選為日本學士院院士;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5年任日本國家先進工業科學技術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1-2] 
飯島澄男主要從事納米科學、凝聚態物理學、材料工學、電子顯微鏡學、晶體學等領域的研究。 [3] 
中文名
飯島澄男
外文名
Sumio Iijima
いいじますみお
國    籍
日本
出生地
日本埼玉縣越谷市
出生日期
1939年5月2日
畢業院校
東北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0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9年當選為挪威皇家科學與文學院外籍院士
2010年當選為日本學士院院士
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飯島澄男人物經歷

Sumio Iijima Sumio Iijima
1939年5月2日,飯島澄男(Sumio Iijima、いいじますみお)出生於日本埼玉縣越谷市。
1963年,畢業於日本電氣通信大學通信系。
1965年,獲得日本東北大學理學研究生院物理系碩士學位。
1968年,獲得日本東北大學理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博士學位。
1968年—1974年,任日本東北大學科學與測量研究所副研究員。
1970年—1982年,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研究員。
1979年,任英國劍橋大學客座研究員。
1982年—1987年,任日本新技術開發事業團(現日本科學技術廳)創新科學促進項目林超微粒項目基本物理性能組組長。
Sumio Iijima Sumio Iijima
1987年,任職於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NEC
1998年,任名城大學教授。
2001年—2015年,任日本國家先進工業科學技術研究所納米管應用研究中心主任。
2005年—2012年,任韓國成均館大學納米高級技術研究所所長。
200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9年,當選為挪威皇家科學與文學院外籍院士。
2010年,當選為日本學士院院士。
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5年,任日本國家先進工業科學技術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1-2] 

飯島澄男主要成就

飯島澄男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Sumio Iijima Sumio Iijima
1971年,飯島澄男將鈮酸鈦的電子顯微像和其晶體結構結合起來,顯示出高分辨像中一個像點對應着重金屬原子柱。1991年,他用電弧法制備的碳材料中觀察到納米碳管。它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石墨片層捲成的無縫、中空管體。飯島澄男用電子顯微像和電子衍射表徵了納米碳管的直徑、壁層以及螺旋性,從而確定了碳物質的這一新品種。他接着在納米碳管制備技術;打開納米碳管封閉端頭而對之實施管內充填的技術;納米碳管的物理化學性能;其他一些物質的納米管和納米線都作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1] 
  • 學術論著
截至2013年12月,飯島澄男已發表學術論文900餘篇,被SCI引用43600餘次 [10]  。2007年,飯島澄男摘得“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3]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2018年9月
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 [4] 
西安
  • 承擔項目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類別
角色
1995年—1998年
納米圓柱形結構的材料生長、製造、評價和物理性能研究 [2] 
新能源與產業技術開發組織國際聯合研究補助金項目
研究協調員
1998年—2002年
納米管狀材料 [2] 
日本科學技術廳國際聯合研究項目
首席研究員
2002年—2006年
納米碳應用產品創造 [2] 
新能源與產業技術開發組織項目
負責人
2006年—2009年
碳納米管電容器開發 [2] 
新能源與產業技術開發組織項目
負責人

飯島澄男人才培養

  • 寄語學生
Sumio Iijima Sumio Iijima
2013年12月,飯島澄男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進行學術訪問及交流期間,鼓勵年輕科研人員:“要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待科研過程中的每一個細微發現,因為偉大的發現往往就藴藏其中。” [10] 
  • 講學講座
時間
講座名稱
合作院校
2010年10月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Nano-Carbon Materials”學術報告 [7] 
浙江大學
2013年12月
“Carbon Nanotube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學術報告 [10] 
2013年12月
“碳納米管:科學和應用”學術演講 [9] 
清華大學
2015年11月
珞珈講壇“發現碳納米管(Discovering carbon nanotubes)”學術報告 [8] 
武漢大學
2015年11月
“碳納米管的發現(Discovery of Carbon Nanotubes)”學術報告 [11] 
華中科技大學
2015年12月
“Nano-carbon Material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學術講座 [6] 
同濟大學

“碳納米管的發現之旅”學術講座 [5] 
上海交通大學

飯島澄男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5年
仁科紀念基金會
1996年
日本朝日新聞社、公益財團法人朝日新聞文化財團
2002年
安特衞普大學榮譽博士 [2] 
2002年
美國富蘭克林學會
2002年
恩賜獎 [3] 
2007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 
2009年
挪威皇家科學與文學院外籍院士 [2] 
2009年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基金會
2010年
日本學士院院士 [1] 
日本學士院
2011年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 

英國皇家顯微鏡學會榮譽會員 [2] 
英國皇家顯微鏡學會

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2] 

美國顯微鏡學會會士 [2] 
美國顯微鏡學會

日本顯微鏡學會榮譽會員 [2] 
日本顯微鏡學會

日本化學會榮譽會員 [2] 
日本化學會

日本晶體學會榮譽會員 [2] 
日本晶體學會

日本應用物理學會會士 [2] 
日本應用物理學會

日本物理學會榮譽會員 [2] 
日本物理學會

飯島澄男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98年
名城大學客座教授 [2] 
1999年—2002年
日本科學促進會基金指導委員會委員 [2] 
2002年—2003年
日本顯微鏡學會主席 [2] 
2004年—2006年
岐阜大學管理委員會委員 [2] 
2004年—2006年
東北大學管理委員會委員 [2] 
2005年
西安交通大學名譽教授 [2] 
2005年
北京大學名譽教授 [2] 
2007年
名古屋大學特邀教授 [2] 
2009年
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2] 
2010年
浙江大學名譽教授 [2] 
2010年
東南大學講座教授 [1] 
2013年12月
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座教授 [2] 
2013年
上海交通大學講座教授 [1] 
2013年
《Nano》主編 [2] 
2015年11月
華中科技大學顧問教授 [11] 

東京大學兼職教授 [2] 

東京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2] 

東北大學兼職教授 [2] 

名古屋大學兼職教授 [2] 

筑波大學兼職教授 [2] 

大阪大學兼職教授 [2] 

九州大學兼職教授 [2]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聯合)國家實驗室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 [1] 

飯島澄男人物評價

Sumio Iijima Sumio Iijima
“飯島澄男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對推動中國納米科技、電子顯微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科學院評) [1] 
“飯島澄男是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奠基人之一,他開拓出一維納米材料的全新研究領域,為推動納米科技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同濟大學評) [6] 
“飯島澄男在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碳納米管及其他納米材料等多個領域取得了諸多開創性成果,為新型炭材料和凝聚態物理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評) [10] 
“飯島澄男為物理學、晶體化學、礦物學、材料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廣泛的貢獻,他是納米科技研究的世界第一人(飯島氏は物理學、結晶化學、鉱物學、材料科學の発展に幅広く貢獻しました。現在でもナノサイエンス・ナノテクノロジー研究における世界的な第一人者として活躍しています)。日本學士院評) [13] 

飯島澄男人物影響

  • 獎項命名
Sumio Iijima Sumio Iijima
2004年,日本FNTG(Fullerene Nanotube Graphene)協會設立了以飯島澄男(Sumio Iijima、いいじますみお)名字命名的獎項Iijima Award(飯島獎),以獎勵在碳納米管研究中做出成績的青年學者。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