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食蟹獴

鎖定
食蟹獴是獴科獴屬哺乳動物,也叫山獾、石獾、水獾、白猸、筍狸、竹筒狸等。體長36-52釐米,體重1-2.3千克,吻尖長,頸短粗,體稍粗壯;尾長17-28釐米,尾基粗大,向尾部逐漸變細;四肢短矮,各有5趾和蹼;全身沙棕色,有白色毛尖和黑色與棕黃色相間;頦棕白色,頭到尾基灰棕黃色;前額、頰部和頸側有黃白色縱紋;眼周淡慄棕色或紅棕色;後肢長8.9釐米。 [13]  有4個亞種分化。 [6-7] 
食蟹獴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和南亞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多有分佈,貴州省多數地區均有分佈,西北部地區數量較少,棲息在溪流兩岸長有茂密森林的山坡上和附近有水的長有稀樹灌叢的巖山上,和梯田兩側長有茅草灌叢的山坡上。穴居生活,能攀緣,常白天單獨活動,以各種小動物特別是鼠類和蛇類為食。雌雄兩性均在1年內可達性成熟,每年繁殖1胎,2-3月發情,交配多在夜間進行,母食蟹獴妊娠僅1個多月,一般為57-80天,多在4月份產仔,每胎產2-5只,仔獴發育較快,生後2個月可獨立生活。 [14-15] 
2000年8月1日,食蟹獴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三級保護級別)。 [16]  2019年,食蟹獴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 [10] 
外文名
Crab-eating Mongoose
別    名
山獾
棕蓑貓
石獾
中文學名
食蟹獴
拉丁學名
Herpestes urva [3]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3]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3] 
哺乳綱 [3] 
亞    綱
真獸亞綱 [3] 
食肉目 [3] 
獴科 [3] 
亞    科
獴亞科 [3] 
獴屬 [3] 
分佈區域
印度西北部、尼泊爾、緬甸、東南亞等地,中國南方地區
命名人及年代
Hodgson, 183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Ⅲ

食蟹獴形態特徵

外形
食蟹獴成體一般體長400~840毫米,尾長270~335毫米,尾長約為體長的2/3。體重1.5~2千克,最大可達3千克。外形酷似紅頰獴,但體形較大得多,且略微粗壯。鼻吻尖長,耳短小。頸短而粗,體軀稍粗壯,略似扁圓形。乳頭有6個,位於腹部。有一對臭腺,腺外有小開口,但不及大、小靈貓的發達。尾基部粗大,向尾末端逐漸尖細。四肢短矮,各具五趾,第一趾爪較短小,第三、四趾和爪甚長而尖鋭。肛門兩側有一對肛門腺,有腺孔可放出臭氣。
毛色
食蟹獴 食蟹獴
食蟹獴體毛和尾毛均甚粗長而蓬鬆,稍似棕蓑。吻部及眼周圍的短毛棕褐色;頰、額、頭頂及耳朵均被黑色的短毛。自口角經頰部,頸側向後直到肩部各有一條白色縱紋,其毛尖端灰白色,中段黑褐色,基部為棕黃色。體背針毛黑色與棕色相間,有些部位黑色與灰白色或淺灰棕色相間。體部絨毛棕褐色。尾之近基部半段毛色如同體背,唯黑白成分較少,尾後半段被毛棕黃色,老年獴尾端毛色明顯變白。喉部向後至腹面均呈棕褐色,至尾之末端全呈淺棕黃色,唇邊及頜下灰白色四肢黑褐色。四肢短毛棕褐色,雜有棕黃色毛尖。
頭骨
頭骨枕部頗高,後腦較寬闊。吻部短而鈍,眶下孔位於第三上臼齒上,眶上突和顴骨眶突都發達,但只有個別成年和老年標本兩骨匯合形成一骨質眼環。顱頂顳嵴不甚發達,只有老年標本的顳嵴比較明顯。頭骨枕部上面的矢狀嵴和人字嵴匯合處不顯著向上突出。聽泡前半部低,後半部明顯膨脹。
牙齒
齒突高而尖利,第三門齒大於第一、二門齒。上裂齒前端內側齒尖甚發達,其後部則形成一斜形的齒稜,第一上臼齒內側有一個比外側齒突還發達的原齒尖。第二上臼齒較退化。總的齒形與紅頰獴相似。 [1] 

食蟹獴近種區別

食蟹獴
狐獴
食蟹獴成體一般體長400~840毫米,尾長270~335毫米。體重1.5~2千克,最大可達3千克。
狐獴體長可達到24-30釐米,尾長17-25釐米,體重620-970克。
食蟹獴體毛和尾毛均甚粗長而蓬鬆,稍似棕蓑。吻部及眼周圍的短毛棕褐色;頰、額、頭頂及耳朵均被黑色的短毛。
眼睛周圍有獨特的黑色暗斑,外形構造的作用跟太陽眼鏡相同。
肛門兩側有一對肛門腺,有腺孔可放出臭氣。
無腺孔放出臭氣。
食蟹獴 食蟹獴
狐獴 狐獴

食蟹獴棲息環境

食蟹獴一般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樹林草叢、土丘、石縫、土穴中,喜羣居。喜棲於山林溝谷及溪水兩旁的密林裏,尤其在間雜有山坑田的山地雜木林區,更是它們經常活動的良好環境。洞棲,洞穴結構較簡單,多利用樹洞,巖穴或草堆作窩。能攀緣上樹捕捉鳥雀,但不棲息於樹上。 [1] 

食蟹獴生活習性

活動
食蟹獴 食蟹獴
日間活動。早晨和黃昏是活動的兩次高潮,中午較少外出覓食。每天早晨5~7時及黃昏17~19時獴在田間或溪邊覓食。
食蟹獴常常雌雄相伴或帶幼仔外出活動,覓食時亦相距不遠,有互相救助的習性。如果一方受驚或受傷發出尖聲呼叫,另一方常聞聲前往探視。帶幼仔出外覓食的母獸,常邊走邊發出咕咕的叫聲,有如母豬帶豬仔,故有些地方稱此獸為“吻田豬”。它在受驚後能從臭腺向後噴射液狀分泌物,並且周身毛直立蓬鬆,非常兇猛。獴在田間或潮濕的草地上活動,以尋找昆蟲之類的小動物。它拖着蓬鬆的長尾,用鼻吻在地面各處探索。當靈敏的嗅覺發現地下有蚯蚓或昆蟲幼蟲等食物時,立即用鼻吻和前爪挖掘,連掘帶扒,吻和爪協同動作,十分迅速,片刻便可挖出食物。因此,在它們經常活動的地方,可見許多被挖掘地下昆蟲後形成的小洞。洞寬5-8釐米,幾乎呈圓筒形,深可達20釐米。 它們在田間或溪河邊活動,必留下許多足跡。足印略似小靈貓的足跡,但趾印較長,爪印比較明顯。觀察足跡可推想它們的大致活動情況。春天,當農田進行犁耙耕作的時候,獴便經常到田間活動,覓食被耙翻出的小動物。冬天,堆放在田野間的草堆,藏着各種昆蟲和小動物,便成了獴覓食的好地方。冬旱水淺,河溪兩邊也常可發現獴的足跡。
食性
解剖獴胃,見有蛇、蛙、鳥的羽毛和各種昆蟲幼蟲,軟體動物等。從煙油黑色的獴糞中,也可見到蟹殼、蛇和魚鱗、鳥類的羽毛和昆蟲的軀殼,尤其蛇鱗出現的次數較多。可見獴的食性比較複雜,但以各種小型動物為主食。除吃上述動物外,還捕食蝦、泥鰍、蚯蚓、田螺、螻蛄、金龜子幼蟲等。據瞭解,廣州動物園飼養的食蟹獴,若許久不飼餵活蛇,便顯出精神不振,餵給蛇後又恢復常態。異常活躍。所以,蛇是獴的重要食物。 [1] 

食蟹獴分佈範圍

世界
中國、孟加拉國、印度西北部的阿薩姆、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不丹、泰國、越南等 [4-5] 

中國
四川省、福建省、廣東省、湖南省、浙江省、貴州省、台灣省、江西省、海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江蘇省、香港 [1] 

食蟹獴繁殖方式

食蟹獴自然繁殖

食蟹獴 食蟹獴
食蟹獴一般生後10個月齡性成熟,雌雄兩性均在1年內可達性成熟,每年繁殖1胎。2~3月發情,發情時母食蟹獴陰門出現腫脹,粉紅色,此時公母獴互相追逐,並大聲呼叫吸引對方,母獴接近公獾立而不動,接受爬跨。籠養髮現母食蟹獴發情,應及時將母食蟹獴放進公獾籠內交配。交配多在夜間進行。母食蟹獴妊娠僅1個多月,一般為57~80天,多在4月份產仔,每胎產2~5只,個別產1只或5只以上。仔獴發育較快,生後2個月可獨立生活。 [1] 

食蟹獴人工繁殖

食蟹獴 食蟹獴
1.建舍選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安靜,排水良好的地方建舍。先用磚石砌成離地面0.4~0.6米的台。台上放一排排的籠舍。籠長寬高為120釐米×90釐米×80釐米,內設食盆、飲水器,由於鼬獾生活能力強,不需嚴格保暖,只需防風雪、雨淋和太陽直曬,籠上加棚蓋即可。
2.飼料山獾是雜食性動物。在自然生活條件下,主要採食3大類食物:一是野果,如山胡桃、山楂等;二是植物根莖,如土豆、蘿蔔等;三是動物,如鼠、兔、昆蟲、蚯蚓和小魚、蝦蟹等。在人工馴養條件下參考日糧配方:
①在繁殖期:動物性飼料,如肉、雞、魚、兔內臟類佔40%,穀物性飼料,如玉米、豆類、麩皮佔56%,蔬菜佔3%;
食蟹獴 食蟹獴
②在非繁殖期:動物性飼料可佔20%~30%。
3.科學飼餵做到“三定”:一定時。每天喂1次,一般為下午6~8時;二定量。隨日齡變化而變化,成獾每日喂300克左右;三定水。供足清潔水,讓獾自由飲水。
4.加強仔獾的飼養主要把好“四關”:一是温度關。仔獾出生一般在4月,雖然已進初夏,但北方天氣與仔獾要求的温度不適應,因此,要保持產仔箱內温度達到25℃~30℃;二是母乳關。由於仔獾靠母乳生長髮育,而且仔獾生長又快,為此,一定要增加母獾的日糧營養水平,動物性飼料最好達到50%~55%,以保證母獾的正常產乳量;三是安靜關。獾膽小怕驚,為此,在哺乳期,尤其初期少驚動,以防母獾叼仔吃仔現象的發生;四是分羣關。仔獾生長快,初生時全身無毛,6日齡體重達60克左右,10日齡達100克,14日齡達135克,60日齡可獨立生活,因此,仔獾60日齡與母獾分開飼養。
5.嚴格防疫滅病堅持“兩早”:一無病早防。每天打掃籠舍,喂前涮洗食、水器;夏季定期消毒,嚴禁喂黴爛變質飼料;二有病早治。獾抗病力較強,但在人工馴養條件下,已發現常見病有腸炎、肺炎等,一經發現及時治療。

食蟹獴亞種分佈

序號
亞種中文名稱
亞種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食蟹獴指名亞種
Herpestes urva urva
Hodgson, 1836
2
食蟹獴越南亞種
Herpestes urva annamensis
Bechthold, 1936
3
食蟹獴台灣亞種
Herpestes urva formosanus
Bechthold, 1936
4
食蟹獴廣東亞種
Herpestes urva sinensis
Bechthold, 1936 [6-7] 

食蟹獴種羣現狀

食蟹獴在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是常見物種,但在有些分佈區內不常見,種羣處於穩定趨勢 [2] 
福建永安國家濕地公園發現食蟹獴 福建永安國家濕地公園發現食蟹獴 [11]
2022年7月,福建永安龍頭國家濕地公園工作人員驚喜發現了一羣食蟹獴的活動蹤影。這羣類似於獾的小動物共有四隻,它們從山上下來小溪邊尋找食物時,正巧被紅外相機拍攝記錄到。 [11] 
2023年2月,長沙市瀏陽河國家濕地公園內,紅外相機抓拍到食蟹獴等野生動物活動的影像。 [12] 

食蟹獴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三級保護級別)。 [8]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NT。
列入中國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錄附錄Ⅲ物種。 [2]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9]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Ⅲ [10]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7] 

食蟹獴物種價值

食蟹獴因消滅鼠、蛇,對人有益。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