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食蟲類

鎖定
食蟲類是真核生物域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的一目。食蟲目動物在中生代的白堊紀地層中就已出現。通常認為食肉目翼手目齧齒目都是由早期的食蟲目分化出來的。是約450種哺乳動物的通稱,包括蝟、金鼴、鼴鼠、鼩鼱、刺毛鼩蝟、毛蝟、古巴鼩和馬達加斯加蝟,主要以昆蟲、其他節肢動物和蚯蚓為食。
別    名
食蟲目(學名 Insectivora)
中文學名
食蟲類
拉丁學名
insectivore,Insectivor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食蟲目

食蟲類形態特徵

食蟲類
食蟲類(5張)
食蟲類動物一般都非常小,長有長且窄的口鼻部,比如鼴鼠和刺蝟等。食蟲類動物的種類十分豐富,它們的共同特徵是腦容量都比較小,中耳只有一塊骨頭,牙齒髮育比較低級;另外,很多食蟲類動物還具有適於挖洞的四肢、防禦性的硬刺或者有毒的唾液。但如今仍然有一些食蟲類動物的分類被質疑。食蟲類這一名稱是因為它們都以昆蟲為食,實際上,食蟲類動物的食物來源大都十分豐富,它們可以直接食用植物和其他動物。食蟲類動物般都天生膽小,多在夜間活動,擁有發達的嗅覺和觸覺,但視力非常弱,大多數動物的眼睛都比較小,甚至很微小 [1] 

食蟲類食蟲類簡介

食蟲類稱謂

食蟲目(Insectivora)這個分類學上的目已被廢棄,但insectivore(食蟲動物)一詞現仍用來指剩餘的物種,被歸為3個目:鼩鼱目(Soricimorpha)、蝟目(Erinaceomorpha)和針鼠目(Chrysochloridea)。
哺乳動物學家將這3個目合稱為無盲腸動物大目(grandorder Lipotyphla),其成員既可稱為無盲腸動物(lipotyphlan),也可稱為食蟲動物。

食蟲類自然史

食蟲動物幾乎佔所有哺乳動物種類的10%,體型多如小鼠或小型大鼠。然而,小臭鼩(Suncus etruscus)體重不到2.5公克(0.09盎斯),或許是最小的哺乳動物。其他食蟲動物,如刺毛鼩蝟(Echinosorex gymnura)和無尾馬達加斯加蝟(Tenrec ecaudatus),體格如侏兔大小。
大多數食蟲動物既可地棲也可穴居,有些為水陸兩棲,少數棲於樹上或森林下層植被。
幾乎吃各種無脊椎動物或小型脊椎動物。其腦部的嗅葉十分發達,因此嗅覺極為敏鋭。然而,與大多數其他胎盤哺乳動物相比,其大腦半球較小,表現為智力和操作能力較低。多數有長而靈活的吻(鼻),上有敏感的觸毛,用來探查落葉、土壤、泥漿或水,以觸覺和嗅覺來定位捕食獵物。可用前足將獵物按住,但通常是用牙咬住,僅用嘴和長鼻子即可捕食直到吞下獵物。其視力很差,眼小、退化,古巴鼩、鼩鼱、鼴鼠和金鼴的眼睛覆蓋有皮膚。
蝟、刺毛鼩蝟、毛蝟和馬達加斯加蝟的眼睛雖大,但較其他目的現存哺乳動物仍較小。聽力敏鋭。可發出嘶嘶聲和嚎叫聲,或者其他波段的聲音,包括超音波;有些可用特殊的刺產生聲音,有少數能用回聲定位

食蟲類分類

食蟲類起始

自從林奈(Carolus Linnaeus)創立了現代分類學後,食蟲動物的分類就一直備受爭議。1758年他把蝟、鼩鼱和鼴鼠連同負鼠、犰狳和豬歸為Bestiae目,因其均有長吻。
1795年將蝟、鼩鼱和鼴鼠分離出來,由於均用腳掌行走(蹠行)而與熊和其他食肉動物歸為蹠行目(Plantigrades)。
1811年蝟、鼩鼱和鼴鼠又被歸為Faculata目Subterranea科,但1816年又被確認為「食蟲動物」,1821年其通用名被譯為拉丁詞Insectivora(食蟲目)。1855年樹鼩象鼩的最初幾個屬被記錄下來,並歸入食蟲目
1866年該目被分為Menotyphla亞目,包含樹鼩和象鼩,及無盲腸動物大目(Lipotyphla),包括蝟、鼩鼱、鼴鼠及其親緣動物。之後又進行了校訂,由於該組解剖學特徵寬泛,專家們只認為食蟲動物是胎盤哺乳動物,不能使其歸入任何已定義好的目中。食蟲目因此基本上變為分類學的「包羅萬象」組,包括所有不能歸類的哺乳動物。

食蟲類定名

食蟲類圖集
食蟲類圖集(5張)
1956年蟲目的名稱。現在大多數哺乳動物學家均用無盲腸動物目取代了食蟲目,非正式情況下或稱無盲腸類(lipotyphlans),或稱食蟲動物(insectivores)。然而,有些人仍喜歡用食蟲目,該名也見於通俗出版物以及某些專業編輯著作中。

食蟲類定義難點

然而,無盲腸動物目的定義仍有難點,與其最近的親緣動物尚未確定。無盲腸類顯然只有兩個共同特徵,即均無盲腸,消化道(大腸與小腸)相對較短,末端沒有膨大或形狀改變。此外,骨盆的恥骨之間軟骨連接減弱。大多數上頜骨較長,成為眼窩的一部分。1997年麥克納(M.C. McKenna)和貝爾(Susan K. Bell)對哺乳動物作了最權威的分類,將無盲腸動物目置於分類學中高於目的水準(大目),並分為3個目:針鼠目(金鼴)、蝟目(蝟、毛蝟、刺毛鼩蝟和鼴鼠)和鼩鼱目(古巴鼩、鼩鼱和馬達加斯加蝟)。

食蟲類無盲腸動物大目(食蟲動物)

食蟲類簡介

以下所列主要根據麥肯納和貝爾(1997)的分類,並作了一些改動。
3目64屬,約450種。已滅絕的171屬及13科的化石已鑑別。最早的無盲腸動物化石來自鼩鼱目,於晚白堊紀出現於北美洲和亞洲。

食蟲類針鼠科

(Chrysochloridae, 金鼴),7屬18種,產自非洲。馬達加斯加蝟(Tenricidae科)實際上也是該組一員。

食蟲類蝟目

1科23種。4個化石科包括15屬和9個未確定科(可追溯至古新世早期)的屬。該組與其他無盲腸動物及與其他哺乳動物目的進化關係尚未確定。鼴鼠(鼴鼠科〔Talpidae〕)有時被畫歸該組。蝟科(Erinaceidae,蝟、毛蝟和刺毛鼩蝟),7屬23種。22個化石屬,於古新世出現在北美,始新世出現在歐洲和亞洲,中新世出現於非洲。蝟亞科(Erinaceinae,蝟)有4屬15種,產於歐洲、亞洲和非洲。Galericinae亞科(刺毛鼩蝟和毛蝟)有3屬8種,產於東南亞。

食蟲類鼩鼱目

4科400多種。9個化石科包括30屬,有些追溯至白堊紀晚期。

食蟲類鼩鼱科

(Soricidae, 真鼩鼱),23屬341種或更多,60個化石屬確定為始新世中期見於北美洲,始新世晚期見於歐洲,漸新世早期見於亞洲,中新世中期見於非洲,更新世見於南美洲的東北部。白齒鼩亞科(Crocidurinae)有9屬208種。鼩鼱亞科(Soricinae)有11屬116種或更多。Myosoricinae亞科有3屬17種。

食蟲類鼴鼠科

(真鼴鼠),17屬42種。30個化石屬已確定為始新世中期見於歐洲,漸新世見於亞洲和地中海地區,漸新世晚期見於北美。鼴鼠亞科(Talpinae)有14屬36種。鼩鼴亞科(Uropsilinae, 亞洲鼩鼴)有1屬4種。水鼴亞科(Desmaninae, 麝鼴)有2屬2種。(3)馬達加斯加蝟科(Tenrecidae,馬達加斯加蝟),10屬29種。3個化石屬確定為中新世早期見於非洲,更新世見於馬達加斯加島。稻田蝟亞科(Oryzorictinae)有3屬21種。馬達加斯加蝟亞科有4屬4種。獺鼩亞科(Potamogalinae, 獺鼩)有2屬3種。穴居稻田蝟亞科(Geogalinae, 大耳馬達加斯加蝟)有1種。(4)鼩科(Solenodontidae,古巴鼩),1屬2種。鼴鼠(鼴鼠科)有時與蝟被畫歸蝟目。

食蟲類地理分佈

食蟲類分佈於歐亞大陸。在中國包括四川省,湖南省,浙江省,陝西省,河南省,江西省,遼寧省,山東省,上海市,吉林省,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安徽省,河北省,天津市,重慶市,湖北省,黑龍江省,甘肅省,山西省,江蘇省 [2] 
參考資料
  • 1.    澳大利亞韋爾登·歐文公司編;劉北譯,簡明動物百科,中國旅遊出版社,2014.01,第40頁
  • 2.    王希桐主編;董為,李凱清副主編,泥河灣盆地哺乳動物化石彙編,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1,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