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食管裂孔疝

鎖定
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腹腔臟器通過擴大的食管裂孔進入胸腔;滑動型食管裂孔疝多合併有胃食管反流症狀,如燒心反酸等;食管旁疝可以引起卡壓症狀,如噯氣胸痛、早飽、吞嚥困難等;滑動型裂孔疝疝伴有胃食管反流症狀需要手術治療;食管裂孔旁疝伴有相關症狀需要手術治療;無症狀的小的滑動型裂孔疝可以觀察。
外文名
hiatus hernia
就診科室
消化內科、胸外科
多發羣體
女性、肥胖、50 歲以上人羣
常見發病部位
食管
常見病因
食管發育不全、肌肉有萎縮或肌肉張力減弱、長期腹腔壓力增高、手術等
常見症狀
燒心、反酸、噯氣、胸痛、早飽、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吞嚥困難、貧血等
中文名
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疾病定義

膈肌是一塊扁、薄圓頂狀肌肉,分隔胸腔和腹腔。食管在胸腔內順行向下通過膈肌裂孔進入腹腔,與胃相連。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是指除食管以外的任何腹腔組織結構通過擴大的膈肌食管裂孔進入胸腔形成的疝。約1/3 患者合併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也有研究認為食管裂孔疝是導致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原因之⼀。裂孔疝較小時,症狀較輕甚至無任何症狀,但裂孔疝較大時,會引起燒心、反酸噯氣、胸痛、早飽、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吞嚥困難、貧血等一系列症狀。

食管裂孔疝流行病學

食管裂孔疝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70 歲以上患者佔70%。
好發人羣:在女性、肥胖、50 歲以上人羣中常見。

食管裂孔疝疾病類型

目前公認的分型是根據解剖類型分為I、II、III、IV型,其中I型為滑動型食管裂孔疝,II-IV型為食管旁疝。
  • I型疝:滑動型食管裂孔疝,胃食管連接部遷移疝至膈肌上方。胃保持正常的形態,胃底低於胃食管連接部,這種類型最常見,約佔95%。
  • Ⅱ型疝:食管旁疝(paraesophagealhernias,PEH),胃食管連接部保持在其正常的位置,一部分胃底通過膈肌裂孔食管旁疝入胸腔。
  • Ⅲ型疝:是I 型和Ⅱ型的混合型疝,胃食管連接部和胃底一起通過食管裂孔疝入胸腔,胃食管連接部和胃底均位於膈肌以上。
  • Ⅳ型疝:Ⅳ型食管裂孔疝的特點是除了胃以外,還有腹腔內其他臟器如大網膜、結腸或小腸在疝囊內。
食管裂孔疝疾病分型 食管裂孔疝疾病分型

食管裂孔疝病因

食管裂孔疝先天性危險因素

  • 組織結構發育不全:食管周圍韌帶的發育異常、鬆弛,膈肌的萎縮、缺失,先天遺傳導致食管周圍韌帶及膈肌肌肉或結締組織成分改變,均會導致食管裂孔擴大,導致食管裂孔疝的形成。
  • 脊柱側凸和脊柱後凸:脊柱的側凸和後凸可扭曲橫隔膜的解剖結構會引起膈肌肌肉組織的進行性鬆弛,增加食管裂孔疝的發生風險。

食管裂孔疝後天性危險因素

  • 腹內壓升高:肥胖尤其是腹性肥胖、妊娠、腹水、慢性咳嗽、長期便秘等容易導致腹內壓升高,導致食管下括約肌受損,引起食管下括約肌功能障礙或一過性鬆弛,迫使腹腔內組織或臟器進入胸腔。
  • 生活及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的不規律和飲食結構的不正當,如過度吸煙和飲酒、飲食過快、過飽,高脂飲食,長期久坐,均可導致食管下括約肌的清除作用下降,長期可導致食管下括約肌功能障礙甚至鬆弛,有助於食管裂孔疝的形成。
  • 年齡:隨着年齡的增長,各個器官開始衰老,食管周圍韌帶及膈肌肌肉或結締組織成分改變,如膠原蛋白水平的下降,可導致組織的鬆弛以及食管裂孔的擴大,導致食管裂孔疝的形成。
  • 食管縮短:創傷以及手術後形成瘢痕,食管炎引起的纖維化及迷走神經過度興奮,均會引起食管縮短,使食管下括約肌和膈肌腳分離程度增大,同時牽引腹腔臟器上移,導致食管裂孔疝的形成。
  • 高胃酸:胃酸反流到食管,可引起食管縱向平滑肌的反射收縮和食管縮短,促進食管裂孔疝的形成,食管裂孔疝加劇了胃酸反流,進而加劇了食管縮短,產生更大的疝。
  • 其他物理因素:如胸腹部的損傷,以及腹部手術導致的食管和胃的正常解剖關係發生改變,或外來創傷導致的食管裂孔的鬆弛而變得過大等原因,導致食管裂孔疝的形成。
  • 誘發因素
    • 年齡:50 歲以上人羣發病風險高。
    • 性別:女性多於男性。
    • 生活習慣:習慣經餐後彎腰、搬運重物、暴飲暴食等。

食管裂孔疝症狀

食管裂孔疝患者的典型症狀可以包括胃食管反流症狀,以及壓迫和消化道梗阻症狀等方面的症狀;急性胃扭轉者可引起消化道穿孔缺血壞死,出現嘔血黑便貧血等症狀,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食管裂孔疝胃食管反流性症狀

該症狀表現為反酸和燒心,尤其是夜間平卧位或頭低位時加重。由於胃內酸性液體通過功能障礙或鬆弛的食管下括約肌反流入食管所導致,各型食管裂孔疝患者均可出現,但在I型滑動型裂孔疝中最常見。

食管裂孔疝壓迫和梗阻症狀

該症狀可表現為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噁心、嘔吐,胸痛等,尤其是飽餐後加重。這是由於進入胸腔的胃或其他腹腔臟器壓迫肺、縱膈和食管,同時疝入胸腔的臟器發生扭轉而造成的消化道梗阻,多見於較大的食管旁疝

食管裂孔疝伴隨症狀

  • 嘔血、黑便、貧血:食管裂孔疝尤其是食管旁疝由於長期的胃黏膜慢性病變,引起慢性上消化道出血,引起嘔血、黑便等症狀,長期則會導致缺鐵性貧血
  • 哮喘、咽喉炎等:胃食管異常反流可引起喉和肺的病變,當反流物質通過環咽部括約肌進入下嚥部,極有可能被誤吸入喉和氣管,誘發呼吸道症狀的出現。
當進入胸腔的胃或臟器組織因狹窄的食管裂孔卡壓而出現梗阻或急性胃扭轉時,患者出現急性胸痛,無法進食,嚴重可引起上消化道的穿孔、缺血壞死,需要急診就醫。

食管裂孔疝就醫

食管裂孔疝什麼情況下需要就醫

出現反酸、燒心的感覺,通過控制飲食或改善生活習慣但短時間內無法緩解者,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進食的時候出現吞嚥困難,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除反流症狀或壓迫症狀出現貧血時,及時到醫院就診。

食管裂孔疝就診科室

食管裂孔疝如何確診

  • 胃鏡是最直觀的檢查,其中滑動型食管裂孔疝在內鏡下表現為齒狀線上移,賁門口擴大鬆弛,隔上可見疝囊腔。如果是併發反流性食管炎可見黏膜充血糜爛,嚴重者會出現黏膜潰瘍,也可以通過對局部行活組織檢查評估黏膜病變。對於食管旁疝需要結合影像學檢查的發現。
  • 影像學檢查:上消化道造影是動態評估疝分型、大小、胃食管連接部精確位置的重要診斷方法,雖會受到患者呼吸和體位變化的影響,但是造影劑的流動性可以較好的彌補這方面因素對於結果的影響,對於食管蠕動功能及食管下端狹窄程度也有初步評估作用。
  • 多層螺旋CT:增加了食管裂孔疝診斷的可視化。與矢狀位、冠狀位CT, 三維重建圖像增加了食管裂孔疝的敏感性檢測。CT檢查對於食管裂孔疝的疝囊⼤⼩、左右膈肌腳距離及疝⼊組織,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係等方面反應更為直觀,能夠對食管裂孔疝周圍解剖組織進行較為詳細準確的三維重建,是上消化道造影重要的影像學補充和術前常規檢查,現已在臨牀上廣泛應用。
  • 食管測壓:可以很好的反映食管下括約肌壓力,可測量吞嚥時食管收縮的情況以及食管收縮的協調性,進⼀步確認食管的蠕動能力和收縮功能,對於診斷食管裂孔疝有着很⼤作用。可通過壓力帶的分佈初步判斷疝的大小。食管測壓在診斷I型食管裂孔疝時更為準確。
  • 食管24⼩時PH:監測能收集全天患者的胃酸反流頻率,尤其是在夜晚,可以明確反酸與呼吸、進⻝或者其他胃腸道症狀的相關聯繫,明確是否有胃食管反流病,對於指導⼿術中胃底摺疊術式的選擇有着重要作用。
  • 食管測壓、測酸可對食管蠕動功能及下端壓⼒和胃食管反流嚴重程度有⼀個初步評估,可以⼤⼤提高食管裂孔疝⼿術的效率和術後效果。

食管裂孔疝鑑別診斷

  • 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口咽、呼吸道,表現為胃灼熱、反酸、胸痛、哮喘、咳嗽等症狀。食管裂孔疝多合併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可能導致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原因之⼀。可通過影像學及胃鏡檢查確定。胃食管反流病沒有腹腔內容物進入胸腔,沒有疝囊。
  • 消化性潰瘍:胃、十二指腸腔內因酸負荷量增加或黏膜防禦機制減弱,被胃酸、胃蛋白酶侵蝕、損害而造成潰瘍、黏膜糜爛,常變現為胃灼熱、反酸、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等症狀,黏膜出血時可表現為嘔血、黑便、貧血等症狀。胃鏡以及上消化道造影可與食管裂孔疝相鑑別。消化性潰瘍無器質性病變,無疝囊。
  • 食管賁門失弛緩症:又稱食管賁門痙攣,是最常見的食管運動功能紊亂,特點為食管體部缺乏蠕動,食管下括約肌不隨吞嚥相應鬆弛,可產生吞嚥困難、胸骨後疼痛及阻塞感、夜間嘔吐等症狀。症狀時輕時重,與精神情緒相關。食管鏡、食管測壓檢查、上消化道造影可與食管裂孔疝相鑑別。無器質性病變,無疝囊。
  • 食管憩室:食管壁局部膨出,可分為咽食管憩室、膈上食管憩室等,症狀可表現為反酸、吞嚥困難等症狀,可根據上消化道造影檢查與食管裂孔疝相鑑別。
  • 食管腫瘤:發生於食管的腫瘤,可表現為咽部不適、吞嚥時胸骨後燒灼感、胸骨後疼痛、吞嚥困難、貧血、消瘦等症狀。通過內鏡、影像學檢查以及病理檢查與食管裂孔疝相鑑別。

食管裂孔疝治療

滑動型食管裂孔疝主要視胃食管反流情況進行藥物治療,對於胃灼熱、反酸、上腹痛等症狀明顯,經過藥物治療後效果不明顯,或停藥後短期復發者,應考慮及時行手術治療。如發生消化道急性梗阻、胃扭轉等情況,應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旨在控制症狀、治癒食管炎、促進胃腸動力;手術治療旨在將疝入胸腔的腹腔內容物還納、切除疝囊、縮小食管裂孔,恢復胃食管交界處正常的解剖結構和功能,並防止腹腔內容物再次疝入胸腔,長久地改善症狀。

食管裂孔疝藥物治療

由於食管裂孔疝導致胃食管結構發生改變,藥物治療只能緩解症狀,但不能從根本上治癒解剖結構的異常。

食管裂孔疝手術治療

  • 手術適應症:症狀持續不緩解,經過藥物治療後效果不明顯,或停藥後短期復發者,應考慮及時行手術治療。如發生消化道急性梗阻、胃扭轉等情況,應行急診減壓後儘快手術治療。
  • 手術方式:食管裂孔疝傳統修補方法多為開放手術或胸腹聯合切口手術, 由於併發症發生率與死亡率達較高,創傷及術後恢復問題較⼤,已逐步被廣泛應用於外科治療的腹腔鏡技術所替代,與傳統手術方式相比,腹腔鏡下食管裂孔疝修補術具有創傷⼩,術後恢復快,併發症少及患者舒適度高等優點,已成為外科治療食管裂孔疝的金標準。
  • 腹腔鏡下食管裂孔疝修補術:將疝入胸腔內的腹腔內容物或胃食管連接部還納回腹腔,將疝囊切除,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同時將食管裂孔縫合修補至正常大小,同時根據術前食管測壓、測酸等檢查結果,評估食管蠕動以及酸清除能力,選擇部分或完全胃底摺疊術以達到抗胃酸反流的目的。目前普遍認為對於較大的裂孔疝,將食管裂孔縫合修補至正常大小後,使用不可吸收或可吸收補片加強修補食管裂孔可以降低複發率。補片與組織接觸後,可誘導形成瘢痕組織加強食管裂孔。
腹腔鏡下食管裂孔疝修補術 腹腔鏡下食管裂孔疝修補術

食管裂孔疝預後

手術治療後預後良好,可明顯緩解或治癒症狀,改善生活質量

食管裂孔疝疾病併發症

  • 食管狹窄:食管裂孔疝合併胃食管反流病者,胃液長期刺激食管,造成食管黏膜受損,形成瘢痕,造成食管狹窄,常表現為吞嚥困難、胸痛,進食哽噎感等。
  • 胃腸梗阻:當食管裂孔處卡壓胃腸道時,造成管腔狹窄,內容物無法通過,可導致噁心、嘔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狀。當胃腸壁發生血運障礙時,可導致胃腸壁缺血壞死、穿孔,繼發瀰漫性腹膜炎和嚴重的膿毒血癥,病情危重。
  • 胸悶、呼吸困難:巨大食管裂旁疝因疝入胸腔的腹腔內容物壓迫肺臟,導致呼吸困難、胸悶等症狀。
  • 慢性缺鐵性貧血:嚴重的患者在膈肌裂孔附近會出現沿胃皺襞的線樣糜爛即Cameron糜爛,長期Cameron糜爛有時會引起慢性上消化道出血,隨着時間推移甚至出現慢性缺鐵性貧血。食管裂孔疝患者中Cameron病變的發生率約10%-32%。

食管裂孔疝術後併發症

  • 吞嚥困難:早期吞嚥困難與術後食管、胃水腫相關,通過促胃動力藥物和調整飲食,通常在幾周後可得到緩解。極少數吞嚥困難不緩解,一般可通過內鏡食管擴張進行治療。
  • 出血:目前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是首選的術式,大大減少了術中出血量。一般不需要輸血。
  • 氣胸:當疝囊較大,或與胸膜粘連較緊密時,分離時易損傷胸膜,氣體進入胸膜腔產生氣胸。當氣體較少時可自行吸收,極少數情況需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進行治療。
  • 術後復發:補片加強修補可顯著降低術後疝複發率,可將復發風險降低到5%以下。

食管裂孔疝日常及生活習慣

改變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減重可有效減輕食管裂孔疝引起的症狀。有效的生活、飲食、體重管理應貫穿治療前後,並長期維持。

食管裂孔疝日常生活管理

  • 飲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避免進餐過快、過飽,少食高脂飲食(包括巧克力、油炸食品、肥肉、動物內臟、奶油製品)、辛辣食品、咖啡、濃茶、酒精等,這些食物會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壓力,產生燒心或一過性酸反流。
  • 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吸煙、飲酒,避免經常性餐後彎腰、抬重物,避免長時間駕駛汽車、長期久坐等,長期在緊張狀態或者抑鬱狀態中工作都可以通過降低食管下括約肌的預防清除作用,最終會導致胃食管反流,有助於食管裂孔疝的形成。減重也有利於胃食管反流症狀。
  • 藥物:某些激素或藥物,如縮膽囊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腸肽、鈣通道阻滯劑、地西泮等,均可引起食管下括約肌功能障礙或一過性鬆弛,導致胃食管反流病,促進食管裂孔疝的產生。

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修補術後管理

  • 避免胃部擴張:
    • 少食多餐(6-8 頓每天),細嚼慢嚥
    • 避免進餐中飲水,可在每頓飯之間飲水
    • 禁止卧牀進食,進食後30 分鐘方可卧牀休息
    • 避免硬、粘食物,這些食物會增加吞嚥的難度
  • 避免積氣
    • 避免使用吸管飲水(飲料),這些動作容易使空氣吞入胃中引起胃中積氣,儘可能閉嘴咀嚼食物
    • 避免能夠引起胃積氣的食物(玉米、幹豆、豌豆、濱豆、洋葱、菜花、捲心菜等)
    • 避免碳酸飲料、酒精,柑橘和番茄產品
  • 何時能進軟食:
    • 胃底摺疊術後1-2 天需要進流質飲食,然後逐步改成全流質飲食,維持1周,並在第一次隨診時改成軟食;術後飲食方面應在外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 清流質飲食包括:蘋果汁、葡萄汁、雞湯、牛肉湯、不含咖啡因的茶和咖啡
    • 全流質飲食
  • 注意:
    • 術後6-8 周避免碳酸飲料
    • 奶製品、冰淇凌、布丁可能會引起部分術後患者發生腹瀉,應儘量避免
    • 有乳糖不耐受症的患者應選用不含有乳糖的飲料

食管裂孔疝參考資料

  1. 張成,李俊生,克力木,田文,仇明,秦鳴放,姚琪遠,伍冀湘,吳繼敏,汪忠鎬.2013 年美國胃腸內鏡外科醫師協會食管裂孔疝診療指南解讀(一)[J].中華胃食管反流病電子雜誌,2015,2(01):6-9+2.
  2. 張成,李俊生,克力木,田文,仇明,秦鳴放,姚琪遠,伍冀湘,吳繼敏,汪忠鎬.2013 年美國胃腸內鏡外科醫師協會食管裂孔疝治療指南解讀(二)[J].中華胃食管反流病電子雜誌,2015,2(02):68-69+130.
  3. 阿卜杜薩拉木·阿卜杜合力力,克力木·阿不都熱依木.巨大食管裂孔疝與缺鐵性貧血發生相關性研究新進展[J].中華胃食管反流病電子雜誌,2019,6(04):222-225.
  4. 張海靜,胡海清.食管裂孔疝診治進展[J].中華胃腸內志,2020,7(01):33-38.
  5. Nguyen N,Tam W,Kimber R,et al.Gastrointestinal:Cameron’s erosion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2,17(3):343.
  6. Kohn G,Price R,DeMeester S,Zehetner J,Muensterer O,Awad Z,Mittal S,Richardson W,Stefanidis D ,Fanelli R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iatal hernia.2013,27(12):4409-4428.
  7. 丁文龍,王海傑.系統解剖學八年制第3 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5:79-123.
  8. 王辰,王建安.八年制內科學第3 版[M].北京:人民衞生社.2015:88/450-468
  9. 吳孟超,吳在德.黃家駟外科學第7 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08.10
  10. Kahrilas PJ , Kim HC , Pandolfino JE . Approaches to the Diagnosis and Grading of Hiatal Hernia[J]. other, 2008, 22(4).
  11. Linke GR , Borovicka J , Schneider P , et al. Is a barium swallow complementary to endoscopy essential in the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laparoscopic antireflux and hiatal hernia surgery?[J]. Surgical Endoscopy, 2008, 22(1):96-100.
  12. Kao AM , Ross SW , Otero J , et al. Use of computed tomography volumetric measurements to predict operative techniques in paraesophageal hernia repair[J].Surgical Endoscopy, 2019, 33(10).13、S, Roman, P, et al.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iatus hernia[J]. BMJ,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