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食滯證

鎖定
食滯證,中醫病證名。是由於暴飲暴食、飲食過多,或空腹大量食柿子,因飲食物不能被正常消化,積存留滯於胃腸,導致脾胃升降失常的病證。消化不良、厭食症、吸收不良綜合徵等疾病常出現或伴有食積證。

食滯證病因

暴飲暴食,飲食過多,或空腹食用大量柿子。

食滯證病機

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和消化之後精微物質、糟粕的輸送,主要依靠脾胃,同時還有肝膽的疏泄功能、以及心肺的運送敷布、大腸與小腸的傳導等功能相輔。如果飲食過量,超過了人體的運化能力;或人體的運化功能減弱(包括脾胃虛弱、肝膽失於疏泄、大小腸傳導失司等),飲食就會內停在胃或腸,這就形成了食滯證,而食積產生後,不僅會進一步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又可阻滯胃腸的氣機運行,容易伴見氣滯證;食積久留又會藴生邪熱或形成痰濕,從而出現食積、濕熱互結的病證。

食滯證臨牀表現

食積於胃為主者:胃脘脹滿疼痛、噯氣味酸腐而臭、反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後或矢氣後胃脘脹痛減輕;
食滯於腸為主者:腹痛腸鳴、瀉下糞便惡臭如壞雞蛋,瀉後腹痛減輕。上兩者的共同之處,是均有厭食或聞到、看到食物即感噁心,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食滯證治法

消食導滯。

食滯證方劑

保和丸。

食滯證常用中藥

焦山楂、焦神曲、雞內金、萊菔子。
[1-3] 
參考資料
  • 1.    陳無澤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8月
  • 2.    蔡鐵如.《袁長津病證辯治實錄》: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年6月
  • 3.    向宗暄 .《中醫錯雜病證論治》: 學苑出版社, 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