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食毛目

鎖定
食毛目(Mallophaga)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六足亞門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的一目。根據該目昆蟲頭部的形狀、觸角口器的構造、跗爪的數目,下分鈍角亞目(Amblycera)、絲角亞目(Ischnocera)和象蝨亞目(Rhynchophthirina)3個亞目,包括14個科,300餘屬。全世界已知約有4500種和亞種。中國已記載有120種。寄生於260多種哺乳動物和各種鳥類的羽毛或毛間,大多以宿主的羽毛、皮膚分泌物為食,少數取食寄主的血液。常見的有雞蝨(Menopon gallinae)、鴨蝨(Anatoecus dentatus)和牛鳥蝨(Trichodextes bovis)等。
中文名
食毛目
拉丁學名
Mallophaga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食毛目

食毛目形態特徵

食毛目
食毛目(1張)
該目昆蟲體小,扁平,長0.5~10毫米。頭大而扁;能活動。口器為特化的咀嚼式口器。有1對骨化很強的上顎。顎上有齒,用以刮取宿主羽毛和皮膚產物,並起固着在宿主羽毛上的作用。上顎着生的位置因亞目而異。鈍角亞目的上顎呈水平位置,絲角亞目則呈垂直位置。下顎退化為單片狀,着生在下唇兩側。鈍角亞目的下顎須有4節;絲角亞目的下顎須消失。下唇須退化,食道有骨化很強的食道骨片。舌發達,有明顯骨化的長形叉狀構造,前端有1對卵圓形的葉片,稱舌腺。複眼小或退化,無單眼。觸角短小,3~5節,在鈍角亞目中呈頭狀,隱藏在頭側的觸角窩中;在絲角亞目中呈絲狀,顯露於外。
該目昆蟲中的原始種類,前、中、後胸3節分界明顯;多數種類中、後胸2節癒合,分界不清。無翅。足短小,3對相似,跗節1~2節,具1~2爪,寄生於哺乳動物者有1爪,適於抓握、攀爬和步行。胸部氣門位於腹側。腹部11節,因1、2節或8、9節常彼此癒合,可見的僅有8~9節,腹部3~8節有氣孔,無尾須。雌、雄性生殖孔均開口於體壁內陷而成的腔室中。雌蟲無產卵器,雄蟲的陽莖結構複雜,變化多樣,是鑑別種的主要特徵之一。

食毛目生活習性

該目昆蟲漸變態。卵單產,粘附於宿主的鳥獸羽、毛的基部,2~4天孵化。若蟲有3個齡期,約3周後達成蟲期。若蟲外形與成蟲相似,僅體形大小、皮膚骨化和生殖器官發育的程度有所不同。常1年多代,且世代重疊。
該目昆蟲終生棲息於宿主體上,一般脱離宿主2~3小時或至多2~3天即死亡。食毛目昆蟲的傳播一般是通過宿主間的接觸,偶有附着在蝨蠅等寄生性昆蟲上來完成。一般對宿主均是專一性的,不同種羣的鳥類常具有不同羽蝨的種類。宿主體上的生態環境是相對穩定的,因而決定了食毛目昆蟲的分佈。每種鳥類上發現的食毛目昆蟲從2種到10多種,一般有5種,各自佔據一定的小生境。在不同小生境中生活的食毛目昆蟲,其形態、習性也有差異。

食毛目主要價值

食毛目科研

鳥類因受地理分佈、自然環境因素變化的影響,進化速度較快。食毛目昆蟲由於適應宿主的小生境,所需食物、温度和濕度(存在於宿主體表)比較穩定,自然環境因素的變化對它們的影響也比對宿主的影響小,所以演化速度較慢。一般來説,同一種的食毛目昆蟲限定在一種宿主上,有時雖然在同一種宿主上發現原發生的和次生性的種類,這也是由於宿主在進化過程中不同時期發生的現象。通過對食毛目分類系統的研究,可進一步確定鳥類種級、屬級、甚至科級的親緣關係。如樹鴨鳥蝨均寄生在和樹鴨屬親緣關係較近的鳥類上。黑雁屬、鴿雁屬、雁屬和雪雁屬之間的親緣關係也是由於都有黑雁鳥蝨寄生而得到證實的。

食毛目危害

該目昆蟲是寄生於鳥獸體外的害蟲,尤以鳥類受害最重,常造成養禽業的經濟損失。鈍角亞目的種類多寄生在宿主全身各部,如吐綬雞蝨能刺破宿主的皮膚,吸取其血液。絲角亞目的種類通常固着在宿主的頭、頸、翅和背部的羽毛間,在寄生數量多的時候,常引致宿主羽毛脱落,焦躁不安,飲食減退,體重減輕,易染疾病。這是養禽業的重要害蟲。食毛目昆蟲能否傳播疾病,所知尚少,據報道,一些食毛目昆蟲是褐雨燕絲蟲病、狗絲蟲病和狗絛蟲病的中間宿主。此外,曾從該目昆蟲上分離出一種東方馬脊髓炎病毒。

食毛目防治

對於食毛目昆蟲,一般採用沙浴法防治,將細沙和煙草粉混合,放入雞舍附近有陽光處的木箱內,雞在箱內沙浴,可驅殺羽毛間的食毛目昆蟲。用魚藤粉、除蟲菊粉或氟化鈉粉等撒在宿主羽毛間,也很有效。在雞舍內用石灰硫磺合劑消毒,也是有效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