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飛騎

(古代軍事建制)

鎖定
飛騎,唐代羽林軍軍士之名。直到唐末,六軍雖一直存在,也仍然領兵,但和過去一樣,所有禁軍(包括後來的神策軍)都是商人富户的蔭庇場所,不堪一戰。
中文名
飛騎
來    源
唐代羽林軍軍士之名
出現時間
太宗貞觀十二年

飛騎建制沿革

飛騎唐初

唐初,以隨李淵起兵太原的部分將士置北門(玄武門)屯營,所領兵號為“元從禁軍”。太宗貞觀十二年(638)分置左右屯營,所領兵名飛騎,隸屬屯衞。高宗龍朔二年(662),左右屯營脱離屯衞獨立。同年,改屯營為左右羽林軍,所領之兵一度改名羽林郎,不久仍舊名飛騎。飛騎早期由元從禁軍的子弟和衞士(府兵制下的兵士)中選充,玄宗先天二年(713)規定,一律從衞士中簡補。次年,又從出征吐蕃的兵募中選拔壯勇之士為飛騎。隨着府兵制的衰落,衞士不再上番宿衞,飛騎全部出於招募。飛騎的任務是宿衞宮禁,但有時亦奉命出征。按規定,飛騎的身高﹑體力﹑弓馬技藝都有嚴格標準,合格的才能選充。實際上開元﹑天寶間的禁軍多半來自長安市上的商人富户以及無賴遊手。他們投充飛騎,是為了逃避徭役和獲得庇護,平時很少訓練,更少實戰經驗,因此戰鬥力非常弱。

飛騎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中,羽林軍和從羽林中分出來的龍武軍,小部分隨玄宗奔蜀及從肅宗奔靈武,大部分潰散。
肅宗至德二載(757)重建北衙禁軍,羽林(飛騎)﹑龍武(萬騎)和增置的神武(天騎)稱為六軍。代宗時,來自西北的神策軍入為禁軍,六軍地位降低。

飛騎唐末

直到唐末,六軍雖一直存在,也仍然領兵,但和過去一樣,所有禁軍(包括後來的神策軍)都是商人富户的蔭庇場所,不堪一戰。

飛騎歷史地位

從北門屯營始置到羽林軍建立後的一段時間內,飛騎曾經是守衞宮禁的主要力量,在歷次宮廷政變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武后至中宗景龍元年(707),原先從飛騎和官户(官府所屬的卑賤人户)中選取的百騎,發展為千騎﹑萬騎,於是羽林軍中左右飛騎和左右萬騎並稱為四軍。李隆基憑藉這部分力量發動推翻韋皇后(見韋后之亂)的政變,不久,又倚萬騎消滅了政敵太平公主。開元二十六年(738)改萬騎為龍武軍,地位駕於羽林之上,飛騎不再是北門軍主要力量。

飛騎相關連接

羽林軍
漢有“羽林騎”,設羽林監,掌送從。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設羽林軍,羽林軍約有七百人,選隴西,天水等六郡"良家子"充當,相當與郎!漢武帝“恐中尉之權太重,又於光祿勳置羽林、期門,而後南北二軍之勢始均”;羽林軍之名取“為國羽翼,如林之盛”的之意。歷代沿設羽林監,魏、西晉時領營兵,東晉無營兵。北朝魏、齊有羽林監,北周大司馬所屬有左右羽林率。隋煬帝改左右領軍衞為左右屯衞,所領兵稱羽林。唐龍朔二年(662),置左右羽林軍,為北衙禁兵。左右羽林軍各有大將軍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三人,從三品;並有長史、錄事參軍事、倉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胄曹參軍事及司階、中候、司戈、執戟、長上等官。另有左右翊衞中郎府中郎府,正四品下,及左右中郎、左右郎將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