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飛雲崖古建築羣

鎖定
飛雲崖古建築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新州鎮東坡村湘黔公路北側。飛雲崖古時稱為普陀巖,因其地有崖,狀如飛雲,故得名“飛雲崖”,飛雲崖又名飛雲洞。明正統八年(1443年),興隆衞指揮使常智與遊僧德彬在此創建月潭寺,後經歷代增修擴建,遂形成一組別具特色的古建築羣。 [1-4] 
飛雲崖古建築羣有月潭寺大佛殿、韋馱樓、接引閣及皇經樓、關聖殿、月潭書院、月潭公館、養雲閣(大官廳)、小官廳、凝香館、聖果亭、滴翠亭、幽雲亭、碑亭、長廊以及飛雲崖牌坊、月潭寺牌坊等,並有花園、井池散綴其間,秀水溪上還有“曲欄浮樑”,其前又有聖果橋橫跨兩岸,具有較大的建築規模。 [5]  飛雲崖古建築中就汲取了苗族的文化特徵。另存有摩崖題刻數十通。飛雲崖古建築羣集建築學、民族學、歷史學、生態學於一體,是民族地區古代建築的代表作。 [2] 
2006年5月25日,飛雲崖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中文名
飛雲崖古建築羣
地理位置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新州鎮東坡村湘黔公路北側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734-3-43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飛雲崖古建築羣歷史沿革

飛雲崖古時稱為普陀巖,因其地有崖,狀如飛雲,故得名“飛雲崖”,飛雲崖又名飛雲洞。
明正統八年(1443年),興隆衞指揮使常智與遊僧德彬在此創建月潭寺,後經歷代增修擴建,遂形成一組別具特色的古建築羣。 [1]  [2]  [3]  [4] 
明正德三年(1508年),建起了可供食宿的月潭公館,是貴州最早的旅遊賓館。 [1] 
建後5個多世紀以來累有自然損毀,其間經歷了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和清咸豐六年(1856年)的兩次兵燹,曾修葺、重建多次,有的建築也還未予恢復。今存建築,多為清光緒年間所重建。
1963年和1983年以來,各級政府曾多次撥款維修,使多年來被損壞的飛雲崖古建築又恢復了原貌。 [5] 

飛雲崖古建築羣建築格局

飛雲崖古建築羣,建有內外兩層磚牆。外牆東至飛雲崖瀑布,南臨秀水溪,西抵賽馬場、鬥鳥場,北為後山天然樹林。內牆依山傍水而建,將飛雲崖古建築羣圍在其中,飛雲崖的古建築多依勢而建,有的建於平地,有的則借山勢、溪澗等建起。主要建築有飛雲崖牌坊、威經樓、長廊、滴舉亭、碑亭、接引閣、小官廳、觀音殿、聖果亭、童子亭和月潭寺牌坊、雲在堂、養雲閣及大雄寶殿等,其中組合建築有大佛殿、養雲閣,單體建築則有飛雲崖牌坊、藏經樓、滴翠亭、童子塔、接引閣、小官廳等。建築面積4274平方米。 [2] 
飛雲崖的古建築羣可分東、西兩部分。這些已被漢化的宗教建築廣納園林意韻,頗有園林建築的味道。在東部建築中,有飛雲崖牌坊亦即山門,這山門為三層檐磚石結構、六柱五間樓式牌坊。過山門後可見藏經樓,樓兩側有碑牆。向後行可見長廊,順溪流伸延,盡頭是滴翠亭。向西望可見到另一座牌坊,是月潭寺牌坊,其樣式仿如飛雲崖山門牌坊。向北行可見飛雲崖,崖前有魚池。池西有一座四角攢尖頂碑亭,重檐,磚木結構,下基為石。此亭正中之壁嵌有《飛雲崖記》碑,明代嘉靖年間建。接引閣在碑亭之東,重檐歇山頂,依壁崖而建,其樓頂懸有名為“石鼓”的突巖。過了月潭寺牌坊是西部建築羣落。由月潭寺牌坊望去,正面是大佛殿,左面是翠秀園,右面是養雲閣。大佛殿是一組古建築羣落,由正殿、廂房和殿門構成。正殿5間,雕樑畫棟,木結構,單檐歇山頂。殿門兩側以圍牆連兩側廂房,與正殿一同構成四合院,自成格局。養雲閣單檐九脊,面南背北,四面圍廊,屋面是瓦形,建築頗精緻。 [3] 
飛雲崖古建築羣

飛雲崖古建築羣主要建築

  • 綜述
飛雲崖古建築羣,有月潭寺大佛殿、韋馱樓、接引閣及皇經樓、關聖殿、月潭書院、月潭公館、養雲閣(大官廳)、小官廳、凝香館、聖果亭、滴翠亭、幽雲亭、碑亭、長廊以及飛雲崖牌坊、月潭寺牌坊等,並有花園、井池散綴其間,秀水溪上還有“曲欄浮樑”,其前又有聖果橋橫跨兩岸,具有較大的建築規模。 [5] 
  • 養雲閣
接待遊覽官員的養雲閣,為面闊3間、四面環廊的單檐歇山式建築,它一反古建築的常規,屋面、正脊、檐下卷板及額枋均呈中高邊低的弧形,且正脊只有脊剎而無鴟吻。此閣不但造型奇特,而且這種造型還具有一定的寓意。 [5] 
  • 接引閣
倚崖而建的接引閣,是一幢小巧玲瓏的重檐重樓歇山式建築,雕飾精美,裝修典雅。閣內以天然鐘乳石壁作為後壁,別具一格。並且,樓下不設樓梯,而是由石壁間的洞口入洞,迂迴曲折登樓,別有幽趣。樓上,崖懸奇石突入其中,擊之能發鼓聲,亦富韻味。此閣設計構思巧妙,形成巖外建閣,閣中藏巖,奇崖幽閣融為一體,和諧協調,極富特色。 [5] 
  • 皇經樓
山門後的皇經樓,是此間唯一的道教建築,其形制為單檐重樓歇山頂前帶廊式。由於此樓面積有限,為使前來樓上給太上老君進香的香客們有一休息之處,樓上前廊則不設欄杆,而是借鑑苗族民居建築中“美人靠”的形式,安裝成為靠椅。 [5] 
  • 大佛殿
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大佛殿建於高2米的石砌台基之上,是一幢青簡瓦覆蓋的單檐歇山式建築。面闊5間,前有鶴脛軒廊。額枋、撐拱、軒梁、月梁、門窗等均有雕飾,裝修精緻。其構架以抬梁式和穿鬥式並用,且用材碩大,與全用抬梁式構架的其他地方建築迥異。駝峯雕飾亦有特點,以花瓶、花草等浮雕圖案組成人面或獸面形象,似由西周青銅器線刻圖案衍化而來,別具古韻。大佛殿金碧絢爛,雄偉壯觀,突出了此間的建築主體。 [5] 

飛雲崖古建築羣文物遺存

  • 題詠
貴州現存的史籍中,數十部史籍都有關於作者遊覽飛雲崖的記載;題詠飛雲崖的詩作尤為豐富,僅以貴州現存的詩集、方誌統計,就有吟詠此崖的古詩,律詩和絕句近300首,明清時期數十名詩人學者都為飛雲崖留有題詠。 [1] 
  • 古樹
飛雲崖的後山上分佈有一種飛雲崖喀斯特山地特有的常綠闊葉林一湖北栲林。其中最大的一株湖北栲林在飛雲崖的西院中,其胸徑415釐米,樹齡在260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株。 [1] 
  • 圖案和雕塑
飛雲崖大門牌坊上有着眾多的圖案和雕塑,如雙鳳朝陽、二龍戲珠、天官賜福八仙慶壽、松鶴長春等圖案和雕塑,象徵吉祥、祝福和喜慶。大門牌坊上還有眾多寓意深刻的圖案。例如,一幅畫面的一株楓樹上築有蜂巢,一隻猴子欲取下懸掛枝頭的官印。蜂、猴與“封侯”同音,寓意“封侯掛印”,祝頌仕途暢達,官運亨通,高晉侯爵,執掌大印。另一畫面上有一隻喜鵲和一頭豹子,取“喜”和“豹”的同音,寓意“喜報頻傳”。 [1] 

飛雲崖古建築羣建築特色

飛雲崖古建築羣圖集
飛雲崖古建築羣圖集(4張)
飛雲崖古建築既是寺廟建築,又帶有園林韻味。 [1]  飛雲崖古建築的佈局頗有特點,《貴州古建築》一書記述説:“平面佈局可分為東西二院。東院的佈置比較靈活,山門及皇經樓均居於縱軸線上。皇經樓之後,一反通常格局,長廊、滴翠亭、聖果亭、碑亭、接引閣等建築物依山傍水安排在軸線兩旁,形成比較開闊的空間,把人們的視線引向飛雲崖。西院建築佈局比較規整,月潭寺及大官廳,均自成格局。”飛雲崖古建築佈局巧妙,特點突出。具有晚清南方古建築的風格。 [5] 

飛雲崖古建築羣文物價值

飛雲崖古建築中就汲取了苗族的文化特徵。另存有摩崖題刻數十通。飛雲崖古建築羣集建築學、民族學、歷史學、生態學於一體,是民族地區古代建築的代表作。 [2] 

飛雲崖古建築羣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飛雲崖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飛雲崖古建築羣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飛雲崖古建築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新州鎮東坡村湘黔公路北側。 [1]  [2] 
  • 交通信息
乘坐黃平公交10路可前往飛雲崖古建築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