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飛越山西

鎖定
《飛越山西》是由中央電視台新影集團與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廣播電視台、山西省旅遊局聯合攝製,郝延偉擔任總編導的3集自然人文紀錄片。
該片分為《飛越山西.山河》(自然地理篇)、《飛越山西.歲月》(人文歷史篇)、《飛越山西.家園》(轉型發展篇)三部分,航拍山西全境,用鳥瞰視角將山西這塊土地上的美麗與奇蹟呈現在熒屏上 [5] 
該片於2014年10月在山西衞視首播 [5] 
中文名
飛越山西
類    型
自然、人文
製片人
宋沈平、柏少傑
集    數
3 集
在線播放平台
央視網
總編導
郝延偉
首播時間
2014年10月

飛越山西劇情簡介

山西是善與美的結合體,該片以大篇幅航拍為主,地面特種拍攝為輔的紀錄方式,通過專業的空中與地面調度、宏觀與微觀的鏡頭展示,唯美與厚重的畫面語言、民族與時尚的音樂元素,匠心獨運的視覺創意,創造性地展現鍾靈毓秀的表裏河山 [4] 
《飛越山西 》劇照

飛越山西分集劇情

    第1集 山河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這裏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三千年。近代以來,當中華民族遭遇滅頂之災,又是這片土地挺起了民族的脊樑,護佑了文明的火種。究竟是人改變了環境,還是環境塑造了人,讓我們換一個視角,凝視這片養育我們的黃土地。


    第2集 歲月

    山西洪洞大槐樹,50年來,1230個姓氏遷往30個省,直到走向全球。六百多年過去了,但歲月的風霜雪雨卻無法抹去中華兒女對故鄉刻骨銘心的記憶。180萬年前的西侯度向黑暗告別,這裏有中國人最早的用火證據。從西侯度到丁村,早期的先民都在晉南徘徊。


    第3集 家園

    山西是5000年農耕家園、中華文明的源頭,省城太原以及其他城市以巨大的活力運行,高樓大廈以巨大的建築體量繪製了現代文明的天際線,把生活帶向創造和繁榮。山西是煤炭出產大省,60多年來,山西的煤炭媛媛不斷運往全國各地,為新中國經濟的騰飛立下了汗馬功勞。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1-3] 

飛越山西幕後製作

拍攝過程
2012年,該片開始籌備拍攝。2013年1月,該片正式在山西開機拍攝。該片的拍攝分為三個工作組,載人直升機航拍組、無人機航拍組、搖臂軌道組。張榮貴負責整個航拍部分的導演工作,“直升機負責遠景,比如説要拍攝兩座山在雲光中的畫面,用無人機無法達到那個效果,無人機的續航能力不夠,15分鐘左右就得返航,否則沒電之後會失控。設備損失還在其次,主要是怕失控之後砸到人”等。近景用無人機拍攝,卻會起到意想不到的絕佳效果。儘管無人機有自身侷限性,創作空間較小,但在拍攝一條河、一棵小樹、一棟高樓時,空中的軸線可以變化無數。“比如在拍攝五台山的白塔寺時,無人機可以圍繞白塔寺拍攝,也可以穿過它去拍攝,視覺衝擊力很強。拍攝期間無人機航拍組張超雄在整個無人機航拍組工作的60天裏,每天都要完成60G的拍攝任務 [5] 

飛越山西主創團隊

出品人:郭健
撰稿:張鋭鋒、劉軍衞
總製片人:張敬民、李佔鰲、郝延偉
分集編導:姬麗紅、姚麗菊、王冰笛
節目統籌:呂芮宏、劉建峯、和悦、牛高華、尚曉東、宋獻偉、蘭映輝、袁莉
航拍總攝像:張榮貴
製片人:宋沈平、柏少傑
直升機攝像:王軍、蕭灑
藝術指導:元克君
無人機攝像:李安、劉磊、張峯、朱志傑、張文、張超雄
總編導:郝延偉
地面總攝像:劉磊
執行總導演:魏振央、劉軍衞、柏少傑、宋沈平
總策劃:胡蘇平
航拍總導演:次仁多吉
策劃:李高山、李海淵、馮建平、高峯、張敬民、李佔鰲、王文保
製片:李曉斌、陳超、郝元元、刁雲、包宏、李志亮
地面攝像:侯根平、牛曉峯、支建慶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4] 

飛越山西音樂原聲

作品
曲目
備註
《飛越山西》
《登鸛雀樓》
片尾插曲 [8] 

飛越山西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
作品
備註
2014年
第二屆英國倫敦華語電影節最佳航拍紀錄片特別獎、最佳航拍攝影獎
《飛越山西》
獲獎 [5] 
2015年
國家廣電總局第一批優秀國產紀錄片
獲獎 [6] 

飛越山西發行信息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播出時間
山西衞視
2014年10月
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
2015年7月2日播出
央視網
2015年7月1日同步播出 [1] 

飛越山西作品評價

《飛越山西》作為一部反映山西形象的紀錄片,它承載的主旋律使命不容迴避,作為一部航拍作品,該片80%以上的鏡頭,都是直升機高空航拍和無人機中低空航拍的結合,這是該片的特點,完全不同的觀影視角,是吸引大規模受眾的一個有效武器。該片通過航拍手段,用唯美獨特的鏡頭語言和精緻細膩的調色系統,來展現山西這個內陸省份的厚重歷史文化、磅礴山川河流和快速轉型發展,體現的是山西的新形象;從另一方面,該片25分鐘的體量,意味着作品可以潛入觀照地域文化、從容提煉美學元素,因此作品就被賦予相當的文化品位和美學情趣 [7] (山西廣播電視台宋沈平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