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书,汉语词汇,拼音为fēi shū,指用箭系书射送的行为与文书形式,最早见于汉代典籍。后衍生多重释义。 [1]
该词主要包含五类含义:一为箭射传送文书;二指疾速传递的公文;三指匿名信,《后汉书》称其“无根而至”;四指紧急文书;五为快速书写的动作。晋代傅咸《纸赋》描述“援笔飞书”。 [1]
其概念演变贯穿汉至晋代。汉王充《论衡·超奇》提及鲁连飞书,《三国志》提及箭传军情。晋书载“飞书告谕”。
- 中文名
- 飞书
- 外文名
- anonymous letter [1]
- 拼 音
- fēi shū
- 释 义
- 用箭系书射送
- 出 处
- 《论衡·超奇》
- 性 质
- 汉语词汇
解释
播报编辑
⒈ 用箭系书射送。
⒉ 指疾速传送文书。
⒊ 紧急的文书。
⒋ 匿名信。
⒌ 迅速书写。
出处
播报编辑
府付纸汉 王充 《论衡·超奇》:“催凶是故 鲁连 飞书, 燕 将自杀。”
《后汉书·五行志一》:“ 归垫糠巩光武 崩, 山阳王 荆 哭不哀,作飞书与 东海王 ,劝使作乱。”
郭希仁 《从戎纪略》:击甩拔“一面草飞书进省请兵,又派人持大令迎促西来援兵。”
《后汉书·梁松传舟罪厚》:“四年冬,乃悬飞书诽谤,下狱死。” 李贤 注:“飞书者,无根而至,若飞来也整套,即今匿名书也。”
《南史·萧引传》:“ 吴璡 竟作飞书, 李 蔡 证之,坐免官,卒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