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跋扈(拼音:fēi yáng bá hù)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隋唐·李大师等《北史·齐高祖纪》。 [1]
“飞扬跋扈”的原义是鸷鸟飞扬,大鱼跋扈;原指意气举动洒脱,不受常规约束,后多形容态度蛮横放肆,放纵霸道不遵循法度;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1]
- 中文名
- 飞扬跋扈
- 拼 音
- fēi yáng bá hù
- 注音字母
- ㄈㄟ ㄧㄤˊ ㄅㄚˊ ㄏㄨˋ
- 成语出处
- 《北史·齐高祖纪》
- 语法结构
- 联合式
- 语法属性
- 作谓语、定语、宾语
成语出处
播报编辑
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飞扬跋扈”。 [1]
成语故事
播报编辑
南北朝时,东魏的丞相高欢独揽大权,但还是对司糊巩誉徒、河南大将军侯景有欢签雄所顾忌。侯景是个跛子,并不擅长骑马打仗,但他足智多谋,敢作敢当。当初他对高欢说:“你给我3万人马,我就能横扫天下,打过长江去,将梁武帝萧衍送进寺院当和尚。”高欢听了很开心,给了他10万兵马,将黄河以南的地盘都交给了他。 [2]
高欢病重期间,其长子高澄陪在他身边。高欢问道:“我病成这个样子了,你好像还在为其他的事忧虑,对吗束臭?”没等高澄回答,高欢又说:“是在担心侯景会叛乱吗?”高澄点点头。高欢说:“侯景已经在河南经营了14年了渗页己懂,一向飞扬跋扈,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只有我能够让他听话,你是驾驭不了他的。天下尚未安定,如果我死了,你不要马上发丧。” [2]
高欢死后,高澄按照他说的秘不发丧,加强戒备。侯景与高澄向来不和,觉察到形势不对后,就捉捆白背叛东魏,投靠了西魏蜜地,后寒采来又投靠梁朝。而高澄之弟高洋则取代东魏,建立北齐。 [2]
成语寓意
播报编辑
侯景骄横放肆,目中无人,老百姓对他恨之人骨,于是百姓们都支持萧衍的第七个儿子湘东王萧绎起兵反抗,最终击败了侯景,侯景在逃跑途中被杀,结束了他飞扬跋扈的一生。在生活中,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的人。既使有再高的成就,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赞扬。 [3] [5]
成语运用
播报编辑
- 成文用法
“飞扬跋扈”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 [1]
- 运用示例
成语辨析
播报编辑
飞扬跋扈—专横跋扈
专横跋扈:专断强横,蛮不讲理(专横:专断蛮横)。【辨析】两者都有蛮横霸道,极不讲理的意思,但意义上有区别:1.“飞扬跋扈”偏重在放纵,不受约束,语意较轻;“专横跋扈”偏重在专断,容不得人,语意较重。2.“飞扬跋扈”有高傲,目中无人的意思;“专横跋扈”一般没有这样的意思。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