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飛挽

鎖定
飛挽,漢語詞語。拼音是fēi wǎn,意思同“飛芻輓粟”。顏師古注:“運載芻槀,令其疾至,故曰飛芻也。挽謂引車船也。”指謂迅速運送糧草。亦省作“飛芻”、“飛挽”。 [2] 
中文名
飛挽
拼    音
fēi wǎn
屬    性
漢語詞語
典    源
漢書》卷六十四上

目錄

飛挽釋義

見“飛芻輓粟”。飛:形容極快;芻:飼料;挽:拉車或船;粟:小米,泛指糧食。指迅速運送糧草。

飛挽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主父偃傳》:“又使天下飛芻輓粟。”
劉禹錫《賀復吳少誠官爵表》:“念餽餉飛挽之勤,閔戰爭暴露之苦。”
唐 元稹 《範季睦授尚書倉部員外郎制》:“而況於戎車未息,飛挽猶勤,新熟之時,豈宜無備。”
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夫婦誥》:“當遼廣繼陷之時,憂水濱之可問。值登萊匱亟之會,命飛挽,以專征。”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四川起義清方檔案》:“而軍需疲於飛挽,人民斃於鋒鏑,我國家之元氣固已大損矣。” [1] 

飛挽典源

漢書》卷六十四上《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列傳上·主父偃》~2798~
主父偃,齊國臨菑人也。學長短從橫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之言。遊齊諸子間,諸儒生相與排儐,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客甚困。以諸侯莫足遊者,元光元年,乃西入關見衞將軍。將軍數言上,上不省。資用乏,留久,諸侯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曰: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務勝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諫曰:“不可。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輕兵深入,糧食必絕;運糧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為利;得其民,不可調而守也。勝必棄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國,甘心匈奴,非完計也。”秦皇帝不聽,遂使蒙恬將兵而攻胡,卻地千里,以河為境。地固澤鹵,不生五穀,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師十有餘年,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逾河而北。是豈人眾之不足,兵革之不備哉?其勢不可也。又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死者相望,蓋天下始叛也。唐·顏師古注曰:“運載芻?,令其疾至,故曰飛芻也。挽謂引車船也,音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