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飛天藏

鎖定
飛天藏,位於四川省江油市竇圌山風景區的雲巖寺的西配殿內。它是竇圌山的精華所在,也是我國唯一現存的宋代道教轉輪經藏,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1956年雲巖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江油縣誌》記載:“飛天藏在竇圌山,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建,元至正重葺”,“明季兵火,惟此獨存”。
中文名
飛天藏
地    點
四川省江油市竇圌山風景區
級    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    位
我國唯一現存的宋代道教轉輪經藏

飛天藏建築特色

飛天藏 飛天藏
飛天藏是根據宋代李明仲《營造法式》的小木作轉輪經藏而建造的。整個 藏身中間立有一根直徑為0.5米的大圓柱,圓柱的下端固定於地坑中形如鐵鵝台桶子的六角藏針上(名叫“壽山福海”),上端則包在樑架之中。圓柱上再加以木枋,並裝上木板,便形成了八稜八方四層的巨型木塔。整個藏身高10.8米,直徑7.5米,即使是在幾百年後的今天,整個飛天藏仍可以在人的推動下轉動。

飛天藏藝術價值

飛天藏除按一般轉輪經藏的形制造設以外,上部還飾有精美的天宮 樓閣,其下檐平座處更是斗拱密促,結構十分繁複,華板上則有大量的木雕花卉,整個製作顯得異常精巧。同時藏身的上下檐及外表的八面板壁上有240尊道教木雕人像,或坐或立,神態各異(可惜有部分雕像毀於文革中),製作風格非常細膩,顯得恬摯樸實,極富人物的內心表現。而其餘如闌額、鏤空牙帳、副階檐柱上的瀝粉彩繪也是典雅富麗,無論從建築、還是藝術等方面,都不得不承認飛天藏的應有地位。

飛天藏建築歷史

飛天藏現存歷史

飛天藏 飛天藏
竇圌山半山腰有千年古剎——雲巖寺,據《江油縣誌》記載:竇圌山雲巖寺在唐乾符年間(公元874年)已有東西二院,歷經唐、宋、元、明、清毀茸交替,及佛道相爭。其建築基本為佛教禪院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文武殿、天王殿、大雄殿、震經樓及東西配殿、禪房等,但佛道二教又在文化與建築上融於一體,故形成“東禪林,西道觀”。山腰雲巖寺與山頂東嶽殿、竇真殿、魯班殿等共同組成蔚然大觀的古廟宇羣落。像雲巖寺這樣建於山脊,揹負三座主峯,而又坐北朝南又是中軸線對稱佈局的古寺院建築羣,在全國是罕見的。竇圌山的山門上懸有金光閃閃的豎匾“雲巖寺”,兩邊對聯為:“天下無雙景,人間第一峯”。走進山門有一長方形放生池,代表着佛家慈悲為懷愛惜生命,放生池前方為文武殿,中間塑有掌管世間文運的文昌帝君與武聖關羽,喻意着“文韜武略,文武雙全”。
天王殿建於清康熙41年,已有300年的悠久歷史,殿中央供着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彌勒佛,據佛經上説他是未來佛主,再經過56.7仡年後才降世人間。兩邊塑有四大天王,手握不同法器,守護佛主及天界匹方。
竇圌山的鎮山之寶——飛天藏,建於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至今835年悠久歷史。據《江油縣誌》記載,飛天藏整個藏身無一顆鐵釘,全由珍貴楠木穿鬥而成。藏身呈八角形,高10.8米,直徑7.5米,中心為直徑0.5米的木軸,置於鐵鵝台桶子的六角針上,稱為“壽山福海”,可旋轉。軸上置梁枋,裝木板,構成八角形屋架,由下而上分為四層,依次為平座、腰檐、天宮樓閣、寶頂。外表嵌有精緻的天宮樓閣及240尊道教木雕人像。上世紀70年代,整個飛天藏還可以在一人的推動下轉動。
據專家鑑定:飛天藏是全國獨一無二屬於宋代道教的轉輪經藏,且又具有規模大,歷史久,工藝精。早在1956年就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
純木質的飛天藏在全國僅存三座,一座在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一座在九寨環線上的平武報恩寺,這兩座都屬於佛教建築,用來收藏經書。而竇圌山這座卻是奇特的道教建築,這緣於,南宋時經常戰亂,統治者希望天下太平藉以精神寄託。認為修建飛天藏供奉本土所有神靈推動後可保江山平穩,國泰民安。老百姓也認為推動飛天藏可以消災免難,祛病強身,竇圌山由此形成古老而又傳統的竇團山廟會。民謠誚:“三月三,朝圌山,朝圌山保平安”。農曆三月剛好春暖花開,萬物復甦,人們借踏青進香時,又可觀賞奇山異景,廟會長達月餘,遊人穿梭不斷,周邊的小商小販紛紛上山擺攤設點,看各種雜耍表演,熱鬧非凡。
寺廟中心建築大雄殿始建於清雍正一三年(公元1735年),門前一副對聯曰:“囫圇一個太極圖或打破或捻扁或搓圓,任憑萬劫尋門路;分明這副本來面,時過去進未來時只為眾生作道場”。對聯巧含了道教哲理與佛教禪意,殿中央供着佛祖釋迦牟尼,兩邊有迦葉、阿難兩大弟子及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大雄寶殿正面的震經樓(又名觀音堂),供着聖觀音,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還有三清殿、財神殿、南嶽殿等。

飛天藏地震損壞

2007年,由於飛天藏出現傾斜,國家文物局就批覆同意對飛天藏進行修復。但在方案制定過程中,遭遇了地震。在5·12地震中,竇圌山風景區內大量建築垮塌、道路中斷、山體斷裂。雲巖寺70%的古建築嚴重損壞,30%的古建築整體垮塌。其中,玉皇殿、竇真殿、東嶽殿、春台等多座建築整體垮塌,飛天藏殿牆體坍塌、損壞嚴重,維修迫在眉睫。 [1] 
地震後不久,國家文物局安排專家組奔赴江油,對雲巖寺古建築羣的災情展開現場勘查。通過對古建築的主要數據與構件進行測量,對殘破的部位進行記錄,為雲巖寺的修復制訂保護方案。
竇圌山的災後重建分為巖體搶修加固與雲巖寺古建築羣恢復重建兩大板塊,於2010年春相繼動工。至2011年9月,竇圌山及雲巖寺古建築羣災後恢復重建基本完成。然而,位於雲巖寺內西側的飛天藏殿,修繕工程遲遲沒有動靜。
地震後,國家文物局專家到現場查驗,發現飛天藏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建議不納入災後重建項目中。國家文物局也明確提出,飛天藏的修復務必遵循“時間服從質量”的原則,不需要預設完工期限。允許參與維修的設計施工方邊研究邊修繕,務必以最合理的方式進行,以儘量保存飛天藏古風。 [1] 

飛天藏修復困難

修復飛天藏,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飛天藏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宋代木質轉輪經藏之一,沒有先例可尋,沒有經驗可借鑑。在修復前不能把飛天藏打開,因擔心不能復原,只能邊維修邊研究邊設計。
專家們選擇了保留歷代維修痕跡的方案,在維修中,要儘量保存宋、明、清各個時期的構件和風格。2015年3月,當施工人員拆開飛天藏大殿之後,發現地基出現沉陷,導致文物本體嚴重傾斜。國家文物局及時派遣專家組赴現場進行勘查,並編制了地基加固處理設計方案。 [1] 
地基加固工程預計工期6個月,待專家組驗收合格後,再恢復對飛天藏文物本體的修繕工程。
2016年3月1日,江油市竇圌山雲巖寺飛天藏及飛天藏殿地基加固工程技術交底會舉行。現場施工人員介紹,飛天藏及大殿的諸多木質構件已拆卸完成,保留的宋代構件主要是轉輪經藏,以及屋架上的部分椽子和梁。
根據國家文物局要求,飛天藏的維修將盡量爭取保留30%左右的宋代構件,明代的爭取全部保留。雲巖寺文管所保存的已逝古建專家羅哲文於1964年拍攝的飛天藏照片,將成為這次“大修”的藍本。 [1] 

飛天藏自然風光

觀看了古老的廟宇再拾階而上游覽竇圌山自然風光,高山低下疑無路,曲徑通幽別有天,一路觀曲徑,走通幽口,看別有天石刻,過一線天、拜千年睡佛(實為千年黃連樹雕刻而成),再沿山路往上,便見巖縫中有一石,形若孩童,叫打兒巖,在江油流傳一首民謠:“打兒巖,打兒巖,想兒就用石打巖。多做善事有好報,送子娘娘送子來。”
打兒巖往上走有一山洞,因洞口常年雲霧籠罩而取名碧雲洞。此洞又稱竇真仙洞傳為竇圌山開山祖師竇子明修仙煉道的地方,後因得洞中靈氣,借靈山之精華,飛昇而去得道成仙。此洞沒有人知道有多深,有的説與乾元山太乙真人煉道的金光洞相通,也有的説與李白少年時讀書處大匡山上的太白洞相連,都説得神乎其神。洞中怪石奇異千姿百態、或寬或窄,寬處可容數百人,窄處僅一人能過,夏天洞口涼風悠悠;冬天卻暖氣融融。遺憾的是人們在竇圌山旅遊觀光,卻不能進碧雲洞暢遊,領略那神奇的地下宮殿。竇圌山風景區想開發碧雲洞勝景,但尋找多年仍未找到,其洞口到底在什麼地方,卻留下了千古之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