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颱風麗塔

鎖定
麗塔的前身擾動於1972年7月5日生成於關島以南、加羅林羣島以東的的密克羅尼西亞海區,並於6日發展為熱帶低壓,7日發展為熱帶風暴 [1]  由於條件優越,麗塔強度不斷加強,在11日早晨達到巔峯,中心最低氣壓911百帕、最大風速145KT。7月27日上午7時30分登陸天津塘沽,是建國後首個登陸天津及影響京津的颱風。 [2]  在翻越燕山後,麗塔在內蒙古高原邊緣消散,其殘餘低壓發展為一弱温帶氣旋。從熱帶擾動開始算起,生命史長達26天(7月5-30日,28日變性為温帶氣旋),為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颱風。
中文名
颱風麗塔
外文名
Typhoon Rita
形成時間
1972年7月6日
消失時間
1972年7月28日
編    號
國內編號7203、國際編號7207
最低氣壓
911hPa
影響地區
台灣、浙江、上海、山東等
強度JTWC
145kts
強度CMA
65m/s

颱風麗塔基本資料

名稱:颱風麗塔 (Typhoon Rita)
形成時間:1972年7月6日
消失時間:1972年7月28日
編號:國內編號7203,國際編號7207
最高風速:17級——65m/s(CMA),145kts(JTWC)
級別:超強颱風/五級颱風
最低氣壓:911hPa
影響地區:台灣、浙江、上海、山東、遼寧、河北、天津、北京、菲律賓、韓國

颱風麗塔發展過程

生成
雲圖1 雲圖1
1972年7月上旬,西北太平洋熱帶輻合帶異常活躍,短短數天生成4個熱帶氣旋,自西向東像珍珠一樣串在一起,麗塔的前身擾動於5日生成於關島以南、加羅林羣島以東的的密克羅尼西亞海區,並於6日發展為熱帶低壓,7日發展為熱帶風暴 [1] 
巔峯
由於條件優越,麗塔強度不斷加強,在11日早晨達到巔峯,中心最低氣壓911百帕、最大風速145KT。
多次雙颱風互旋
形勢圖1 形勢圖1
12日受冷渦影響,麗塔強度開始減弱,此後由於條件限制,強度長期在65-95KT區間維持。由於同時有多個颱風存在,麗塔在10~15日,先後與西側的蘇珊(Susan)、東側的菲利斯(Phyllis)發生雙颱風互旋,移動緩慢而難以預測,在17日和21~24日,又兩次和東側的苔絲(Tess)形成互旋雙颱風,以至於在琉球羣島打了一個華麗麗的大圈。 [1]  [3] 
登陸山東
25日起麗塔開始北上,此時受月下點影響 [4]  ,西風帶對流層上部發生冷渦切斷,日本海副熱帶高壓隨之西伸並和暖脊合併,麗塔於是在冷渦和副高邊緣的東南氣流的共同引導下突然西折(方向西北) [5]  ,移速也增加到每小時74千米,以令人措手不及的姿態於26日15時前後登陸山東半島的榮成石島鎮,隨後進入渤海,登陸時強度減弱到11級,石島錄得氣壓972.5百帕和定時風速34米每秒。麗塔在韓國濟州島和山東、遼東半島都造成了不小的損失。(遼寧海洋島陣風13-14級) [6] 
形勢圖2 形勢圖2
由於冷渦的作用,麗塔出現了輕微程度的變性,但總體仍保持熱帶氣旋性質 [7] 
橫掃京津
雲圖2 雲圖2
此後麗塔採取了更加偏西(西西北)的路徑,7月27日上午7時30分登陸天津塘沽,是建國後首個登陸天津及影響京津的颱風。登陸時實測強度為8-9級的熱帶風暴,隨後橫掃北京,逐漸減弱為6-7級的熱帶低壓。登陸時甚至還有部分眼區結構特徵。 [2]  受其影響,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和遼東半島普降大到暴雨,渤海出現9-12級的大風和強烈風暴潮,其中秦皇島出現2.48m的歷史最高潮位。27日20時起,在燕山山前地形輻合作用下,京郊棗樹林出現特大暴雨,最大24小時降水479.2mm,長期保持北京地區降水紀錄。懷柔、延慶山區出現泥石流,並造成大量房屋倒塌,約50人遇難。 [8-10] 
颱風麗塔在天津的雷達回波圖 颱風麗塔在天津的雷達回波圖
消散
在翻越燕山後,麗塔在內蒙古高原邊緣消散,其殘餘低壓發展為一弱温帶氣旋。28日下午在北京市區東直門、來廣營一帶突然發生的短時強烈暴雨(3小時超過240毫米)很可能與其遠距離作用和東風波的引入有關 [9]  ,東城區倒房400餘間。

颱風麗塔評價

颱風麗塔防災方面

懷柔洪水災害圖片 懷柔洪水災害圖片
麗塔是一個神奇的颱風,因為在她登陸山東半島以後,依然能穩定向西北移動(多數情況下,到了山東以後轉向北或東北移動),影響到京津地區(京津地區普降40~120mm大到暴雨,北京東北部出現大暴雨、京津普遍出現6-8級大風,塘沽陣風10級)。不僅路徑怪異(三次打轉),而且從熱帶擾動開始算起,生命史長達26天(7月5-30日,28日變性為温帶氣旋),當屬歷史上最神奇的颱風之一 [3] 
長期以來,北上台風沒有引起足夠關注,根據我國減災委員會高建國先生的總結,平均每個北上台風直接經濟損失為在南方登陸颱風的6倍多。可是從強度看,颱風在北方沿海登陸時基本上都只剩一口氣了。北方地區人民對台風所知甚少,視颱風為千里之外的事情,然而此次颱風活動給渤海沿海帶來了巨大破壞,經濟損失嚴重。
就具體技術措施來説,由於當時我國北方沿海沒有氣象雷達,以至於颱風來到黃海以南後就進入了一個“盲區”,造成了防颱工作的極大被動。有了此次教訓後,我國終於在1974年于山東半島沿海石島等地佈設了氣象雷達,對台風進行監測。 [11] 

颱風麗塔環流方面

由於麗塔的生命期非常長(位列西北太平洋颱風首位),以至於對當年夏季的環流形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她引入的季風雲團讓菲律賓遭遇嚴重洪水,在琉球和東海迴旋時對冷空氣的吸引使中國大部在7月中旬的盛夏恍如冬季形勢,鋒面南壓到華南沿海,而登陸後副高隨之西進,又在從南方直到黃河以北引發了罕見的大面積陸上東風波過程。 [12]  這也使得1972年成為一個特殊的年份。

颱風麗塔紀錄

西北太平洋存在時間最長的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中國氣象局認定)
唯一直接影響北京的熱帶氣旋,造成北京地區第二位的單站降水(第一為2012年7月21-22日河北鎮水文站541mm)
登陸我國北方強度第二位的熱帶氣旋(第一為2012年10號颱風“達維”,以12級強度登陸江蘇響水)
僅有或少有的先後和三個其他TC發生過“藤原效應”(即“雙颱風效應”)的熱帶氣旋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