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风骚
- 拼 音
- fēnɡ sāo
- 注 音
- ㄈㄥ ㄙㄠ
- 类 指
- 《诗经·国风》《楚辞·离骚》
基本信息
播报编辑
【词目】风骚
【拼音】fēnɡ sāo
含义
播报编辑
泛指文学
《宋书·谢灵运传论》:“原其飇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借指诗文盼项或文采
蒋光慈《少年飘泊者》八:“今天到某秀才家里写几张字画,明天到某一教书馆里谈论点风骚,倒也十分有趣。
风光,光彩
风流放荡
《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那老儿虽然风骚,到底老人家,只好虚应故事,怎能勾满其所欲?”
举止轻佻放荡。 [2]
指风流放荡的人。
犹风情。
明陆采《明珠记·买药》:“却恋他酒杯来往,儿女风骚。”杨朔《火并》:“每年元宵节,秧歌出街的时候,人们可以看见他扮着《拾玉镯》的孙巧姣 ,或者《小上坟》的寡妇,专在女人面前卖弄风骚。”《红楼梦》第三回:“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谓体态俊俏美好。
出处
出于乌晚遥衣巷
许多人对乌衣巷的记忆都来自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那首怀古七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这首诗刻在巷口左侧一块毛体狂草石碑上,许多人路过时偶尔会看看这块碑,感觉夫子庙的小吃和秦淮河的游船远比千年古巷更有吸引力。
而实质上“乌衣巷”这个名字蕴含的历史,至今大约已经2000年了。相传东吴孙权的军队着黑色军服,驻扎在秦淮河北岸以拱卫京都的营地称“乌衣营”,这就是乌衣巷的来历。东晋时期,乌衣巷因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的宰相王导,以及谋划淝水之战大胜、中兴晋室的宰相谢安及其世族子孙,绵延近300年居住于此而声名远播,并留下许许多多兴衰浮沉、变幻无常的故事。
相传谢安的重曾孙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其诗写得很有才气。《宋书·谢灵运传》记载:“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莫不祖立悼企同风骚。”意思是400多年来,文体虽不断在变,但仍以《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为典范。赞美诗作“媲美风骚”,指文采斐然,是非常高的称誉。 [3]
示例
当代·殷谦《媒体的力量》:“在内容大致相同的信息中,编辑独特的策划是吸引读者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我们要求编辑要有基本的新闻编辑学问,但又不能方巾气太重、冬烘味太浓,我们的编辑得有文成手中和论发胸臆的才能;得有风骚两挟和文质半取的修养;得有澄怀味象和眼大心雄的气度;得有不辞辛苦和敢打敢拼的激情,我们反对闭门造车,但不排斥创意的想象,我们的编辑用理性的辔头为激情和想象找到一个可靠的方向,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得津津有味,弥漫一种生活情趣和高贵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媒体的力量》,台海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殷谦/著)
风骚一词起自于《诗经》、《楚辞》,而在俗语中形容一个人举止轻佻风流也常用风骚一词,这个词义与《诗经》和《楚辞》并没有联系,而是与疾病有关,据云弓《七年之痒,多少风骚》一文考证:
“风骚”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具有褒义的,形容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成就,比陵享悼户如:“独领风骚”等,其来源为古代中国诗歌经典《诗经》之《国风》与《楚辞》之《离骚》;风骚的另一个词义则是有些负面的,形容一个人(通常指女性)在行为举止方面不够检点,在性倾向的表达方面不够含蓄。风骚的后一种涵义的来源,显然与《诗经》《楚辞》之类高雅的艺术扯不上关系,一般人也很难想象作风有点问题的风骚,其实来源于对疾病的描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辨芝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首先来看看“骚”,骚作为一种病名存世的文献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其中多鮆鱼,其音如叱,食之不骚。”只是由于文献的散佚,历来小学家们对“骚”病一直缺乏准确的注释,好在近代的很多出土文献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解答,如睡虎地秦简中曾记载:“诸侯不治骚马,骚马虫皆丽横厄……”这里的“骚马”指的是患骚病的马,而骚马虫就是骚病的病原体,其实就是疥虫,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