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風眩

鎖定
風眩病名。因風邪、風痰所致的眩暈。多由血氣虧損,風邪上乘所致。又稱風頭眩。分有風寒眩暈、風熱眩暈、風痰眩暈等。
中文名
風眩
別    名
風頭眩
分    類
風寒眩暈、風熱眩暈、風痰眩暈
性    質
疾病

風眩風頭眩

見《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唐高宗李治是罹患此疾的代表性人物。
聖濟總錄》卷十六:“風頭眩之狀,頭與目俱運是也。五臟六腑之精華,皆見於目,上注於頭。風邪鼓於上,腦轉而目系急,使真氣不能上達,故虛則眩而心悶,甚則眩而倒僕也。”
白居易 《眼病》詩:“僧説客塵來眼界,醫言風眩在肝家。”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諛佞》:“ 高宗 末年,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
風寒眩暈:感受風寒外邪所致頭暈目眩。見《症因脈治·外感眩暈》。有風邪眩暈與寒邪眩暈兩種。風邪眩暈,證見頭痛額痛,骨節煩痛,身熱多汗,上氣喘逆,躁擾時暈,治以祛風為主,用羌活防風湯等方;寒邪眩暈,證見身熱無汗,惡寒拘緊,頭痛身痛,時時眩暈,治以散寒為主,用羌活敗毒湯等方。
風熱眩暈:風致上壅所致眩暈。見《醫學正傳·眩運》。《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風熱上衝眩暈,必胸中不利,旋運欲倒。”治宜疏風清熱,用羌活湯、荊黃湯等方。
風痰眩暈:因風痰上壅,閉塞清陽所致眩暈。見《醫學正傳·眩運》。《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風痰閉壅眩暈,必胸膈痞塞,項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煩悶而發。”治宜祛風化痰,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天麻丸、白附子丸等方。如見眩暈悶亂,癱瘓,搐搦,瞤動等症,治宜青州白圓子

風眩癲癇的別稱

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大人曰癲,小兒則為癇。”《陳書·孝行傳·謝貞》:“祖母 阮氏 先苦風眩,每發,便一二日不能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