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风气

中医致病因素,分内外风
展开7个同名词条
风气作为中医致病因素,其理论体系源自《黄帝内经》七篇大论及遗篇构建的五运六气学说。根据中医病理框架,外风指自然界风邪侵袭引发的病症,内风则因脏腑功能失调产生,《五运六气医案评析》收录的23例宋代至民国风气医案均严格遵循此分类标准 [1]
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案例显示,银翘散在外风侵袭导致的风温感冒中具有明确适应症,具体应用时需根据发热程度、咳嗽症状进行药物加减。现代医学研究中,肝功能检测指标异常与中医内风病机的关联性,为传统理论提供了新的佐证角度 [2]
所属理论
六淫致病理论
典籍源流
《黄帝内经》七篇大论
致病分类
外邪侵袭/内伤致病
医案数量
23例(宋代至民国)
教学体系
中医诊断学必修
现代关联
肝功能指标佐证

理论渊源

播报
编辑
五运六气学说作为中医天人相应观的核心理论,系统阐述了气候环境与人体疾病的关系。该学说将"风"列为六气之首,《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提出"风淫所胜"的病机特征,为后世外感风邪辨证奠定理论基础 [1]

致病机理

播报
编辑
外风致病《黄帝内经》指出'风者百病之长',具善行数变特性。临床表现为恶风汗出、鼻塞流涕等症状,银翘散等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体现其治疗规范。现代教学案例显示,外感风热证候鉴别需重点把握舌象变化与体温波动特征 [2]
内风致病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的内风主要关联肝、肾两脏。长春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实践中,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视为肝细胞损伤的现代医学指征,建立传统理论与实验室检测的对应关系 [2]

医案研究

播报
编辑
《五运六气医案评析》第二章系统整理的23例风气医案包含:
  • 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记载的产后中风案
  •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所述小儿急惊风案
  •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眩晕治疗实录
医案评注强调:
  • 古代剂量单位换算需结合现代药典标准
  • 虎膝骨等禁用药物已明确标注替代药材
  • 脉象记录完整保留原案诊察特征

教学应用

播报
编辑
中医诊断学课程设置专项模块:
  • 外风侵袭证候鉴别要点教学需完成12学时
  • 内风病机分析包含肝阳化风、热极生风等亚型
  • 临床带教要求完成3例风证完整诊疗记录
教学案例库收录:
  • 2018年春季学期风温感冒典型案例4例
  • 肝风内动致眩晕现代检测数据对照表
  • 银翘散与桑菊饮临床应用对比图谱

现代发展

播报
编辑
临床研究数据显示:
  • 外感风邪患者中67.3%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异常 [2]
  • 肝风证候组ALT平均值较对照组高出2.8倍 [2]
  • 含钩藤、天麻的熄风方剂有效率可达82.4% [2]
该领域研究已形成:
  • 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下的季节性疾病预防方案
  •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内风证候量化诊断标准
  • 中药复方调节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