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風引湯

(金匱)

鎖定
風引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捲上。具有除熱癱癇之功效。主治《千金》: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瘛疚,日數十發,醫所不藥者。
中文名
風引湯《金匱》
出    處
《金匱》捲上
功    用
除熱癱癇

風引湯歌訣

中風除熱風引湯,龍牡滑石甘桂姜。赤白石脂寒紫膏,大黃瀉火除風熱。

風引湯組成

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60g),桂枝三兩(45g),甘草、牡蠣各二兩(30g),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90g)。

風引湯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上為粗末,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現代用法:將上十二味藥物杵為粉末,粗篩之,置於皮囊中,取三指撮量,用清晨汲取之水600mL煎煮,使其略沸騰後温服200mL。

風引湯功用

除熱癱癇。

風引湯主治

《千金》: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瘛疚,日數十發,醫所不藥者。

風引湯方義

方中大黃泄熱通腑,滑石、石膏、寒水石清熱瀉火,赤白石脂、紫石英、龍骨、牡蠣潛鎮安神,乾薑、桂枝、甘草温陽扶正,兼有反佐涼藥之功。

風引湯使用注意

《外台》引《崔氏方》:忌海藻、菘菜、生葱。

風引湯附註

《千金》本方用法有:大人頓服,未百日兒服一合,未能者,綿沾著口中,熱多者日四五服。

風引湯重要文獻摘要

《金匱直解》:“侯氏黑散、風引湯、防己地黃湯、頭風摩散、礬石湯,所主皆非中風歷節之證,是宋人校正附入唐人之方,遂盡刪之。”
《金匱要略》:“風引湯,除熱癱癇。據《幼幼新書》,癱當做癲。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痰瘋,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雲:腳氣宜風引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