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風府

鎖定
風府,經穴名。出《素問·氣府論》。別名本穴、鬼穴。屬督脈。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環枕後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主治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衄。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
中文名
風府
別    名
本穴
鬼穴
出    處
《靈樞·本輸》
隸屬經絡
督脈
特殊主治
督脈、陽維脈交會穴
主    治
頭痛、項強、眩暈、鼻衄等
功    能
清熱散風、通關開竅
主要配伍
風府配風市,主治寒

風府功能作用

清熱散風、通關開竅。

風府定位

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兩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

風府解剖

在項韌帶、項肌中,深部為環枕後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3頸神經及枕大神經支。

風府主治

頭痛、項強、眩暈、鼻衄 、咽喉、腫痛、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癲狂。

風府操作

伏案正坐,使頭微向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

風府臨牀運用

本穴有清熱散風、通關開竅的作用。配百會、太沖,可疏肝理氣、通陽止痛,主治頭痛;配肺俞、太沖、豐隆,可化痰理氣解鬱,主治癲狂;配人中、太沖,可疏風鎮驚、通關開竅,主治驚風;配肺俞,廉泉,可疏風解表、清熱止痛,主治咽喉腫痛。

風府配伍

風府配風市,有疏風通絡的作用,主治寒 傷肌膚經絡。
風府配肺俞、太沖、豐隆,有理氣解鬱的作用,主治狂躁奔走,煩亂欲死。

風府相關論述

1、《針灸大成》:“項後入發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 [1] 
2、《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大風,頸項強,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2] 
3、《針灸資生經》:“然則風府者,因傷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俗謂三角是也。子少怯弱,春冬須數次感風,自用物護,後無此患矣。凡怯弱者,須護項後可也。” [3] 
[4] 
參考資料
  • 1.    楊繼洲.《針灸大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年9月
  • 2.    田代華.《黃帝內經素問》: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年8月
  • 3.    王執中.《針灸資生經》:人民衞生出版社,2007年7月
  • 4.    梁繁榮.《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