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風俗習慣

鎖定
風俗習慣,漢語成語,拼音是fēng sú xí guàn,意思是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
中文名
風俗習慣
定    義
傳統風尚、禮節、習性
性    質
行為模式或規範
由    於
一種歷史形成

風俗習慣基本解釋

讀法: (fēng sú xí guàn)
解釋: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 [1] 

風俗習慣基本含義

風俗習慣簡介

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
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着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一含義。

風俗習慣作用

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風俗習慣漢族節日風俗

漢族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漢族先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説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春節:
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 [2] 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 [3] 説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裏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漢族民間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地區吃“元宵茶”,即在麪湯裏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誌。活動有撒灰引龍燻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寒食節、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遊春,忌動煙火。
四月八:
相傳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辰日,多有廟會和朝山活動。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稱“曬蟲節”,有“六月六,曬絲綢”的民諺。此日午間晾曬絲、綢、皮、毛等經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蟲蛀。還有“翻經會”“曬袍會”等,陝西還有放撈河燈和汲水造酒的活動,有的地區還舉行“六月場”活動,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趕表,擲花包形式,尋求戀愛對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瑤族的重大節日。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説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説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
重陽節:
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説“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漢族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漢族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人們習慣上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
這天相傳是釋迦牟尼的成佛日,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準備工作的開始。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不同民俗的傳統節日。先民在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創立了許多民俗節慶,既包括生產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飲食文化,也有禮儀文化,還有樸素神奇的科學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很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風俗習慣喪葬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着許多迷信的習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後入殮。“殮”的儀式分為小殮大殮。小殮是給屍體裹上衣衾,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要儘量做得好,有的富貴人家是用珍貴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還要油漆彩畫。辦喪事要隆重,舉行數日甚至十幾日的弔唁祭奠活動,還要請和尚道士唸經,為的是讓死者的靈魂早日升天。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裏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係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裏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唸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温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屍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

風俗習慣婚姻

過去漢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大都是父母從小就給訂了婚,有的還指腹為婚,即孩子還未出生,雙方父母就為他們確立婚姻關係
訂(定)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一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入洞房。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聽壁腳的習慣。

風俗習慣傳統禮儀

【伯 ( 孟 ) 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 ( 孟 ) 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 ( 孟 ) 、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醜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後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塗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慼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説法。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於父道”、“父母在,不遠遊”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左傳·曹劌論戰》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 (shi ,豬 ) 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麼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僕大右及大僕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兩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羣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 8 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冠禮】古代漢族男子成年時 ( 二十歲 ) 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後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後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後即可成婚,並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 ( 笄:束髮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髮綰起來,戴上簪子 ) 後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慾,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於內室,要求“五思” ( 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 ) ,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於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弔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並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葱、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着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先後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説:“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 ”後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於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 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 佛道徒之死稱:涅檠、圓寂、坐化、羽化、仙遊、仙逝等。“仙逝”現也用於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 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風俗習慣少數民族風俗

風俗習慣藏族

藏族主要分佈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藏族風情 藏族風情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裏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係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並習慣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裏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隻鑲着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裏吹一圈,然後呷上一口,並説些稱讚茶打得好的話;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壺時,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準備告辭,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底一定要留點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民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護身符等聖物,認為是觸犯禁規,對人畜不利。

風俗習慣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服飾 維吾爾族服飾
維吾爾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信奉伊斯蘭教。維吾爾人非常重視禮貌,接待見面,習慣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體前傾30度或握手,並連聲説:“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雙腿直伸,腳底朝人;院落的大門禁忌朝西開,忌諱睡覺時頭朝東腳朝西,所以在給他們分配房間、安放卧具和枕頭時,特別要注意。忌隨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講究衞生,經常在自來水龍頭下直接沖洗手、臉。到維吾爾族家裏做客,進門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壺給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洗3次。習慣一人專用茶杯,住宿期間也不換。當第一次給茶杯的時候,要當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後再用。
在屋裏就坐的時候,要跪坐,忌雙腿直伸、腳朝人
吃完飯有長者領着做“都瓦”的時候,忌東張西望或站起。
在飲食方面,喜歡喝奶茶、吃饢,喜歡吃拉麪和包子以及“燉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鍋貼”。烤羊肉串是這個民族最出名的風味小吃。忌諱吃豬肉、狗肉、騾肉。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過膝,褲腳到腳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褲
肉孜節、古爾幫節是傳統的盛大節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歡戴着四楞小花帽。他們最喜歡的體育技藝是高空走大繩。

風俗習慣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信仰喇嘛教,牧民愛穿滾邊長袍,頭上戴帽或纏布,腰帶上掛着鼻煙壺,腳穿皮靴,多住蒙古包。蒙古族傳統禮節,主要有獻哈達、遞鼻煙壺裝煙和請安等,當然還有鞠躬禮握手禮。獻哈達的禮節和藏族一樣。蒙古族牧民十分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請客人進入蒙古包時,總是立在門外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後,主人按淺茶滿酒的禮俗熱情敬獻上奶茶和美酒,並把哈達託着獻給客人。
當接過主人的奶酒,最得體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一滴酒彈向頭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彈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彈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隨後把酒一飲而盡。如果客人不會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來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全羊席。如果你是貴客,主人會設全羊席來款待你,表示主人對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諱吃狗肉,不吃魚蝦等海味以及雞鴨的內臟和肥肉。送客的時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邊界。
路過蒙古包的時候,要輕騎慢行,以免驚動畜羣。進蒙古包前,要把馬鞭子放在門外,否則,會被視為對主人的不敬。進門要從左邊進,入包後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邊;離包的時候要走原來的路線。
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馬上車,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後,再上馬上車。
如果蒙古包前左側縛着一條繩子,繩子的一頭埋在地下,説明蒙古包裏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辦,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羣眾性的盛大集會。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較重要的節日(大年就是春節,小年在臘月二十三)。

風俗習慣回族

回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
回族約有1/3人口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 。他們信奉伊斯蘭教。
回族人尊敬長者,禁止居室裏面放豬皮豬鬃等製品。
回族非常注意並尊重別人的自尊感,顧全別人面子,不喊外號。
回族姑娘 回族姑娘
“阿訇”是清真寺教務主持,非常受穆斯林和回族人的尊敬。在接待工作中,如果他們在祈禱,不能被打擾。忌用左手遞送物品。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裏。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衞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
在飲食方面,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煙、喝酒,禁止用食物開玩笑,不能用禁忌的東西作比喻(比如不能説某某東西像血一樣紅)等,甚至在談話中也忌帶“豬”字或同音字;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在社會行為等方面,禁止在背後誹謗別人和議論他人短處,禁止放高利貸,玩賭等。一般實行族內通婚,但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結婚。
茶葉和紅糖是回族人的節日佳品。

風俗習慣壯族

壯族 壯族
壯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雲南、廣東,貴州三省。壯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樹、高山、土地。祖先崇拜佔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親師”的神位。有的還信奉佛教。壯歌久負盛名,定期舉辦對歌賽歌的“歌圩”盛會;壯族刺繡、竹芒編以及“幹欄”建築藝術等名揚遠近。
如果有客人來訪,他們都會熱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讓座遞煙,雙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聲講話,進出要從客人身後繞行。和客人共餐,要兩腿落地,和肩同寬,不能蹺二郎腿
飲食以大米、玉米、薯類等為主食。認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餚、珍品。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説“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普遍喜歡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顯得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龍州等地的婦女還有嚼檳榔的習俗,有些地方檳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愛吃胡蘿蔔西紅柿、芹菜等。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説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
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裏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脱鞋。壯族忌諱戴着斗笠和扛着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乾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風俗習慣滿族

滿族人大部分聚居在東北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滿族婚俗 滿族婚俗
滿族非常重禮節。平時見面都要行請安禮;如果遇到長輩,要請安後才能説話,以示尊敬。最隆重的禮節是抱見禮,也就是抱腰接面禮。一般親友相見,不分男女都行這個禮,表示親暱。家裏一般都有“萬字炕”(即一房西、南、北三面都是土炕),西炕最尊貴,用來供奉祖宗,不能隨意去坐。掛旗也是滿族盛行的一種風俗。旗也叫門箋、窗箋。春節時每家都要在門楣上、窗户上貼上掛旗,有的還貼上對聯,增加節日氣氛。
滿族以稻米麪粉為主食,肉食以豬肉為主,常用白煮的方法烹製,如滿族名菜“白肉血腸”。冬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常以醃漬的大白菜(即酸菜) 為主要蔬菜。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
過節的時候吃“艾吉格悖”(餃子),農曆除夕時,要吃手扒肉等。他們還保留了餑餑、湯子、薩其瑪等有民族特殊風味的食品。
滿族接待客人,不避內眷,家庭女性成員都可參加對客人的敬酒等活動。給客人上菜必須成雙成對,客人一旦接受婦女的敬酒,就必須喝乾,否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
滿族最突出的禁忌是不準殺狗,禁吃狗肉,禁穿戴帶有狗皮的衣帽。
滿族信仰薩滿教。祭天,祭神,祭祖先時,以豬和豬頭為祭品。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以接受,就可以宰殺了,俗稱“領牲”。

風俗習慣朝鮮族

朝鮮族民俗村 朝鮮族民俗村
主要分佈在東北三省,多聚居於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他們在服飾妝扮、生活起居、文體活動等方面都獨具特色。
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節假日和喜慶日,朝鮮族羣眾就會載歌載舞,歡騰雀躍。不論男女老少,不僅都能唱會跳,而且還都十分酷愛傳統體育活動
老人在家庭和社會上處處受到尊敬,兒孫晚輩都以照顧體貼祖輩為榮。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吸煙;吸煙時,年輕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則便被認為是一種不敬的行為;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長者恭敬地説明理由;途中遇有長者迎面走來,年輕人應恭敬地站立路旁問安並讓路;晚輩對長輩説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
喜歡食米飯,擅長做米飯,用水、用火都十分講究。各種用大米麪做成的片糕、散狀糕、發糕打糕冷麪等也是朝鮮族的日常主食。鹹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餚。朝鮮族泡菜做工精細,享有盛譽。常用一種叫“麻格里”的家釀米酒來招待客人。
餐桌上,匙箸、飯湯的擺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應擺在用餐者的右側,飯擺在桌面的左側,湯碗擺在右側,帶湯的菜餚擺在近處,不帶湯的菜餚擺在其次的位置上,調味品擺在中心等。

風俗習慣禁忌

彝族的禁忌:禁食狗、馬、熊等動物的肉;過年三天內禁忌新鮮蔬菜進屋,否則對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婦女忌食難產而死的家畜之肉;禁過年七天內推磨,不然會使家境貧困;忌用餐後把湯匙扣於碗盆的邊沿上,因這是給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諱女人跨過男人的衣物,更不能從男子身上,頭上跨過。忌諱女客上樓。忌諱婦女送自己的首飾、衣物給別人,否則會影響生育和孩子的順利成長。
傣族服飾 傣族服飾
傣族的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着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脱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裏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脱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佤族的禁忌: 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忌諱客人在家裏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杆,説明家裏有病人,忌外人進入。女性不準隨便亂抓男性的頭髮,男性不能觸女性的腳;忌諱別人摸自己的頭和耳朵。
苗族風情 苗族風情
苗族的禁忌:做客的時候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雞腿,雞肝、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忌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餈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哈薩克族的禁忌: 年輕人不準當着老人的面喝酒,不準用手亂摸食物;絕對不準跨越或踏過餐布,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當面數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羣;忌諱別人當面讚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説“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瑤族姑娘 瑤族姑娘
瑤家的禁忌: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裏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説“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説“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瑤族祭神,忌用狗、蛇、貓、蛙肉。
羌族的禁忌: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布依族的禁忌: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觸動神龕和供桌,火塘邊的三腳架忌諱踩踏。布依族習慣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應喝一點。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樹和大羅漢樹,禁止任何人觸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禮必須送雙數。
高山族的禁忌: 婦女懷孕後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山甲肉和並蒂果實等;婦女用的織布機男人不能隨便摸弄。

風俗習慣歐洲新年風俗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採用公曆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慶賀新年的風俗,各國各地不同,不同時期也可能不相同。不過從大的方面來看,除舊迎新的精神本質是一樣的。凡是不需要的、想拋棄的、想擺脱的,稱為舊的。凡是嚮往的、希望的、憧憬的,稱為新的。新年的開始,都希望是一個好的開始。在歐洲各國各地,新年雖沒有聖誕節那樣隆重,種種慶祝活動仍然各具特色,自有風采。

風俗習慣英國

英國人在除夕這一天,家裏必須瓶中有酒,櫥中有肉。他們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

風俗習慣法國

法國人認為元旦這天的天氣預示着新一年的年景:刮東風,水果的豐收年;刮西風,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南風,風調雨順的一年;刮北風,則是欠收年。

風俗習慣西班牙

元旦這天,西班牙家長特別“仁慈”,他們會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認為孩子們罵人、打架和哭啼都是不祥之兆。同時,大多數西班牙人身上會攜一枚金幣或銅幣以求吉祥。

風俗習慣比利時

:比利時人在元旦清晨要做的頭一件事就是給牲畜拜年,走到牛羊以及寵物貓狗身邊,鄭重其事地向它們問候:新年快樂!

風俗習慣德國

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鐘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此外,他們還會在錢夾裏放幾片魚鱗,因為魚鱗是新年吉祥物,預示着財源滾滾。

風俗習慣瑞士

:瑞士人認為雪是吉祥的,新年時從屋外取些白雪,化成水,灑在地上壓塵,然後進行清掃。
意大利:意大利人在除夕的夜晚要把家裏不需要的物品扔到院子裏或乾脆扔到野外去,據説這樣會在新的一年裏給家裏帶來幸福。此外,人們總是給孩子們講關於女妖的童話故事,説這個女妖偷偷地從煙囱鑽進屋裏,給孩子們送來了一些禮物,放在他們的鞋子裏。

風俗習慣瑞典

元旦早上,由家中最年輕的婦女,穿上素白衣裙,腰繫紅絲帶,頭戴點燃小蠟燭的皇冠,負責分發食物。街道上許多人沿街叫賣用草紮成的小鹿,小鹿裏面裝了鞭炮和煙花。瑞典人多喜歡買這種小鹿來燃放。

風俗習慣芬蘭

姑娘們總是在除夕夜晚把鞋子向上拋出去,如果鞋子落下時鞋尖朝門,就預示着新的一年中要出嫁結婚。

風俗習慣土耳其

土耳其人在除夕晚上,男女老少都要痛痛快快的沐浴,然後穿上新衣裳。在土耳其的一些地方,有除夕借宿的習慣,人們在除夕吃過午飯,把家裏整理妥當,便攜兒帶女前往預先約好的親友家去借宿。

風俗習慣宗教信仰

風俗習慣伊斯蘭教國家

禁酒;婦女蒙戴面紗(外國人也一樣),每天禱告五次;禁忌食用豬肉。在齋月裏,日出之後和日落之前不允許吃喝。 忌諱用左手向客人傳遞食物。用左手洗澡,認為左手不乾淨,用右手拿食品是不禮貌的。宴會上不飲酒,以果汁代酒

風俗習慣印度教國家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認為牛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把牛奉為神牛,牛在大街小巷行走,車輛行人要禮讓。把母牛視為“聖牛”,老死不能宰殺,甚至當母牛不能自己尋覓食物時,有的還被收入“聖牛養老院”中供養。

風俗習慣佛教國家

緬甸的國教為佛教。佛教徒佔緬甸總人口的95%。緬甸人十分尊敬僧侶,僧侶出門上車、坐船其他人都得起立讓座。僧侶的食物由佛教徒來齋奉。只有當過和尚才算成人。 泰國人信佛教。非常重視頭部。認為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如果用手觸摸泰國人的頭部,則被認為是對他的一種極大的侮辱。如果長輩在座,晚輩必須蹲跪,以免高於長輩的頭部。某人坐着的時候,忌諱他人提物從頭上掠過。小孩的頭誰也不能摸,不然是不吉利。泰國人睡覺時不能頭朝西,因為日落西方象徵死亡。泰國人死後才將屍體的頭部朝西停放。

風俗習慣特色風俗

生活禁忌
泰國人習慣合掌行見面禮。泰國人絕對不用紅筆簽名,因為在泰國,人們用紅筆把死者姓名寫在棺材上。 日本人不喜歡別人敬煙,他們習慣自己牌號的煙。日本人忌諱“四”和“九”字,“四”在日語中發音與“死”和“苦”相似。 中國人的習慣是“搖頭不算點頭算”,但在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等很多地方,人們卻以搖頭表示同意,點頭表示不同意。 對戴帽子的男人,在美國和英國,遇到朋友,需微微把帽子揭起點頭致意。但在意大利需把帽子拉低,以表示尊敬。
職銜稱呼
德國人,奧地利人很重視職銜的稱呼,如果他們是博士、教授,應不厭其煩地使用這個稱號,他會很高興。
顏色的忌諱
一般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徵;黑色是肅穆的象徵;黃色是和諧的象徵,而紅色和藍色是吉祥如意的象徵。 很多國家以黑色為葬禮的顏色。靈車用黑色。比利時人忌藍色。巴西人以棕黃色為兇喪之色,認為人死好比黃葉從樹上落下來。
花的忌諱
許多國家,喜歡贈送親戚朋友玫瑰花和白色百合花,以表示祝賀。但在印度和歐洲一些國家,用這種花表示對死者的悼念。 在法國和意大利,人們忌諱菊花。 日本人忌諱荷花花。 在巴西,紫色的花主要用於葬禮。 在法國,黃色的花是不忠誠的。 羅馬尼亞人送花束時,棵數應是單數。 中國人喜歡菊花,但向外賓獻花時忌用菊花,也不用杜鵑花,石竹花
西方人忌諱“十三”
宴會避免在“十三日、星期五”舉行,門牌號、旅館房號、樓房號、宴會桌沒有13號,乘車沒有13號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