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顳骨切除術

鎖定
顳骨切除術適應於放射治療或放射治療加乳突根治術失敗,腫瘤範圍基本侷限於顳骨。
中文名
顳骨切除術
外文名
Temporal bone dissection

顳骨切除術手術圖解

圖1 自顳骨鱗部翻開肌層
圖2 開放顳骨鱗部
圖3 巖骨部位環形鑿開
圖4 取下顳骨

顳骨切除術適應證

1、放射治療或放射治療加乳突根治術失敗,腫瘤範圍基本侷限於顳骨。
2、已併發面癱,腫瘤基本在顳骨範圍內。
3、腫瘤範圍較廣,超出顳骨範圍,但無重要組織侵犯(如頸內動脈,其他腦神經、頸內靜脈球及腦組織等)。

顳骨切除術手術器械

同面神經手術。

顳骨切除術術前準備

包括臨牀檢查,x線攝片,神經科會診等很有必要,可正確地估計癌腫侵犯範圍,嚴格掌握適應證,以期儘可能減少病人痛苦與提高效果。術前或術後結合放射治療也是必要的。

顳骨切除術麻醉

全麻。

顳骨切除術手術方法

1、於耳前、耳後及胸鎖乳突肌前緣分別作皮膚切口,連接成“y”形。耳後切口稍偏後,離耳廓附着緣至少3-4mm,以利縫合及傷口癒合。耳前切口可遇及顳淺動脈,應予以分離結紮。由下翻起皮瓣,在外耳道軟骨段和骨性段交界處斷離外耳道。
2、自腮腺後緣小心地分離軟組織,可在相當莖乳孔之外側找到面神經。沿面神經往上追蹤,在接近莖乳孔處切斷面神經,離心端縫一細線作為標記,以備面-副神經或面-舌下神經吻合進尋找方便。
3、自顳鱗部翻起肌層,往前鑿斷顴弓,遊離顳頜關節凹內的下頜骨髁狀突,用鋼絲將其鋸斷。由此向內側分離軟組織達頸靜脈凹外側緣,注意切勿損傷頸靜脈球。
4、用顱內鑽或骨鑿在外耳道顳線上方先開一孔(該處的骨質較薄,容易開孔),繼用顱骨鉗咬除部分顳鱗,向前內側達顳頜關節凹,直至頸靜脈凹外側緣,向後沿乳突後緣(也可直接咬除乳突和尖部,但注意勿觸及乳突內的癌組織)轉向前下達枕下部。此時可遇及粗大的乙狀竇,咬除顱骨時應特別謹慎小心。乙狀竇與鄰近顱骨有數導靜脈相通,咬除顱骨時斷離導靜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出血經常較多,可用明膠海綿貼附其表面外壓鹽水棉片,經以上處理後出血均能止住,如用血管鉗夾或電灼反遭致乙狀竇破裂。
5、用鈍剝離器將硬腦膜自巖部分開,內達內耳道孔,必要時先切除聽神經、面神經。此時顳骨各部與周圍組織已分離,僅剩巖部需切斷。根據腫瘤向巖部侵卯的深度確定離斷的位置。通常先用平鑿繞巖骨環形鑿入,切勿“單刀直入”致造成骨折線在頸內動脈管內端附近,取出困難。鑿入時,因巖部的“支點”僅只巖尖一處,常感整個巖骨在動,此時可讓助手用器械在鑿子的相對方向頂住巖骨,以便術者用力從容敲鑿。
巖骨離斷後應詳細檢查巖骨斷面有無殘存癌瘤組織,如有可疑,可用電鑽磨去。腦膜小血管有出血可能,可以電灼止血。
6、在胸鎖乳突肌深面尋獲副神經或在二腹肌下鬆解舌下神經,離斷後取其近腦端與面神經吻合。
7、小心止血,耳廓復位,儘量與腦膜貼近以縮小術腔,充填紗條,一端自耳道引出。

顳骨切除術注意事項

1、在手術達枕下部時應防止損傷乙狀竇。
2、在處理巖尖部時,避免造成骨折損及頸內動脈管。

顳骨切除術術後處理

使用大劑量的抗生素防止感染;術後第1、2d使用甘露醇以減輕腦水腫;術後如有較多水樣物,應予以生化鑑定,排除腦脊液漏(有時損傷腮腺也可出現大量水樣分泌物);術後如有多量出血,應打開傷口細心止血,切勿強行壓迫填塞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