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顱咽管瘤

鎖定
顱咽管瘤是位於鞍區或鞍旁區的生長緩慢的中樞神經系統良性腫瘤
顱咽管瘤是起源於顱咽管的上皮細胞或Rathke's囊的殘留(造釉型)或由原始口凹殘留的鱗狀上皮細胞化生而來(乳頭型)。顱咽管瘤可從垂體-下丘腦軸的任何一點發生並沿此軸發展,腫瘤可從位於蝶鞍到大腦的第三腦室,大約50%的腫瘤起源於第三腦室底水平的漏斗和/或灰結節區域,主要向第三腦室發展。
患者可出現頭痛、視力損害和由中樞性尿崩症導致的多飲多尿等症狀,兒童可出現發育遲緩,成人可出現性功能障礙下丘腦綜合徵(如體温調節紊亂、水電平衡紊亂)。
典型的顱咽管瘤屬於組織學上低級別腫瘤(WHO Ⅰ級),但由於腫瘤位於下丘腦-垂體區域,腫瘤和手術對該區域的損傷可導致患者不良的預後和結果。 [1] 
外文名
craniopharyngioma
就診科室
神經外科、內分泌科或眼科
常見症狀
內分泌功能障礙、視覺障礙和顱高壓等

顱咽管瘤流行病學

顱咽管瘤佔所有顱內腫瘤的1.2%~4.6%,全球每年每百萬人新發0.5~2.5人。發病率沒有性別的明顯差異。顱咽管瘤在日本發生率更高,原因不明,每年每百萬兒童新發約3.8人。
在中國,尚無準確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因同屬東亞人,一般認為與日本流行病學結果相似。年齡分佈呈雙峯型,5~14歲的兒童和45~60歲的成年人發病率最高。
在兒童和青少年組中(低於18歲),顱咽管瘤是最常見的非神經上皮來源的顱內腫瘤,佔這個年齡組的顱內腫瘤的5%~11%,最常見的組織類型是伴有囊性變的造釉型顱咽管瘤。兒童顱咽管瘤佔所有神經系統腫瘤的5%,佔所有鞍區腫瘤的50%。而乳頭型主要發生於成人。 [2] 

顱咽管瘤疾病類型

顱咽管瘤在組織學上分為造釉型和乳頭型,兩型在起源和年齡分佈上有差異。 [3] 

顱咽管瘤原因

顱咽管瘤有兩種組織學亞型:
  • 一種是兒童常見的造釉型腫瘤,類似於口咽部的牙釉質形成腫瘤;
  • 另一種是鱗狀乳頭型腫瘤,主要見於成人。
分子生物學研究提示,造釉型和乳頭型顱咽管瘤具有不同的遺傳學和表觀遺傳學發生基礎,這些差異既有助於明確腫瘤的病理分型,更為顱咽管瘤的分子靶向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 [4] 

顱咽管瘤基本病因

顱咽管瘤造釉型

造釉型顱咽管瘤與體細胞CTNNB1基因(編碼β鏈蛋白)突變相關。CTNNB1基因突變使β鏈蛋白穩定性升高,進一步激活WNT/β-鏈蛋白信號轉導通路。
基於這種分子和組織水平的特點,CTNNB1基因突變被認為導致了造釉型顱咽管瘤發生。

顱咽管瘤乳頭型

乳頭型顱咽管瘤中常發生BRAF V600E基因突變,從而導致了MAPK通路的活化,促進腫瘤發生

顱咽管瘤誘發因素

當前,尚無確定的顱咽管瘤發生發展的誘發因素。 [5] 

顱咽管瘤症狀

顱咽管瘤通常是生長緩慢的腫瘤,起病隱匿,往往在症狀出現後1~2年才被診斷。
常見的症狀表現包括內分泌功能障礙、視覺障礙和顱高壓等症狀。 [6] 

顱咽管瘤典型症狀

顱咽管瘤內分泌功能障礙

顱咽管瘤常導致內分泌功能低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直立性低血壓身材矮小尿崩症陽痿閉經等,但少數情況下也可能出現部分內分泌功能的亢進,如兒童性早熟、成人肥胖等。

顱咽管瘤視覺障礙

經典的雙顳側偏盲是由於腫瘤壓迫視交叉引起的,但也有可能出現同向性偏盲、盲點和伴有視神經萎縮視乳頭水腫 [7] 

顱咽管瘤伴隨症狀

顱咽管瘤顱高壓症狀

當腫瘤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產生的佔位效應阻塞了室間孔第三腦室或導水管後可引起繼發性腦積水, 患者可出現頭痛、噁心和嘔吐等顱高壓的症狀。

顱咽管瘤其它症狀

包括化學性腦膜炎(由囊腫破裂囊液進入蛛網膜下腔)、癲癇、兒童學習成績差或成人情緒不穩和冷漠。

顱咽管瘤就醫

患者可能因為內分泌功能障礙內分泌科就診,或因為視力障礙眼科就診,也可能因為頭痛伴有視力障礙等症狀到神經外科就診。
通常醫生會建議患者行頭顱CT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而發現鞍區佔位,典型的顱咽管瘤通過CT和磁共振成像(MRI)即可明確診斷,最終由神經外科醫生來完善各項檢查並決定治療方案。 [8] 

顱咽管瘤就診科室

神經外科、內分泌科或眼科。

顱咽管瘤相關檢查

顱咽管瘤影像學檢查

造釉型顱咽管瘤的典型影像學表現為鞍內/鞍旁囊實性的鈣化腫物。可發生在鞍上(約佔75%)、鞍上和鞍內(約佔20%)和鞍下(約佔5%)。
在磁共振成像(MRI)平掃像上,實質部分(包括鈣化組織)和腫瘤囊壁,尤其造釉型顱咽管瘤,在T1像上可呈現從低信號高信號各種信號。在T2像上,由於鈣化部分分佈不均勻,通常也呈現高低不同的多種信號。是否有鈣化通過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不可能準確的判斷。
腫瘤有鈣化是顱咽管瘤重要影像特徵,可據此與其它鞍內和鞍上腫瘤相鑑別。雖然在兒童中應儘量避免X射線,但CT仍然是確定鈣化的最好方法。乳頭型顱咽管瘤最常發生於成人。在磁共振成像(MRI)上最常表現為實性或囊實性的圓形腫瘤,很少鈣化,通常沒有充滿膠狀液體的囊性變。
術前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準確地顯示腫瘤的形態及其生長範圍,確定腫瘤與下丘腦的關係,甚至判斷腫瘤與下丘腦的粘連程度。影像學評估是選擇手術入路的基礎,也可根據影像預測手術風險並制定手術策略。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僅有助於顯示腫瘤血管的走形,而且有助於鑑別可能的血管病變。

顱咽管瘤實驗室檢查

下丘腦-垂體軸激素,即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促黃體生成素促卵泡激素,應與皮質醇水平一起測量,並對血清和尿液滲透壓進行評估。
此外,對於年輕女性的骨齡,卵巢超聲是有意義的。理想情況下,任何內分泌功能異常都應在術前糾正,但至少應在手術前糾正低皮質醇水平和尿崩症。

顱咽管瘤病理學學檢查

組織病理學上,腫瘤細胞小,呈上皮細胞樣,常形成許多微小囊性腔隙。其他發現包括透明的鈣化結構、膠原蛋白成纖維細胞異物鉅細胞和偶見膽固醇結晶

顱咽管瘤其他檢查

對於顱咽管瘤患者而言,視敏度和視野評估是描述視力缺陷的必要手段(如視野缺陷,中央暗點等)。此外,觀察視盤以排除視乳頭水腫,必要時進行視覺誘發電位檢查。

顱咽管瘤鑑別診斷

鑑別診斷可考慮以下四個主要方面。

顱咽管瘤先天性病變

蛛網膜囊腫和拉氏克裂囊腫。

顱咽管瘤其他腫瘤

垂體瘤、轉移瘤、腦膜瘤、表皮樣或皮樣囊腫、下丘腦-視神經通路膠質瘤下丘腦錯構瘤畸胎瘤

顱咽管瘤炎性病變

顱咽管瘤腦血管病變

頸內動脈瘤或前交通動脈瘤、動靜脈畸形

顱咽管瘤治療

現代外科麻醉技術及設備,包括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藥物的應用,明顯減少了術後感染和無菌性炎症發生率,也改善了圍手術期的併發症和死亡率。顱咽管瘤最好的治療效果是使長期併發症達到最小。治療方法包括單純手術、單純放療,更常見的是聯合手術及放療的方法。
由於顱咽管瘤多數起源於下丘腦漏斗和垂體柄段,同時與周圍視神經、視交叉、頸內動脈及其穿支關係緊密,手術全切除仍然是挑戰。
單純手術的方法是在不損傷神經血管和視神經的前提下盡力全切除腫瘤,當腫瘤與下丘腦、視神經和頸內動脈等重要結構粘連緊密,全切除腫瘤有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時則採取次全或大部切除腫瘤,目的是縮小腫瘤體積,減輕對視神經的壓迫和重建腦脊液循環通路,同時術後輔以放射治療。
術後放療有可能降低殘留腫瘤的複發率。對於復發體積較小的腫瘤,或術後觀察期間殘存腫瘤有進展時,可單純採用放療的方法。

顱咽管瘤急性期治療

顱咽管瘤患者病情急性發作常見的有以下三種情況。

顱咽管瘤急性顱壓高

當患者腫瘤增大阻塞腦室系統可引起梗阻性腦積水,患者可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甚至意識障礙,此時需要根據情況緊急腦室穿刺腦脊液外引流,如腫瘤主要呈囊性變,可行囊腔穿刺留置導管連接到頭皮下的Ommaya儲液囊,儲液囊可反覆穿刺抽吸囊液緩解腫瘤對腦室系統的梗阻,以及對大腦和視神經的壓迫。
通過立體定向或在內鏡引導下穿刺囊腔,可以更準確地將導管留置在腫瘤囊腔內,這樣可以推遲手術和放療的時間。急診行腦室腹腔分流術一般不作為首選方法,因為在某些病例可引起腦室裂隙綜合症,或影響後續的經腦室入路手術選擇。

顱咽管瘤視覺功能迅速惡化

當腫瘤壓迫視神經到一定程度可能視力會急劇惡化,當患者有失明風險時,要根據腫瘤情況急診採用經顱或經鼻手術,行腫瘤切除視神經減壓以恢復視力。

顱咽管瘤突發意識障礙

由於垂體功能低下或尿崩症導致患者電解質紊亂,當出現急性嚴重低鈉血癥或高鈉血癥時,病人可以出現意識障礙。
此時,需要給患者大量糖皮質激素,同時控制尿崩症和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顱咽管瘤一般治療

當前,尚無有效的方法和藥物預防顱咽管瘤的發生。
當患者不能接受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時,一般治療方法主要是維持患者內分泌功能正常以及水鹽電解質平衡。

顱咽管瘤藥物治療

當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顱咽管瘤。

顱咽管瘤手術治療

顱咽管瘤手術按入路分為:
  • 顯微經顱入路;
  • 內鏡經鼻入路。
顱咽管瘤的生長位置可以位於鞍內、鞍內-鞍上、鞍上和三腦室為主。根據腫瘤與下丘腦的關係可以分為三級:
  • 0級腫瘤主要位於鞍隔下,未侵犯下丘腦;
  • 1級腫瘤推擠或壓迫下丘腦,下丘腦仍可辨認;
  • 2級腫瘤侵犯下丘腦使下丘腦不可辨認。
根據腫瘤不同的位置和與下丘腦的關係採用不同的手術入路,原則是在保留下丘腦功能和視神經功能前提下制定手術策略,最大程度切除腫瘤。

顱咽管瘤內鏡經鼻入路

內鏡經鼻入路在頭面部無手術切口,手術通道經過鼻腔、蝶竇、鞍結節和蝶骨平台,沿腫瘤生長軸線手術,內鏡可以抵近觀察,多數腫瘤都在直視下完成切除,手術通道不經過大腦、不跨過視神經和血管間隙手術。
  • 優點是對大腦、視神經和頸內動脈等重要結構干擾少,相關結構手術中損傷的機會小,相關併發症減少;
  • 缺點是腦脊液鼻漏伴隨顱內感染的風險大於經顱手術。
此入路適用於0級和1級, 即位於鞍內、鞍內-鞍上和鞍上的顱咽管瘤。

顱咽管瘤顯微經顱入路

顯微經顱入路包括翼點入路、單側或雙側經額底大腦半球間入路,經終板和經胼胝體穹窿間入路,經皮層側腦室入路等。
  • 此入路優點是發展歷史悠久,手術技術成熟,適用於切除巨大的、向鞍旁和三腦室發展,或主體位於三腦室的腫瘤,也就是適合1級和2級,即位於鞍上和三腦室的腫瘤。
  • 缺點是有手術切口(在髮際內,並不影響容貌),手術是在大腦間隙和視神經和血管之間進行操作,有損傷這些結構的風險。
由有經驗的醫生手術,風險可控。
內鏡經鼻入路和顯微經顱入路對不同顱咽管瘤各有適應證,對於既適合經鼻入路又適合經顱手術的病例,何種手術入路更安全、切除程度更高尚無定論,有經驗的醫生根據腫瘤生長特點和自己擅長的手術技術採用適合的手術入路,均可以達到良好的手術效果。
需要患者注意的是,微創技術是一個理念,並不完全取決於有無手術切口和切口的大小,對重要神經血管結構的微創才是真正的微創,採用合理的手術入路,稍大的手術切口可能比無切口和小切口更微創。

顱咽管瘤術後併發症

術後癲癇、腦積水及顱內感染是所有手術都可能發生的併發症。
無論經顱還是經鼻手術,都可能導致顱內血管、神經和大腦的損傷,從而產生相應的症狀,嚴重的併發症包括頸內動脈及其重要分支損傷引起的腦重要功能損傷,如偏癱失語甚至生命危險,在有經驗的手術團隊裏這些嚴重的腦血管併發症很少發生。
其它顱神經損傷可引起嗅覺減退或消失,眼瞼下垂、眼球活動受限及視物重影等併發症。經鼻手術還可能出現腦脊液鼻漏和顱內感染等併發症。

顱咽管瘤療法

顱咽管瘤放、化療

放射治療科可延緩顱咽管瘤的復發,短期內控制腫瘤具有一定的療效。對於多次復發、不能根治、年齡較大或難以耐受手術的患者可進行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可能引起腫瘤周圍的下丘腦視交叉腺垂體、垂體柄等相鄰部位及額葉的損傷,故治療後患者可出現垂體功能低下表現以及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同時會加重腫瘤與周圍組織結構粘連,給再次手術帶來困難。
兒童顱咽管瘤患者,尤其是小於6歲的患者,要儘量避免接受放射治療,以減少對智力和內分泌方面的影響。對於不願接受手術治療或不能耐受手術的成人患者,在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屬放療不良反應的情況下,放療可以作為一種延長生存期的治療手段。

顱咽管瘤囊內放、化療

選擇性地對於單純囊性或主要為單囊的顱咽管瘤採用囊內治療方法,可作為手術切除的替代方法。尤其對於非常年輕的患者,囊內治療有可能推遲放療的時間,但應由有經驗的多學科團隊來實施。
腫瘤囊腔內注入干擾素的方法能提供最佳的獲益/風險比,但此方法僅限於腫瘤囊性部分,對實質部分無效。最近的一項國際研究項目回顧了56例接受干擾素治療的兒童患者,平均14個月後腫瘤出現了進展。
放射性物質(如90釔和32磷)或化療藥(博萊黴素)也可作為囊內治療物質植入腫瘤囊腔,但這些物質有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神經毒性作用甚至死亡,且並未被證實始終有效。
最新的回顧研究未證實,在兒童中使用博萊黴素囊內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囊內治療的資料和數據,仍十分有限。

顱咽管瘤前沿治療

對於鱗狀乳頭型顱咽管瘤,可能對靶向治療有反應。
靶向治療是一種採用靶向藥物的治療方法,其作用的靶點是瘤細胞內使腫瘤能夠生存的突變位點,通過破壞這些突變位點而殺死腫瘤細胞。幾乎所有的乳頭狀顱咽管瘤細胞都含有一個稱為BRAF基因的突變。
應用BRAF抑制劑(如達布非尼和維羅非尼)和MEK抑制劑(如曲美替尼和考比替尼),針對這種突變的靶向治療可能是一種治療選擇。特殊的實驗室檢測可以揭示患者的顱咽管瘤是否含有乳頭狀細胞,以及這些細胞是否有BRAF基因突變。

顱咽管瘤預後

影響顱咽管瘤預後的可能的因素包括:
  • 手術干預的次數;
  • 顱咽管瘤的病理分型;
  • 腫瘤侵犯下丘腦的程度;
  • 患者是否肥胖;
  • 神經內分泌功能缺失的程度及神經精神障礙的程度。
不同的研究結果差異較大,因此,影響預後的因素仍有爭議且不能確定。

顱咽管瘤併發症

內分泌功能併發症包括中樞性尿崩症低鈉血癥高鈉血癥、全垂體功能低下(如腎上腺、甲狀腺和性腺功能低下)、下丘腦綜合徵(如體温調節異常、渴感減退或消失、晝夜節律改變、飢飽功能改變行為改變認知功能下降)。

顱咽管瘤日常

顱咽管瘤患者常出現部分或全垂體功能低下而需要激素替代治療,日常生活管理等主要以維持患者內分泌功能正常為目的。

顱咽管瘤家庭護理

患者主要家庭成員應瞭解顱咽管瘤的基本知識,以便更好地對病人開展家庭護理

顱咽管瘤對病人的心理疏導

顱咽管瘤病人術後可能殘留各種併發症,此時病人的心理負擔重,易產生恐懼、悲觀心理,影響休息和睡眠,家庭成員應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和安慰,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心態。

顱咽管瘤飲食管理

病人飲食注意營養平衡,注意輸入優質蛋白,避免吃辛辣食品
部分病人合併尿崩症,應避免高糖水果,少量多餐。

顱咽管瘤日常生活管理

  • 如患者治療後遺留尿崩症、垂體功能低下等,要在相關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並按時隨診。
  • 工作及生活中避免劇烈運動、多度勞累、熬夜等,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
  • 囑患者注意個人衞生,避免受涼,預防感染。
  • 幫助病人適應日常生活,參與社會活動及人際交往。

顱咽管瘤日常病情監測

顱咽管瘤患者常伴有部分或全垂體功能低下,因此,需定期監測患者內分泌功能,建議至少每半年到醫院內分泌科或神經外科檢查內分泌功能,包括甲狀腺、腎上腺、性腺功能以及生長激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IGF-1)水平,根據情況調整藥物用量,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對於有永久性尿崩症的患者,要教育患者監測每日出入量,酌情使用抗利尿激素,還要定期查血鉀鈉,保持水電平衡。

顱咽管瘤特殊注意事項

  • 長期激素替代的患者,切記不能隨意停用各項激素,必須聽取醫生的意見才能調整激素用量,尤其是皮質醇激素(如強的松、地塞米松、甲強龍等),否則有生命危險。
  • 當患者感冒或生重病時,需要的糖皮質激素量增加,需要增加正在服用的皮質醇激素量到原來的2~3倍,當病情緩解後再逐漸減少皮質醇激素用量到原來服用劑量。

顱咽管瘤預防

當前,尚無有效方法可以預防顱咽管瘤的發生。
參考資料
  • 1.    Bunin, G. R. et al. The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craniopharyngioma. J. Neurosurg. 89, 547–551(1998).
  • 2.    Makino, K., Nakamura, H., Yano, S., Kuratsu, J. & Kumamoto Brain Tumor Group. Population- based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primary intracranial tumors in childhood. Childs Nerv. Syst. 26, 1029–1034 (201
  • 3.    Rosemberg, S. & Fujiwara, D.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tumo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WHO 2000 classification: a report of 1,195 cases from a single institution. Childs Nerv. Syst. 21,9
  • 4.    Miller DC: Pathology of craniopharyngiomas: clinical import of pathological findings. Pediatr Neurosurg 1994, 21:11-17.
  • 5.    Brastianos PK, Taylor-Weiner A, Manley PE,et al.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BRAF mutations in papillary craniopharyngiomas[J]. Nat Genet, 2014, 46:161–165.
  • 6.    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小兒神經外科學組《顱咽管瘤治療專家共識(2016)》編寫委員會.顱咽管瘤治療專家共識(2016).中華醫學雜誌,2017年5月9日第97卷第17期:1283-1289.
  • 7.    Hermann L. Müller, Thomas E. Merchant, Monika Warmuth- Metz, Juan- Pedro Martinez- Barbera and Stephanie Puget. Craniopharyngioma.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Article citation ID: (2019) 5:75.
  • 8.    Kilday, J. P. et al. Intracystic interferon- alpha in pediatric craniopharyngioma patients: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assessment on behalf of SIOPE and ISPN. Neuro Oncol. 19, 1398–1407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