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顱內轉移瘤

鎖定
顱內轉移瘤(intracranial metastatic tumor)是顱內腫瘤的一種,多指原發於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細胞通過某種途徑轉移到顱內,並在顱內形成新的病灶。顱內轉移瘤的發病年齡高峯為40~60歲,男性多於女性。顱內轉移瘤的原發器官,男性以肺癌最多見;女性以乳腺癌最多見,其中肺癌腦轉移佔30%~40%。顱內轉移瘤以多發性最為常見,血行轉移為最常見的轉移途徑。
就診科室
神經外科
常見發病部位
顱內
常見病因
腫瘤轉移至顱內
常見症狀
顱內壓增高及一般症狀,及局部症狀
中文名
顱內轉移瘤

顱內轉移瘤病因

顱內轉移瘤成因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轉移至顱內,也就是廣義的轉移瘤;另一種是頭顱周圍組織器官發生的腫瘤,如鼻咽癌、頸部的軟組織肉瘤等直接侵入顱內,這種情況多稱為侵入瘤。顱內轉移瘤可分為單發性、多發性和瀰漫性。三型中以多發性最為常見,血行轉移大部分為多發性。

顱內轉移瘤臨牀表現

顱內轉移瘤病程短,起病後病情往往呈進行性加重,有時由於腫瘤的出血性壞死,病情會突然加重,也可呈卒中樣發病。一般早期僅表現為日漸加重的頭痛,視乳頭水腫,癲癇。根據病變部位不同可出現侷限性定位體徵,如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眼球震顫等體徵。顱內轉移瘤患者的精神症狀比顱內原發腫瘤多見且明顯,精神症狀的發生率與轉移病灶的部位並無明確關係,而與轉移病灶的數量有關。精神症狀多表現為夢魘、妄想、健忘、淡漠及意志薄弱等症狀。在患原發瘤的任何時間表現出症狀,一般肺癌、惡性黑色素瘤和胃癌多早期向顱內轉移,而乳腺癌、肉瘤和其他胃腸道腫瘤轉移到顱內的時間則較晚。

顱內轉移瘤檢查

MRI可作為目前顱內轉移瘤最佳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其次為CT的平掃和增強掃描。還應利用全身輔助檢查儘可能尋找原發灶。通過B超、放射性核素掃描、全消化道鋇餐檢查、胃鏡腸鏡、胸片、胸部CT等檢查甲狀腺、肝、前列腺、盆腔臟器、胃和肺等臟器有無腫瘤病灶。

顱內轉移瘤診斷

結合臨牀症狀及CT、MRI等檢查可診斷,但顱內轉移瘤的最終診斷仍以術後病理為金標準。

顱內轉移瘤鑑別診斷

1.顱內原發腫瘤
單發的顱內轉移瘤非常容易與腦內惡性膠質瘤、淋巴瘤等相混淆,兩者均可表現為抽搐、顱內壓增高等症狀。原發腫瘤一般病史較長,往往以肢體活動、語言障礙為先發症狀,顱內轉移瘤患者多以持續性頭痛伴陣發性加劇為主訴,CT掃描示腫瘤一般較小,周邊水腫面積與腫瘤面積比相差懸殊。
2.腦膿腫
少數較大的顱內轉移瘤中心可有壞死、液化,但其周邊常呈折線鋸齒狀。腦膿腫患者有發熱症狀,身體其他部位有外傷或感染病史。CT或MRI示腦膿腫呈比較光滑的圓形,似面窩狀。
3.腦囊蟲病
患者表現為顱內壓增高的症狀,既往可有禽畜接觸史或食用“米豬肉”史,CT或MRI可見瀰漫性分佈不均的腦小片水腫,有環形或半環形鈣化,散在多發,部分可見頭節。
4.腦結核瘤
腦結核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結核桿菌後形成的一種肉芽腫樣病變,常繼發於身體其他部位結核。患者除顱高壓、癲癇症狀外,多有發熱、盜汗、消瘦等全身症狀。CT或MRI示病灶呈單發或多發類圓形,周邊強化明顯。

顱內轉移瘤治療

顱內轉移瘤目前最主要治療手段即手術治療。大多數顱內轉移瘤患者需要採取開顱手術切除腫瘤。
手術目的:①切除腫瘤送病理學檢查,明確腫瘤性質及來源,為後續治療提供依據;②將腫瘤全部切除,降低顱內壓,改善症狀;③預防致命的腦疝發生;④有資料顯示手術患者比非手術患者存活期平均長16.5個月。
放射治療也是顱內轉移瘤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可有普通放射治療和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即伽馬刀或X刀等)。單發或多發顱內轉移瘤不能手術切除或未全切除,以及某些原發灶尚未完全控制的顱內轉移瘤可採取放射治療。
其他治療方法還包括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中醫中藥治療及生物治療等。化學治療(簡稱化療)主要根據原發灶的病理性質選用化療藥物,如肺癌腦轉移則主要選用針對肺癌敏感的化療藥物而不是對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敏感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