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顯脈星蕨

鎖定
顯脈星蕨(Lepisorus zippelii (Blume) C. F. Zhao, R. Wei & X. C. Zhang)植株高約50—70釐米。根狀莖短而橫走,粗壯,粗4—5毫米,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4—6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漸尖,邊緣稍具齒,淺褐色。葉遠生,相距1釐米以上;葉柄圓柱形,粗約3毫米,淡棕色。
中文名
顯脈星蕨
拉丁學名
Lepisorus zippelii (Blume) C. F. Zhao, R. Wei & X. C. Zhang [3]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水龍骨科
瓦韋屬
顯脈星蕨
分佈區域
廣東,廣西,貴州,海南,香港,湖南,西藏,雲南

顯脈星蕨生長環境

生長長在山谷密林中的樹幹上或溪邊潮濕的岩石上。

顯脈星蕨分佈範圍

圖片
圖片(5張)
分佈於廣西(武鳴、瑤山)、海南(五指山)、貴州和雲南(滄源、貢山、河口、金平、綠春、馬關、屏邊、西雙版納)等省區。馬來羣島、中南半島、印度、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 [5]  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爪哇。 [2] 

顯脈星蕨形態描述

顯脈星蕨線稿圖 顯脈星蕨線稿圖
附生,植株高約50-70釐米。根狀莖短而橫走,粗壯,粗4-5毫米,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4-6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漸尖,邊緣稍具齒,淺褐色。葉遠生,相距1釐米以上;葉柄圓柱形,粗約3毫米,淡棕色,基部被鱗片,有溝,兩側有翅幾達基部;葉片闊披針形,連短柄長50-70釐米,寬6-8釐米,頂端漸尖而近尾狀,基部漸狹而下延,邊緣全緣,略呈淺波狀;側脈明顯,兩面均突起,由主脈幾達葉緣,斜展,相距1-1.2釐米,小脈聯結成多數網眼,下面多明顯,上面不見,內藏小脈單一或分叉,頂端呈棒狀;葉近革質或厚紙質,深綠色。孢子囊羣大,直徑約1. 5-2毫米,圓形,在側脈之間形成較整齊的兩行,由主脈至葉緣之間約有5-6個。孢子豆形,周壁具不規則褶皺。 [1]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