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顯聖寺

(江蘇宜興顯聖寺)

鎖定
顯聖寺位於距宜興東南十四公里的丁蜀鎮。此鎮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太湖之濱,以盛產陶瓷紫砂而聞名中外,素有“陶都”之稱。丁蜀鎮境內山雋水秀,環境優美,東部為太湖平原,湖泊盪漾,是富饒的魚米之鄉;西南山區系天目山餘脈,山巒疊嶂,資源豐富。鎮區地帶為沖積平原,地勢較低,南有均山、楚山;西有象牙山、團山;北有青龍山、黃龍山;東北有蜀山;鎮中有丁山、台山和龜山。丁蜀鎮附近山區有靈谷洞、張公洞、善卷洞、慕蠢洞等江南遊覽勝地。丁蜀鎮以丁山和蜀山而得名,顯聖禪寺即坐落於蜀山。
明清之際,宜興素有“禪窟”之稱,蜀山則擅荊溪之勝,大遊覽家蘇東坡居士,歸老獨山,躬耕二頃田,見獨山峯巒如黛,清溪縈繞,脱口贊曰:“此山似蜀”。自此宜興獨山易名蜀山,顯聖禪院就坐落於這蜀山東麓,山水對峙,秀不可掩。
中文名
顯聖寺
位    置
宜興東南十四公里的丁蜀鎮
美    稱
素有“陶都”之稱
所屬城市
江蘇省宜興市
所屬國家
中國
歷史傳説
相傳,顯聖寺起源於漢光武帝劉秀時期。寺院原名“三姑夫人廟”,是劉秀為其在與王莽激戰時的救命恩人——蜀山陳氏三姊妹所建。劉秀與王莽軍於安徽廣德縣境內交戰,劉軍大敗,幸得蜀山陳氏三姊妹所救。劉秀登基後,派都尉資金綢至蜀山報救命之恩,不料得知三人為救自己而自溺,悲痛萬分,下旨在蜀山建“三姑夫人廟”,並敕封為“神州聖母三姑夫人”,民間一直稱為“三聖娘娘”。
自東漢王朝建立至今將近兩千年曆史,“三姑夫人廟”迭經興廢,屢毀屢建,香火連綿不斷。三國孫權在位時,寺院進行了一次重建,到了明代弘光元年,又進行了一次重建,並賜封為“顯聖禪院”,清乾隆年間又敕封“顯聖禪寺”。
蜀山顯聖禪寺原址坐落於蜀山東麓新安村,解放前夕佔地面積20餘畝,寺內為三進,有東看樓六間,西看樓六間,大殿十九間,後宮樓五間,觀音殿三間,大門十幾間,地屋兩間,灶屋二間,望湖亭一座,大殿內塑有釋迦大佛一尊,高達四米,菩薩二百多尊,寺內有歷代石碑二十多塊,法師多時達二十多人,平時每日前來進香的香客有百餘人,到了陰曆八月初一到初十廟會期間,平均每天有善信萬餘人,香客除宜興地區外,其它有來自上海、南京、常州、無錫、深陽、杭州、湖州、蘇州等地。
解放前的蜀山,是丁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原因是由於那時的陸路交通不發達,主要靠水路運輸。而水路運輸,蜀山是咽喉,所以丁蜀山的陶器必須經蜀山運銷各地。二是顯聖禪寺的存在 對蜀山的經濟繁榮起了極大的作用,尤其到了廟會期間(陰曆八月初 一到初十)蜀山更是熱鬧非凡,各地的商人都雲集到蜀山來做生意,與其説是廟會,倒不如説是“物資交流”、“文化交流”更為切實,蜀山顯聖禪寺毀於1956年,寺院的舊地後建成了“紫砂新村”,不久前由於附近興建高鐵,“紫砂新村”已拆遷至它處。
1991年後,當地護法居士曾多次上書要求宜興市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恢復重建顯聖禪寺,並在申請中闡明開放顯聖禪寺的積極作用。1994年1月18日,經宜興市人民政府十一號文件批准,同意恢復開放丁蜀顯聖寺佛教活動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