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顯(拼音:xiǎn)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像人在日光下看絲,會明顯、分明之義。顯的本義當是明顯,作形容詞。引申作動詞,指表現、露出。又引申指有名氣的、有權勢的。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xiǎn
繁    體
部    首
日(曰)
五    筆
JOGF(86);JOF(98)
倉    頡
ATC
鄭    碼
KKU
筆    順
豎—橫折—橫—橫—豎—豎—點—撇—橫
字    級
一級(編號:1485) [1] 
平水韻
上聲十六銑 [5] 
注音字母
ㄒㄧㄢˇ
筆畫數
4+5
異體字
㫫、㬎、䧮、顕、𩔰、𩕃
四角號碼
6010₂
GBK
CFD4
統一碼
U+663E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早期金文(圖1、2)的左上方是“”字,古字形像太陽,此處借指陽光;左下方是“”字,本義是蠶絲;右部像突出了眼睛的人(“”),在太陽底下面對着絲捆。三相會意,表示人拿着絲來到太陽底下。蠶絲很細,要拿到太陽光下才能看得明顯、清楚,精微顯明的意思,不言而喻。由日中視絲,正會合明察眾物之意。稍晚的金文(圖3-7)將人形稍作變化,到了小篆(圖8、9)左部寫作日、絲,人形寫作“頁”,從頁,與頭部意思相關。篆文、隸書(圖10-12)、楷書都繼承金文和戰國文字。楷書兩束絲下端的線頭,省併為四點。現代使用的簡化字“顯”,是從宋、元、明、清通俗文學刻本文字,是在繁體“顯”的基礎上刪減右部“頁”,採用草書楷化的方式簡化左下部得到的。 [2]  [6] 
許慎《説文解字》及清代《説文》學家們多認為顯字之本義為指弁冕、充耳等鮮明的頭飾,引申為顯明之義,顯為字的後起字。王筠《説文解字釋例》:“積古齋頌壺頌敦皆雲:‘不顯魯休’,而頌鼎雲:‘不㬎魯休’。一人之器而字作兩體,明乎其為一字也。”現有西周金文拓片中未見㬎字。㬎字最早見於戰國温縣盟書,是戰國東方六國文字顯字的省體,《説文》所説以為古文,正是戰國東方六國古文。從西周金文看,應該是先有顯字,後有㬎字。 [2] 
“顯”字從“明顯”的意義並行發展,引申出動詞和形容詞兩種意義。就動詞意義來説,“顯”字有公開,顯露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顯”也是“顯露”的意思。比如:大顯身手,顯而易見等等。就形容詞的意義來説,“顯”字就有“高貴”“顯赫”的意思。 [7] 
在古代,稱呼自己祖先的時候,都要加上一個“皇”字,“皇”就是大,就是美。到元朝大德年間,皇帝下令把“皇”字改為“顯”字,理由是一般的官吏百姓不能稱為“皇”。這樣一來,已故的父親就稱“顯考”,已故的母親就稱“顯妣(bǐ)”。 [7] 

詳細字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明;光明。
bright
《尚書·太甲上》:“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
《詩經·大雅·抑》:“無曰不顯,莫予雲覯。”

露在外面容易容易看出來的 。
obvious;
apparent
《詩經·周頌·維天之命》:“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劉勰《文心雕龍·正緯》:“夫神道闡幽,天命微顯。”
顯著;明顯;淺顯;顯而易見
有聲望有權勢地位的。
influential;
illustrious
《孟子·離婁下》:“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
王充《論衡·自紀》:“世能知善,雖賤猶顯。”
顯赫;顯達;顯要
舊時子孫對先人的美稱。

《尚書·康誥》:“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
顯考;顯妣
名詞
表面,外面。
surface
《荀子·天論》:“外內異表,隱顯有常。”
《韓非子·説難》:“所説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

動詞
顯揚;傳揚。
demonstrate;
show;
display
《孟子·公孫丑上》:“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
《漢書·儒林傳·張山拊》:“臣聞聖王尊師傅,褒賢俊,顯有功,生則致其爵祿,死則異其禮諡。”

表現;露出。
《詩經·周頌·敬之》:“敬之敬之,天維顯思。”
《宋書·黃回傳》:“氛沴克霽,狡謀方顯。”
顯示;顯影;顯像管;大顯身手
更代;子孫相繼。

《尚書·康誥》:“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九】【頁部】呼典切(xiǎn)
頭明飾也。從頁㬎聲。
【註釋】徐鉉等注:㬎,古以為顯字,故從㬎聲。 [10] 

説文解字注

頭朙飾也。
段注:故字從頁。飾者,妝也。女部曰:妝,飾也是也。頭明飾者,冕弁充耳之類。引伸為凡明之偁。按㬎謂眾明。顯,本主謂頭明飾,乃顯專行而㬎廢矣。日部㬎下曰:古文以為顯字,由今字假顯為㬎,乃謂古文假㬎為顯也。此古今字之變遷,所必當深究也。
從𩑋,㬎聲。
段注:此舉形聲包會意。呼典切,十四部。 [11] 

廣韻

呼典切,上銑曉 ‖顯聲元2部(xiǎn)
顯,明也。著也。光也。覿也。又姓,《風俗通》雲:“有顯甫為周𠨞。”呼典切。五。 [12] 

康熙字典

【戌集下】【頁部】 顯
古文:㬎
(xiǎn)《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呼典切。音憲。《爾雅·釋詁》:光也。
又見也。《玉篇》:明也,覿也,著也。《書·泰誓》:天有顯道,厥類惟彰。傳:言天有明道,其義類惟明。
又達也。《左傳·僖二十五年》:是求顯也。《孟子》:而未嘗有顯者來。疏:言未嘗有富貴顯達者來家中。
又姓。《風俗通》:周卿顯甫。
(xiàn)又《正韻》曉見切,音韅。覿也。
又人名。《禮·檀弓》:子顯致命於穆公。《釋文》:顯,呼遍切。
又葉馨煙切,音羶。郭璞《朝鮮贊》:箕子避商,自竄朝鮮。善者所壯,豈有隱顯。
《説文》:顯,頭明飾也。從頁㬎聲。
俗作𩔰,非。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➊“日”窄“業”寬。❷“日”居上居中,上寬下窄,底部在橫中線上側。❸“業”,居下居中;兩豎分列豎中線兩側,左略短;末筆長橫平直。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x
ian
王力系統
h
ian
董同龢系統
x
iæn
周法高系統
x
ean
李方桂系統
h
ianx
西漢



東漢





ian


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iɑn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iɑn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i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x
ien
擬音/王力系統

h
ien
擬音/董同龢系統

x
iɛn
擬音/周法高系統

x
iɛn
擬音/李方桂系統

x
ien
擬音/陳新雄系統

x
ie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二十七銑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呼典切
xiɛn
集韻
上聲
二十七銑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呼典切
xiɛn
去聲
三十二霰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馨甸切
xiɛn
禮部韻略


上聲





呼典切

增韻


上聲





呼典切



去聲





曉見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先天

齊齒呼

全清

xiɛn
中州音韻


上聲
先天





希蹇切



去聲
先天





希見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一銑


全清
呼典切
xien

去聲
十一霰


全清
曉見切
xien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一先蘚線屑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ɛn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iæ̃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æ̃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iɛn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iɛn
1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iĩ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ẽ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ɕie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ɕiɪ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ɕi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ɕiẽ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xĩ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ɕiɛn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hian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hin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hin
2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廈門
hiɛn
51
上聲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hĩã
5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hieŋ
53
陰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xieŋ
31
上聲

閩語(閩北語)
建甌
xiɪŋ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4]  、《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1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83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76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9]
  • 5.    平水韻 十六銑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24]
  • 6.    常文禮著.智慧漢字[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2.06:269
  • 7.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編.語林趣話 精選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01:425-426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12-1413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下[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2881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15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5-18]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89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404.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18]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5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