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顧靜徽

鎖定
顧靜徽(1900—1983年) 女,出生嘉定縣城區。1931年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獲物理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大同大學、唐山交通大學(平越)、廣西大學等校物理學教授。1937~1939年,任德國柏林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戰後改為(蒲朗克研究所)研究員。1947~1949年,任國立編譯館編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鋼鐵學院教授、物理教研室主任及中國物理學會北京分會第一至第七屆副理事長。專攻低温物理學和光譜學。20世紀30年代從事光帶系強度分佈的研究,20世紀40年代開展斯塔克效應的研究,50年代對稀土元素進行光譜分析,20世紀60年代再度研究低温物理。主要論文有《鉻鉀礬在低温下的斯塔效應及其熱能和磁能的關係》《對稱三原子光帶系的強度分佈》《二氧化碳的吸收光譜等》。 [1] 
中文名
顧靜徽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83年
出生地
嘉定
性    別

目錄

顧靜徽人物生平

顧靜徽,1900年7月1日生於江蘇嘉定縣(今屬上海市)。父母早亡,在繼母支持下,20歲之前曾入嘉定小學、江蘇省立師範學校(蘇州),刻苦讀書。1920年入上海大同大學,成為胡剛復的學生。1923年尚在大同唸書的顧靜徽考取留美公費生,入美國康奈爾大學文理學院,1926年獲學士學位。1928年,獲耶魯大學碩士學位,同年入密歇根大學研究院,師從理論物理學家丹尼森(D.M. Dennison,1900-1976)研究光譜學,1929年成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員,1931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獲此學位的女性工作者。
顧靜徽於1931年回國,先任南開大學物理系教授兼物理系主任(1931-1933),成為繼饒毓泰(1891-1968)之後第二任南開大學物理系主任;後任上海大同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員(1933-1937)。1938-1939年在德國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Kaiser Wilhelm-Institutfür Physik,今普朗克物理研究所)任客座自然科學家。1940年,回國任唐山交通大學物理學教授(其時,該校在貴州平越縣,即今福泉縣)。1928年,實業家馬君武(1882-1939)於梧州創辦廣西大學,1936年,該校遷桂林併成為省立大學。從抗戰時起,國內北方與東方各大專院校西遷,許多流離的名家教授雲集西南,也到廣西大學任教,1939年,該校遂更改為國立大學。顧靜徽被該校聘為教授(1941-1945)。抗戰勝利後,西南的各院校復遷原地。顧靜徽於1946年回大同大學任教,1947年任職於上海國立編譯館。1949至1952年9月又任教於大同大學。此後,她一直任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物理教研室主任(1952-1983),並任中國物理學會北京市分會第一屆副理事長。她還是中國物理學會的籌辦者之一。1932年,中國物理學會成立暨第一次年會籌備會議上,她是該籌備委員會委員兼論文組審查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10月30日卒於北京。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