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顧青虹

鎖定
顧青虹(1894—1985),蠶學家,教育家。曾提出用楓葉飼養柞蠶的創見和利用光照條件控制柞蠶化性變化的新論點。他提出的湖桑扦插培苗法和“插條、密植、速成”的技術思想,豐富和發展了栽桑技術和理論,對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重視蠶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通過研究和考察,對各地開發蠶業資源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 [1] 
中文名
顧青虹
別    名
原名顧瀅,又名顧召蔭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94年12月17日
逝世日期
1985年8月18日
畢業院校
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蠶業專業
出生地
江蘇無錫

顧青虹人物生平

顧青虹,原名顧瀅,又名顧召蔭。1894年12月17日生於江蘇無錫縣東北塘顧家村。這裏是地道的江南蠶鄉。據傳説,無錫蠶業始於周代泰伯,迄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到19世紀末,無錫桑園面積已達25萬畝,年產繭22萬擔,有絲廠53家。無錫生產的“金雙鹿”牌白廠生絲曾在紐約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象獎”。生絲每公擔(60公斤)價格高達1300銀兩。蠶絲業的發展給無錫帶來經濟上的繁榮。顧青虹從小就跟大人學習養蠶、栽桑,在蠶鄉風情中度過了他的童年。顧青虹的父親顧仰先集資經辦了一家布廠,有一些田產,曾籌劃經營蠶種場。這些對顧青虹日後致力於蠶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20世紀初,日本適應歐美紡織業以蠶絲作紡織原料的大量需要,大力擴展桑園,更新桑、蠶品種,推廣養蠶新技術,改進再繅座繅機,提高蠶絲品位,大量生產外銷生絲,躍居世界生絲輸出國之首,蠶桑科學技術也居世界前列。在此背景下,顧青虹於1916年去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蠶業專業深造,1921年學成回國。

顧青虹工作理念

顧青虹回國後即投身蠶桑教育工作,至1950年,培育了幾代蠶桑科技人才。他堅持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備受學校師生和教育界的好評。
二十年代
20年代在南京金陵大學任教期間,為了給學生創造生產實習條件,顧青虹創辦了民豐蠶種場,兼任經理,指導栽桑、養蠶和蠶種製造業務。蠶種場所獲贏利用來補充當時學校經費之不足。這一創舉,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了動手能力。
三十年代
1932—1939年,顧青虹受聘於浙江大學農學院,任蠶桑系教授兼主任。在堅持教學工作的同時,他經常深入蠶鄉、蠶種製造場和繅絲廠實地考察,總結羣眾經驗。對蠶業生產中出現的技術問題,開展科學研究。當時浙江省蠶種生產中出現家蠶微粒子病毒率升高的問題,顧青虹經過研究,發現桑園內桑蟥(Rondotia menciana Moore)可與家蠶交叉感染微粒子病病原,1935年他發表了題為《桑蟥蛾之微粒子病調查》的論文,首次報道了上述發現,並提出了防治桑蟥,杜絕病原傳染的意見。顧青虹在1938—1939年主編了浙江蠶業科技刊物——《蠶聲》,促進了蠶業科技的交流,反映了蠶業界的意見。
抗日戰爭爆發後,顧青虹隨學校輾轉內遷。在教學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仍堅持結合教學和生產需要,開展科學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1938年初,顧青虹隨浙江大學遷至江西省泰和縣。為了開發南方蠶業,顧青虹開展了對烏桕蠶(Attacus atlas Linnaeus)和樟蠶(Eriogyna pyretorum Westwood)等兩種絹絲昆蟲資源的生活史和生態學研究。烏桕蠶蛾是蛾類中最大型的,有“蛾王”之稱。蠶繭脱膠後可以紡絲,絲質優良,強伸力好,織成絹綢稱為“水綢”,非常耐用。他的研究成果為我國華南山區開發烏桕蠶生產打下了基礎。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生產樟蠶絲,蠶絲堅韌耐水,可製成最佳的釣魚絲線和外科縫合傷口用絲線。他在研究中發現,雄性樟蠶中,早下樹的成熟幼蟲以六眠蠶居多,體小,絲腺也短;而遲下樹的成熟幼蠶多為七眠蠶,體大,絲腺也多。這一發現,為飼養雄蠶,增加產絲量,提出了重要研究課題。
我國蠶業的另一重要資源是柞蠶(Antheraea pernyi Guérin-Méneville)。柞蠶又稱山蠶,原產中國,是由古代棲息在山坡柞樹上的一種野蠶,經過長期馴化飼養而成。柞蠶以殼鬥科櫟屬植物的葉片為飼料。柞蠶絲綢是一種中高檔商品,製成衣飾華麗,在軍工、化工、交電等方面也有廣泛用途,是我國傳統的重要出口物資之一。柞蠶業是我國東三省和山東、河南、貴州、四川等省的特有產業。抗日戰爭期間,東北、華北相繼淪陷,全國柞蠶絲產量急劇下降。1938年秋,顧青虹隨浙江大學繼續內遷至廣西宜山。為了在廣西開闢柞蠶絲生產新基地,他開始研究尋找新的柞蠶飼料資源。廣西盛產楓樹,他試用楓葉飼養柞蠶,竟一舉成功,而且楓葉飼育的柞蠶的減蠶率和出絲量都優於日本學者北澤氏1932年在東北用麻櫟葉飼養柞蠶的試驗成績。1939年,顧青虹發表了《楓的柞蠶飼料價值》著名論文。可惜因抗日戰爭失利,學校被迫又向西遷,楓葉飼養柞蠶這一科研成果,同烏桕蠶、樟蠶研究成果一樣,未能進入實用。
1939年,顧青虹受聘於貴州遵義中國蠶桑研究所任研究員,悉心研究柞蠶化性問題。柞蠶有1化(即1年完成1個世代)和2化(1年完成2個世代)的區別。東北地區和山東一帶的柞蠶都屬2化性,山東以南則為1化性。1化性蠶區每年只放養1次春柞蠶,放養期間常受風、霜、低温、乾旱等自然災害影響,產量不穩,繭質也差。當時貴州等南方地區不可能從淪陷區調入2化性柞蠶種蠶。控制柞蠶化性的研究成為發展南方柞蠶業的關鍵問題。顧青虹經過兩年辛勤研究,終於發現柞蠶的化性變化受光照週期的長短所制約。貴州省五六月間日照時間短,柞蠶變為1化;東北、山東一帶五六月間日照時間長,柞蠶變為2化。他發現了光週期與滯育機理,並在國際上首先提出利用光照條件控制柞蠶化性變化的新論點。
四十年代
1941年,顧青虹重返教育工作崗位,先後任貴州農工學院和貴州大學農學院教授。在此期間,他對家蠶醬油蠶的研究取得成果,獲獎200銀元。
1947年,顧青虹應江蘇省蠶絲專科學校校長鄭闢疆的邀請,辭去貴州大學校長職務,返回江南,為重建蠶校作出了重要貢獻。
顧青虹從事蠶桑教育長達30年之久,1947年他發表了《中國蠶絲教育之檢討》一文,指出,人才是發展產業之要素,教育是啓發智慧的源泉,中國產業之沒落,並非沒有人才,是沒有健全的教育,尤其沒有健全的專門教育去培育可造就的人才。蠶絲業的落伍,就是受蠶絲教育不健全的影響。他認為發展中國蠶絲業要以培育人才為急務,發展蠶絲教育為基礎;還提出了改造蠶絲教育體系等意見。

顧青虹開拓蠶業資源

顧青虹開始蠶桑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顧青虹調任華東蠶業研究所(後改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研究員、桑柞系主任。從此他有了安定和優越的工作環境,更加奮發勵志於蠶桑研究。
蠶業的發展取決於蠶業資源。為了開拓蠶業資源,顧青虹幾乎跑遍了全國各蠶區,以他淵博的學識,對各地蠶業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大量有益的意見,為我國蠶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顧青虹廣東省考察

1956年,顧青虹參加對廣東省亞熱帶資源的勘察工作,總結肯定了珠江三角洲蠶區“桑基漁塘”複合經營的經驗。這一經驗向國外介紹後,已收入聯合國蠶業培訓人員的教材。在海南島勘察時,他從全局出發,提出我國熱帶地區土地資源很少,儘管當地桑樹生長很好,但應該讓路,多發展熱帶作物的意見。

顧青虹江蘇省考察

顧青虹對江蘇省蠶區作過多次考察,提出了許多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有:建立桑苗培育基地,培育優良種苗,經改變栽桑靠買苗的傳統習慣;推薦湖桑32號優良桑樹品種,以改變桑園品種混雜的狀況;在吳江縣震澤農村調查到圩埂上田栽桑樹2500株,產春葉250公斤的事實後,經過理論研究和桑樹栽植密度試驗,提出適度密植的意見。現在,江蘇桑苗自給有餘,每年大量支援外省發展蠶桑的需要;湖桑32號已成為江蘇省當家品種;密植桑園已經全面推廣。江蘇省蠶業獲得迅猛發展。

顧青虹廣西省考察

在廣西考察時,他發現當地引進的荊桑(Morus atropurpurea Roxb)中,還有蒙古桑(M.mongolica Schneid)和山明桑(疑屬唐鬼桑種)等桑樹種。他總結羣眾經驗,提出根據葉質優劣,將荊桑作為稚蠶用桑,將山明桑作為壯蠶用桑的意見。在家桑飼料中,一向選用魯桑、白桑、山桑、廣東桑等4個桑種。採用山明桑養蠶的發現,有利於蠶業資源的開發利用。

顧青虹黑龍江考察

在黑龍江考察時,認為該省無霜期短,日照長,尤其在6—8月,日照時間特長,平均氣温在19—23℃,適於桑樹生長,可以飼養1—2批秋蠶。他還總結出一套桑苗安全越冬的經驗,對東北發展家蠶生產很有價值。

顧青虹四川考察

在四川考察時認為,四川蠶桑生產潛力甚大。他在調查報告中指出:“將桑樹分散栽植在田邊、河邊、土坎、隙地、路地、宅旁,並用中、高幹養成,……可以使栽桑成本少,葉質佳。”十邊栽桑“土地資源豐富”。現在四川蠶繭產量已從考察當時(1963年)的18.49萬擔,增加到260萬擔(1989年)。四川省的十邊栽桑科技成果,獲得農業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顧青虹新疆考察

?顧青虹曾先後3次隨農墾部部長王震赴新疆進行蠶業資源考察和開發工作。在新疆大陸性荒漠地帶栽桑培苗和桑樹品種選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新疆阿克蘇地區鹽鹼地栽桑培苗試驗點上,經過多次挫折和失敗以後,通過修建渠道、灌水壓鹽、桑籽催芽等辦法,終於長出了桑苗。他還為新疆蠶業的發展專門編寫出版了一部《栽桑學》。

顧青虹河北考察

在河北考察時,在太行山區元氏縣發現一種桑樹資源——山毛桑(Morus spp.)及其特殊栽桑方法。這種桑樹一經夏伐就會死亡。他總結羣眾經驗,提出桑林帶與花生混栽的生產模式。桑樹成帶狀栽植並間種花生。桑樹可防風保護花生,桑枝條春伐用來編筐,桑葉養蠶;花生收穫後,莖葉用天肥桑。花生、蠶繭雙豐收。

顧青虹山西考察

在山西總結了重點蠶繭產地沁水縣的梯坎栽桑和收穫法。桑樹在收穫時採用出扦法,可使湖桑保持豐產,長年不衰。

顧青虹湖南考察

在湖南總結了洞庭湖湖區蠶桑生產經驗,指出湖區沖積土壤肥沃,適宜栽桑。洞庭湖漲水期間,灘地受短期水淹並不影響桑樹生命,退水後留下的淤泥有利於肥桑,利用湖區灘地栽桑,土地資源潛力很大。現在洞庭湖已成為該省蠶繭主產區。

顧青虹其他省區考察

顧青虹還對湖北、安徽、江西、陝西、遼寧等蠶業資源作過考察,都有詳細的記錄和報告。上述對各地的考察報告,有的已經發表,但有不少手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散佚湮滅,十分可惜。

顧青虹革新栽培技術

顧青虹白1950年擔任華東蠶業研究所桑柞系主任以後,逐步明確了桑樹栽培學科的研究方向和體制,取得許多重要科技成果,推動了桑樹栽培學科的發展。

顧青虹選種

在桑樹栽培品種方面,早在1935年他就在國內首先發表《桑樹品種之研究》一文,對浙江省杭州地區的湖桑進行分類、編號和性狀描述,開創了我國桑樹品種資源的整理工作。在蠶業研究所,他親自組織桑樹品種整理和桑樹雜交育種的研究,從整理各地徵集到的品種中,篩選出了湖桑32號優良品種,在華東各地桑區推廣,取得巨大經濟效益。育種課題組研究人員王霞章、孫曉霞等,在他支持下用湖桑和荊桑作人工授粉試驗,通過桑樹種間雜交,在1958年育成“中桑5801”新的優良品種,已在華南蠶區推廣種植。這是我國種間雜交育成的,第一個具有經濟效益的桑樹品種。

顧青虹培育

在桑苗培育方面,1964年顧青虹主持研究湖桑插條和桑樹插條的髮根機制,查明瞭桑枝根源體和愈傷根的發生條件,為桑樹插條育苗建立了理論基礎。同時,建立了湖桑插條育苗的技術體系,使湖桑插條苗的成苗率由15%左右提高到90%,而且比傳統的嫁接苗法省工、省時。

顧青虹栽桑

在栽桑技術方面,配合全國蠶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在顧青虹的主持下,建立了新建桑園快速豐產和改造老桑園的技術體系。

顧青虹總結

顧青虹在培苗、栽桑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革新了“二年培苗,五年成林”這種漫長的生產週期,並把插條、密植、速成的技術思想,構成了現在生產上正在發展的“一步成園”的雛型,也就是當年培苗,當年栽桑,當年成林,當年養蠶的技術體系,豐富和發展了桑樹栽培學科。

顧青虹治學態度

顧青虹嚴謹

在治學態度上,顧青虹以嚴謹、勤奮、重視實踐,啓發教人著稱。他常以在新疆培苗屢遭失敗的事例告誡科室人員:對試驗成果的推廣要嚴謹小心。他主持的湖桑插條育苗科研成果,在經歷3年,取得4次重複試驗成功的結果時,有人建議可以推廣應用於生產了。顧青虹卻説:“應再搞兩年,科研必須嚴格按客觀規律辦事。農業受氣候條件制約程度很大。氣候一年一個樣。我們的試驗要經得起不同氣候條件的反覆驗證。不然的話,拿出去推廣,農民要吃苦頭的。”

顧青虹務實

顧青虹重視生產,關心羣眾,經常深入農村實地考察,急羣眾之所急,想羣眾之所想。他認為發展栽桑養蠶,首先要使羣眾掌握培苗技術,減輕蠶農投資買苗的負擔。因此,在他晚年決心開展研究桑苗的培育技術。
顧青虹重視羣眾經驗,每到一地,總是深入農村,不恥下問,聽取羣眾意見。他從不保守,經常修正自己的錯誤和片面意見。他的“合理採伐”、“桑園密植”等學術觀點,就是經過反覆聽取羣眾意見逐步形成的。

顧青虹勤奮

顧青虹工作一貫勤奮。1950年任蘇南行政公署蠶業管理局技師兼無錫蠶絲試驗場場長時,以身作則,參加勞動,被評為蘇南行政公署一等勞動模範。此後曾先後當選為第一屆鎮江市人大代表,第二屆江蘇省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擔任《蠶業科學通訊》和《蠶業科學》常務編委;並於1963年和1979年兩度被聘為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1979年他的下肢血管開始硬化,行動不便。1981年他退居二線,任蠶業研究所顧問,但他仍讓老伴或子女攙扶着去試驗地指點助手搞試驗。實在病倒了,就寫字條,讓家屬送到試驗地,從不間斷。直到病魔纏身卧牀不起時,還不斷關心詢問試驗研究工作情況。1985年8月18日,因久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但他的“春蠶精神”卻永遠銘刻在人們的緬懷之中。

顧青虹大事記

1894年12月17日 生於江蘇省無錫縣東北塘鄉。
1915年 畢業於江蘇常州中學。
1921年 畢業於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蠶業專業。
1921—1932年 任南京金陵大學副教授。
1928—1930年 兼任中央大學蠶桑系副教授。
1932—1939年 歷任浙江大學農學院蠶桑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
1939—1941年 任貴州遵義中國蠶桑研究所研究員。
1941—1944年 任貴州農工學院教授兼主任。
1942—1947年 任貴州大學農學院教授兼院長。
1947—1948年 任江蘇省蠶絲專科學校教授。
1949—1950年 任無錫蠶絲試驗場場長。
1950—1985年 歷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研究員兼栽桑系主任、顧問。
1985年8月18日 逝世於江蘇省鎮江市。

顧青虹主要論著

1 顧青虹.制種法之研究.中華農學會報,1926.
2 顧青虹.蠶種製造專用桑園之設計標準.農林新報,1932(4).
3 顧青虹.浙江之桑苗業.蠶聲,1933,2(3).
4 顧青虹.視察杭州市區各私營蠶種場報告.浙江省蠶種製造技術改進會月刊,1933,1(3):8—9.
5 顧青虹.驅除桑蟥之另一方針.中華農學會報,1934(121):38—42.
6 顧青虹.桑蟥蛾之微粒子病調查.蠶聲,1935(3,4):1—2;中華農學會報,1935(142,143):214—215.
7 顧青虹.浙江省桑樹品種之研究.中華農學會報,1935(142,143):205—213;中國蠶絲,1935,1(2):6—23.
8 顧青虹.桑的新品種.第19屆中華農學會年會論文,1935,89號.
9 顧青虹.中國蠶絲問題.蠶絲雜誌,1937,1(1):4—10.
10 顧青虹.泰和樟蠶.蠶聲,1939,5(2):1—5.
11 顧青虹.宜山烏桕蠶的生活史.蠶聲,1939,5(2):9—11.
12 顧青虹.楓的柞蠶飼料價值.蠶聲,1939,5(3):1—2.
13 顧青虹.柞蠶化性的研究.(未公開發表,其內容為農業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中等專業學校教科書《柞蠶》所引用.)
14 顧青虹.中國蠶絲教育之檢討.蠶絲雜誌,1947,1(2):3—7.
15 顧青虹.桑區肥培管理.蠶業科學通訊,1956(2):4—17.
16 顧青虹,許心義.廣東亞熱帶地區蠶業情況介紹.蠶業科學通訊,1957(1):3948.
17 顧青虹.桑樹剪定問題(上).蠶業科學通訊,1957(2):6—14.
18 顧青虹.桑樹剪定問題(下).蠶業科學通訊,1957(3):9—17.
19 顧青虹.桑樹嫁接的基礎理論.蠶業科學通訊,1957(4):1—8.
20 顧青虹.桑樹插條生根的基礎理論.蠶業科學通訊,1958(1):3—8.
21 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栽桑系.桑樹新品種中桑5801號的育成.蠶業科學通訊,1959(4):185—188.
22 顧青虹(參加編寫).中國桑樹栽培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1(初版),1985(再版).
23 顧青虹.桑樹插條發報因素的探討.蠶業科學,1963,1(1):2—6.
24 顧青虹,孫曉霞,劉之元.四川省栽桑方面幾個問題的調查研究.蠶業科學,1963,1(3):137—140.
25 顧青虹.栽桑學.烏魯木齊:烏魯木齊出版社,1964.
26 顧青虹.新疆桑樹栽培上的特點.蠶業科學,1964,2(1):18.
27 顧青虹.桑樹插條髮根機制的研究Ⅱ·桑樹初、次生根原體的發生與母樹本質插條温度的關係.蠶業科學,1964,2(2):81.
28 顧青虹,倪國孚,陳愛玉.關於湖桑扦插繁殖的研究I.蠶業科學,1980,6(1):28—35.
29 顧青虹,倪國孚,陳愛玉.關於湖桑扦插繁殖的研究Ⅱ.蠶業科學,1983,9(2):71—7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