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顧錫九

鎖定
顧錫九(1885-1916),學名振黃,號汰白,江蘇省淮安府阜寧縣花園頭(今射陽縣阜餘鎮)人。愛國志士。自幼嚴受家庭教育,垂通經史,稍長兼工翰墨。18歲考入江寧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考進江南高等學堂後,由趙伯先引導,加入同盟會。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成功,顧錫九輟學任鎮軍第一支隊軍法官、鎮軍秘書長、中央演講團演講員。因其為辛亥革命、討伐袁世凱大造輿論,影響深遠,孫中山曾親書“苦口婆心”匾額贈予顧錫九。民國8年(1919)4月16日,顧錫九與伏龍等18名愛國志士在南通做策反工作時,慘遭袁世凱爪牙殺害,時年31歲。 [1] 
中文名
顧錫九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16年4月16日
顧錫九(1885-1916),學名振黃,號汰白,阜寧人。愛國志士。自幼嚴受家庭教育,垂通經史,稍長兼工翰墨。18歲考入江寧學堂,受到改良主義和實業救國思想的薰陶。光緒三十一年(1905),考進江南高等學堂後,由趙伯先引導,加入同盟會。逾三年,考入兩江法政專修科,與淮安人周實丹、阮夢桃等名士秘設機關,廣羅同志,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思想,為取消帝制實現共和作革命鼓動工作。
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成功,顧錫九輟學任鎮軍第一支隊軍法官、鎮軍秘書長、中央演講團演講員。他提出,革命力量須集中,形勢相衡,又須互為策應,庶廣袤之點線面渾一而不棼,往者區宇南北,實分崩離析之造端,山陽(今江蘇淮安縣)位漕運中樞,乘時易幟,則幽燕閩粵,三邊川滇,山鳴鐘應,可以容論治,揚我天聲。”獻策被採納後,他立即回淮安與周桂玉、阮玉麒共同召集人馬,襲清軍營,奪槍起義,光復淮安。由於他們誤用舊清賊將姚榮澤(原邑令),導致起義失敗,顧亦險遭捕殺。此時,臧在新已率北伐軍打下淮城。在羣眾引導下,臧於蒲蕩中找到了隱藏的顧錫九,隨即聘為秘書長。民國元年(1912)冬,顧回籍省親,被推舉為國民黨阜寧縣支部長。民國2年,“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並通緝愛國志士,顧不畏所懼,繼續從事革命活動。民國3年,顧加入孫中山在日本成立的中華革命黨。是年秋,奉命回到上海做新聞工作,任《愛國日報》、《愛國晚報》、《愛國月報》等報刊編輯、主編。因其為辛亥革命、討伐袁世凱大造輿論,影響深遠,孫中山曾親書“苦口婆心”匾額贈予顧錫九。
民國8年(1919)4月16日,顧錫九與伏龍等18名愛國志士在南通做策反工作時,慘遭袁世凱爪牙殺害,時年31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