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顧渚貢茶院

鎖定
顧渚貢茶院位於浙江省長興縣顧渚山側的虎頭巖。 始建於唐大曆五年(770年)。它是督造唐代貢茶顧渚紫筍茶的場所,也可以説是有史可稽的中國歷史上首座茶葉加工工場。
中文名
顧渚貢茶院
地理位置
長興縣顧渚山側的虎頭巖
始建時間
770年

顧渚貢茶院顧渚山

俯瞰仙山 俯瞰仙山
顧渚山位於太湖之濱的浙江省長興縣境內,這裏是享譽千年的唐代貢茶紫筍茶生產基地。顧渚山峯巒疊嶂、林木幽深;松竹青翠、泉水清澈;常年雲霧繚繞、氤氲瀰漫,茶樹遍佈野嶺山谷;野茶飄香,金沙湧泉,山花映照,景色迷人。曾任湖州刺史的唐代大詩人杜牧有詩讚曰: “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即指此。 [1] 
據史料記載和專家考證,早在1200多年前,茶聖陸羽就來到了顧渚山。他考察茶事,研製茶葉,為撰寫 《茶經》而蒐集材料。顧渚山紫筍茶經陸羽命名並推薦給皇帝作為貢茶。於是,在顧渚山建起了大唐貢茶院——我國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廠。關於顧渚山紫筍茶,陸羽在 《茶經》中記載: “茶的產地,浙西,以湖州上,湖州生長城 (今長興)縣顧渚山谷……”; “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陸羽在顧渚山考察時,還記述了《顧渚山記》二篇。 [1] 

顧渚貢茶院紫筍茶

顧渚貢茶院
顧渚貢茶院(5張)
產於長興顧渚山的紫筍茶,是唐代貢茶。唐大曆五年,始貢五百串;至會昌中(841—846年),歲貢增至一萬八千四百斤。製作貢茶時,由“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據宋嘉泰《吳興志》引《統記》載: “長興有貢茶院,在虎頭巖後,曰顧渚。石斫射而左懸臼,或耕為園,或伐為炭,惟官山獨深秀。歸於顧渚源建草舍三十餘間,自大曆五年至貞元十六年於此造茶,急程遞進,取清明到京”。又説:“袁高、 於頔、李吉甫各有述。至貞元十七年(801年), 刺吏李詞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禪額置焉,以東廊三十間為貢茶院,兩行置茶碓,又焙百餘所,工匠千餘人,引顧渚泉亙其間,烹蒸滌濯皆用之,非此水不能制也”。到了元代,貢茶院改為磨茶院,院址移至水口。如今,顧渚貢茶院雖廢圮,但院址遺蹟依然可辨。現其旁立碑,以告後人。
顧渚山紫筍茶之所以成為我國千年名茶,除了陸羽 《茶經》的記述外,那就是在顧渚山一帶留下了大量唐宋時期為督造或紀念貢茶的摩崖石刻。這些摩崖石刻不僅見證了顧渚山紫筍茶的輝煌歷史,同時也展示了這一時期高超卓越的書法藝術。 [1] 

顧渚貢茶院顧渚貢茶院遺址及摩崖

顧渚貢茶院遺址及摩崖 顧渚貢茶院遺址及摩崖
位於水口鄉顧渚村、金山村。顧渚山摩崖題記今存主要有唐開元四年(839年)湖州刺史楊漢公題名、南宋紹興七年(1138年)龍圖閣學士汪藻題名、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韓允寅題名、唐會昌三年(843年)湖州刺史袁高題名、唐貞元八年(792年)湖州軍事刺史於岫題名、唐大中五年(851年)湖州刺史杜牧題名等 [2] 
2006年05月25日,顧渚貢茶院遺址及摩崖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顧渚貢茶院顧渚山茶文化摩崖石刻的書法藝術

隨着紫筍茶被確立為貢茶,顧渚山建起貢茶院後,上自朝廷皇帝,下至地方官吏都對紫筍茶給予了高度關注,尤其是地方各級官吏更將督制貢茶作為頭等政事。一大批高官名士、文人騷客紛紛來到顧渚山,或督制貢茶,或品茗吟詩,或遊春賞景。唐朝既是文學繁榮的黃金時代,又是茶風之盛世。幾乎所有的中晚唐官員和詩人對茶都情有獨鍾,把品茶、詠茶作為高雅和賞心的樂事,以至對宋、元、明、清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長城縣顧山西北四十二里。貞元以後,每歲以進奉顧山紫筍茶。役工三萬,累月方畢。”據北宋景德年間 《吳興統記》載: “長興有貢茶院,舊於顧渚建草舍三十間,自大曆五年至貞元十六年(770-800),於此造茶,急程遞進,取清明到京,袁高、於頔、李吉甫各有述。至貞元十七年 (801),刺史李詞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又東廊三十間為貢茶院,兩行置茶碓又焙百餘所,工匠千餘人。……刺史常以立春後四十五日入山,暨穀雨還。”又據宋嘉泰 《吳興志》: “顧渚與宜興接,唐代宗以其歲造數多,遂命長興均貢。自大曆五年 (770)始分山析造,歲有客額、鬻有禁令,諸鄉茶芽,置焙於顧渚,以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 [1] 
茶聖陸羽 茶聖陸羽
據史料記載,除茶聖陸羽外,中、晚唐共有28位刺史在顧渚山督制貢茶。比如袁高、於頔、張文規、大詩人杜牧、大書法家顏真卿、茶學專家裴汶等都到過顧渚山。還有唐代詩人皮日休、陸龜蒙等都曾在顧渚山作詩詠茶。唐著名詩人白居易也為紫筍茶寫下千古名詩 [1] 
唐代又是摩崖石刻的興盛時期,尤其是文人雅士對鑿石銘刻的傳播價值比較看重。高官名士在督制貢茶之餘,品茗吟詩、賞景怡情,即興在風景秀麗的顧渚山石崖峭壁鐫刻了許多貢茶記事及詩文。這些摩崖石刻歷經千年風雨剝蝕,一部分已字跡漫漶,可幸大部分還斑駁可見,有的保存完好,字跡清晰。顧渚山摩崖石刻不僅為茶學專家研究唐代茶業和茶文化提供了真實的歷史依據,而且也為當今書法家研究唐、宋書法藝術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歷史價值 [1] 
顧渚山茶文化摩崖石刻共有三組九處,分佈在顧渚山谷的白洋山、五公潭和懸臼岕。摩崖石刻的物質材料和特定環境奠定了它在歷史文化傳播中那種天然、莊重、典雅和久遠的藝術風格 [1] 
白洋山峭壁上鐫刻有三幅摩崖石刻。崖下駐足觀賞,刻鑿在懸崖峭壁之上的文字,蒼茫古樸、剛健沉雄、大氣磅礴、氣勢恢宏 [1] 
最上方是用隸體書寫,文字內容:“大唐州湖州刺史臣袁高奉詔修貢茶訖至□山最高堂賦茶山詩元甲子歲三春十日”(興元甲子即公元784年) [1] 
袁高,滄州東光人。建中二年 (781)授湖州刺史。至興元甲子 (784)在顧渚山“修貢”時刻石並作五言長律 《茶山詩》。該石刻呈橫幅排列,包括落款有十一行,每行3字,共33字。字跡清晰、格局宏闊。字體典樸厚重、沉着穩健,氣魄雄強、安若泰山 [1] 
在袁高刻石下方是用楷書刻鑿的湖州軍事刺史於頔的題名刻石: “使持節湖州諸軍事刺史臣於頔奉詔命詣顧渚茶院修貢畢登西顧山最高堂汲巖泉□□茶□□觀前刺史袁公留題□刻茶山詩於石大唐貞元八年歲在壬申春三月□□” (袁高詩刻石尚未發現)。於頔於唐貞元八年 (792)任湖州刺史 [1] 
該石刻呈橫幅,並題款15行,有行無列,共70字。石刻雖有少數字跡漫漶,但整體欣賞仍豐腴朴茂,沉着勁挺、氣勢磅礴 [1] 
在袁高和於頔題名石刻的右方,則是大文學家、著名詩人杜牧的題名刻石: “□□□□□□大中五年刺史樊川杜牧奉貢訖事□□春□修耒□□□□□□□□□□□中□□時池一枝□□攀叢□□□□□□□香感□□。”唐大中五年 (851)杜牧為湖州刺史,為督造貢茶親臨顧渚山,並寫下了許多茶山詩 [1] 
杜牧題名石刻用楷體書寫,但大部分字跡漫漶,難以辨識,約八行,共59字。章法較為工整,行列疏散俊逸。字體紮實穩健、渾樸、沉厚、酣暢,給人一種古雅蒼茫之氣象 [1] 
第二組則為五公潭摩崖石刻。共三幅,分別為張文規題名、題詩和裴汶題名石刻 [1] 
張文規題名石刻位於五公潭峭壁中間。題刻為: “河東張文規 癸亥年三月四日。”癸亥年即唐會昌三年 (843)。張文規,河東人。會昌元年 (841)刺湖州,會昌三年春離任時鑿此刻石。張文規在顧渚山還留下一首名詩 《湖州貢焙新茶》。右側上方鑿刻張文規題五公泉詩一首。文字內容:“題五公泉 湖州刺史 張文規。一雉叫煙草千崖崖皆茗聚仙界雲鶴遠餘至岩石空□□水聲裹寄復山□中□餘迫蔚□落□今□□然出山去□□佳□ □春十一日。 [1] 
張文規題名刻石為楷體,其字瘦勁雄逸、凝練老辣、骨力勁挺。其詩以行書書寫,疏宕奇崛,渾樸清剛,布白勻整,氣勢酣暢 [1] 
裴汶題名石刻在五公潭左側石壁,文字為: “湖州刺史裴汶 河東薛迅河東裴寶方 元和八年二月廿三日同遊。 [1] 
裴汶,元和六年 (811)自灃州刺史調任湖州。為唐代著名茶葉專家,與盧仝齊名。著 《茶述》僅存序言,內容主要是有關顧渚紫筍茶 [1] 
裴汶題名石刻字跡漫漶,但隱約可見為行書書寫,字跡端莊清秀,疏宕有致,典雅秀麗,得天然古樸之趣。
第三組摩崖石刻則位於顧渚山谷的懸臼岕 [1] 
懸臼岕南石壁左方是湖州刺史楊漢公題名石刻。文字是: “湖州刺史楊漢公前試太子通事舍人崔待章軍事衙馬祝州推康從禮鄉貢進士鄭□鄉貢進士賈□開成四年二月十五日同遊進士楊知本進士楊知范進士楊知儉從行。 [1] 
楊漢公,華州弘農人。開成三年(838)三月自舒州移刺湖州。四年二月三十日,為來顧渚"修貢"之時帶崔待章、馬祝州、唐從禮,鄉貢進士、子侄等同到顧渚山懸臼岕,刻石題名。石刻至今保存完好。字跡為楷體。共八行70字,自左到右,呈橫幅排列。整幅摩崖石刻跌宕起伏,錯落參差。筆畫沉重強勁,再加上剝蝕漫漶,以虛領實,更具一種蒼勁鬱勃的力度,真是自然天成 [1] 
懸臼岕南石壁右方是韓允寅等題名石刻。文字為: “今會稽韓允寅武林錢孜桐江方釋之攜南迅綰以紹興壬午三月辛酉來。 [1] 
韓允寅生平不詳,曾為紹興知府。方釋之曾為長興縣令。紹興壬年為公元1162年 [1] 
該摩崖石刻從左到右呈斗方形式,近似小品。有六行,共28字,排列有行無列。字形為楷體。筆力沉穆厚重,氣勢剛勁,意藴疏宕、古樸雄強,透發着風骨錚錚的陽剛之美 [1] 
位於懸臼岕霸王潭上方仰石上是南宋汪藻題名的摩崖石刻。文字內容為: “龍圖閣直學士前知湖州□□汪藻新知無為軍括蒼□□祖知長興縣安肅張琮前歙縣丞汝陰孟處義前監南嶽吳興劉唐稽紹興戊午中春來遊右承務郎汪悟恪從行□□徐□刻字□明□□□□。 [1] 
汪藻,字彥章,南宋饒州德興人。崇寧進士,文學家。紹興二年 (1132)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請修日曆 [1] 
該刻石呈豎幅形式。有八行,共81字,是顧渚山唐宋茶文化摩崖石刻字數最多的一幅。石刻保護完好,字跡較為清晰。以規整秀美的隸體書寫,隸法純熟,法度謹嚴。整片刻石結字流暢端莊,典雅瑰麗、剛柔相濟,疏朗俊逸,給人一種寧靜優雅、風神飄逸的感受 [1] 
另據史料記載,大書法家顏真卿在顧渚山也留有刻石碑,可惜歷史上已遭毀損。顏真卿於大曆七年 (772)至大曆十二年春任湖州刺史,攜官員文士到顧渚山明月峽“修貢”,步月賦詩,題書勒碑。 《舊志·金石篇》: “蠶頭鼠尾碑,顏魯公書,在明月峽。峽中唐宋名人石刻最多,惟此碑尤大,州縣數來摹拓,土人憚費,擊碎之。 [1] 
(注:文中□表示字跡漫漶,無法辨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