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顧毓琇

(中國近代史上的文理大師)

鎖定
顧毓琇(1902年12月24日-2002年9月9日 [70]  ),字一樵,江蘇無錫人。科學家、教育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和佛學家。 [1] 
民國四年(1915年)進入清華學堂,民國十二年(1923年)赴麻省理工學院專攻電機工程,民國十七年(1928年)獲得博士學位;在求學期間,先後發明了“四次方程通解法”和“顧氏變數”。回國歷任浙江大學中央大學清華大學等校教授、電機系主任、工學院院長。 [13]  抗日戰爭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中央大學校長。抗戰勝利後,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1950年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以後到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終身教授。20世紀70年代起,回國擔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十多所學校的名譽教授。 [13] 
顧毓琇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文理大師。在科學上是國際電機權威和現代自動控制理論的先驅。在教育上是清華大學工學院的主要奠基者;在文學藝術上,他出版詩歌詞曲集達34部之巨,是世界詩人大會加冕的“國際桂冠詩人”;還是中國現代話劇的發軔人、“國劇運動”的發起者和推動者;他是中國黃鐘標準音的制定者,中國古樂的研究權威;在佛學上,他的英文鉅著《禪史》和多部佛學專著深受國際佛學界的重視。 [13] 
顧毓琇曾任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創始人兼會長、中國工程師學會副會長、國際理論及應用力學組織個人理事、美國國家科學院理論及應用力學委員會委員、“中研院院士”。曾獲蘭姆金獎、千禧金獎等國際大獎。 [13]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顧毓琇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無錫
出生日期
1902年12月
逝世日期
2002年09月09日
畢業院校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職    業
學者、教育家
代表作品
四次方程通解法
《芝蘭與茉莉》
《國殤》
《蕉舍吟草》
《中國禪宗史》
主要成就
國際電機權威和現代自動控制理論的先驅
清華大學工學院以及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的主要奠基者,並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劇作
是中國現代話劇的發軔人、“國劇運動”的發起者和推動者
是中國黃鐘標準音的制定者,中國古樂的研究權威
精研佛學,英文鉅著《禪史》富含與高僧大德交往而得到的第一手資料,在國際宗教界、學界影響深遠。
學    位
博士
曾獲獎項
1972年蘭姆金獎;1976年世界詩人大會“桂冠詩人”

顧毓琇家族淵源

顧氏族譜載該家族為大禹嫡裔,越王勾踐之後。顧氏家族的祖先人才輩出,三國時代的吳國丞相顧雍、晉朝大畫家顧愷之、明朝大學者顧炎武以及近代史上著名外交官顧維鈞等,都是這個大家族中的俊秀。顧毓琇的祖母相傳是北宋大詞人秦觀的後裔。 [88] 

顧毓琇人物生平

顧毓琇早年經歷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2月24日,顧毓琇出生於江蘇無錫學前街一個世代書香之家。他的父親顧晦農於民國五年(1916年)病逝時曾留下教子女們“以實學致用”的遺言;母親王鏡蘇則知書達理、崇尚文化,在丈夫早歿後,憑着其卓見、開明和堅忍,一手培養出了包括顧毓琇在內的“一門五博士”。父母的言傳身教,啓發了顧毓琇特立獨行、追求自由而又寬容仁厚的性格特質。 [42] 
民國四年(1915年),13歲的顧毓琇被送往清華學校中等科(清華學堂於辛亥革命改稱清華學校,至1925年方設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就讀。在他的同學中,還有孫立人梁實秋梁思成吳文藻等人。那時的他們正青春年少,在這所利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起來的留美預備學校中躊躇滿志,為了胸中的熱情而勤奮學習。 [42] 
民國八年(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當時顧毓琇的表兄王崑崙參加學生運動被捕,在舅父王心如家的顧毓琇連夜趕回清華,第二天也參加了運動。儘管只是中等科的學生,但顧毓琇仍被這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深深地感染了,對於運動的意義也有充分認識。他跟在學長、學姐們身後,踴躍地去完成清華學生會交派的任何任務,共議節省糧餉來為學運捐款,並帶領少年學生們上街頭遊行,“被軍警毆打,雖天雨亦不退卻”。 [42] 

顧毓琇留美功成

顧毓琇
顧毓琇(2張)
民國十二年(1923年),顧毓琇從清華學校畢業。8月17日,顧毓琇登上傑克遜總統號油輪東渡赴美留學。同船的除了自己的同班同學外,還有陳立夫許地山冰心 [42] 
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系,顧毓琇潛心研究電機工程,並在哈佛大學選課。他的老師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布里奇曼(P.W.Bridgman)、“計算機之父”範內瓦·布什(VannevarBush)等。 [42]  四年半時間裏,顧毓琇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成為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第一位獲得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學者。趕做博士論文,每於晚飯後入研究室,夜半三時方回寓所。數年後,他的專注與努力有了收穫,海外學者曾公開認為,顧毓琇當之無愧應為現代電機分析的奠基人之一。 [23] 
民國十五年(1926年)2月,24歲的顧毓琇發表四次方程通解法,引起業界廣泛關注。人們對這位年輕中國學者表現出的天分,表示驚歎。數年後,顧毓琇的“顧氏變數”獲得被稱為電機與電子領域“諾貝爾”獎之譽的“藍姆”金質獎章。5年留學期滿,顧毓琇沒有過多停留,立刻返回災難深重的中國。 [23] 

顧毓琇創學立業

民國十八年(1929年)起,顧毓琇擔任國立浙江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他還回國後認為:“我們要抵制外侮,我們要槍炮、要彈藥、要飛機、要運輸的便利,要糧食的供給,這些都是有賴於工程師的能力。”為了替國家培養更多的工程師,顧毓琇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航空研究所。 [42] 
顧毓琇(左)與梅貽琦在清華大學工程館落成儀式上 顧毓琇(左)與梅貽琦在清華大學工程館落成儀式上
民國二十年(1931年)起,顧毓琇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 [38]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起,顧毓琇回到母校,創辦了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擔任了第一任系主任。 [38]  1月28日,淞滬抗戰爆發,顧毓琇曾親率中大師生到南京火車站為十九路軍送行壯志。於是,顧毓琇將舊作劇本《荊軻》付印單行本。隨着戰爭局勢的發展,他又寫成四幕劇《岳飛》,熱情歌頌民族英雄。《岳飛》初以單行本印行。7月又出版了《岳飛及其他》,包括《岳飛》、《項羽》、《荊軻》及《蘇武》四本古裝話劇,“吸引了很多心地善良、滿懷愛國熱忱的讀者”。 [38]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起,顧毓琇又擔任了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成為當時清華大學領導層核心成員之一。同時,在北京大學兼課。“利用工程的智識和方法來幫助國家解決國防和民生問題,便是我們工程師的天職。”時值九一八事變剛過,為日益嚴峻的中國局勢深感憂慮的顧毓琇,發出了這樣的高聲疾呼。 [43] 

顧毓琇致力救國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春,受當時“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張學良將軍的委託,顧毓琇組織清華師生研製了防毒面具。後來他回憶説:原先“政府購置之防毒面具來自意大利,橡皮在北方寒冷天氣下即開裂,不能用,前方急需防毒面具。……為此首先需要活性炭吸收毒氣,我的兩個兄弟,一個是機械工程師顧毓瑔,任南京中央工業實驗所所長;一個是化學工程師顧毓珍,他們共同合作,以海外華僑捐贈的椰子殼為原料試驗成功。裝滿了椰子殼的車皮源源不斷運進清華園。為適應華北的嚴寒氣候,我們不用純橡皮為原料,而是把橡皮當作襯料夾在兩塊布中間做成橡皮布,眼口處則以錫箔片壓制而成。為此我們還採訪了製作香煙鐵罐的專家,取得了打孔機以備大規模生產。我們從清華招募了大批青年男女從事相關的志願工作,包括戴上防毒面具從瀰漫着催淚瓦斯的房間內穿過,以完成最終試驗”。就這樣,清華師生為北平華北分會製作防毒面具八千具。 [38]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底,日軍策動華北宣佈“自治”,而此時的清華領導者們,則在尋求另一條圖存之路——南遷。同年冬天開始,清華大學逐漸將一些重要圖書和科學儀器秘密轉移到漢口,以期將來能夠方便地運到新的校址去。顧毓琇和葉企孫共同承擔了這一艱難的任務。由於擔心轉移之事暴露,所有的遷移必須嚴格保密,運輸的方式和路線也都要小心籌劃,以免遭到攔截封鎖。顧毓琇為此做了周密的安排。他找到了自己在麻省理工學院時的同學、時任平綏鐵路局局長的沈昌,讓他幫忙安排輸出事宜,又組織得力人員,於夜半時分將書籍和儀器悄悄在清華附近的火車站裝車。一番緊鑼密鼓的運作之下,這些重要的書籍、儀器終於躲過了日軍偵察,從北平安然運抵漢口。 [44]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月29日,宋哲元派憲兵五百名到清華園,當晚又派兵三千包圍清華園,鎮壓學生運動。顧毓琇從梅貽琦校長住所騎自行車前往大門,擬與帶隊軍官接洽,要求撤兵,中途被憲兵阻止並捱打。而此時,一些學生領袖如姚依林蔣南翔等分別躲藏在父親的同事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華羅庚等教授家中,以後都成為國家棟梁之才。 [38]  同年冬,顧毓琇又為綏遠傅作義將軍制作面具一萬具。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月顧毓琇親自送到傅作義將軍處,後又一起慶祝百靈廟大捷 [38]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清華師生迅速南遷長沙。顧毓琇曾經陪張伯苓(時任南開大學校長)去考察過,並決定了校址。 [44]  南遷到長沙的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於8月奉國民政府教育部之令,合併為長沙臨時大學。顧毓琇在自己的文字中記錄了在長沙開學的經歷:“我們必須聯合起來堅持抗戰。9月初,我陪梅校長到湖南長沙,準備接收來自華北地區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所高校的師生,併為他們提供食宿。我們借了長沙聖經學院供臨時大學師生使用,這裏可免遭日軍空襲。” [44] 
11月1日,正式開課。顧毓琇擔任長沙臨時大學(次年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首任工學院院長。但戰火迅速蔓延,長沙面臨的形勢也日漸嚴峻。在僅僅開辦了一個學期之後,長沙臨時大學決定西退昆明,於昆明正式成立西南聯合大學。在這之前,顧毓琇考慮過學生怎樣從長沙到昆明。聞一多跟顧毓琇有過徹夜的長談,他們建議大家還是徒步行軍從長沙到昆明。於是師生們分三路向昆明進發了,但顧毓琇卻被留了下來。 [44]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建立聯合政府時,當時大部分政府職員都是國民黨,也有一些社會賢達。蔣介石認為,教育部部長陳立夫和教育部常務次長張道藩都負責黨務。而他需要一個真正懂教育,而且又沒有黨派糾葛的人進入教育部,因此他親自指定無黨派的顧毓琇做教育部政務次長。顧毓琇將工學院院長一職移交給了施嘉煬,就此走上從政的道路。這本非顧毓琇的初衷,但“顯而易見的是,國民黨、共產黨和其他黨派,都將投身於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自此,我也會稱政府為國民政府,而不再是國民黨政府。我投身服務的是一個國民政府,因我並非任何黨派的成員”。 [44] 
放下一切黨派的爭辯而將自己的所有盡數奉獻於國家,投身於抗戰,這便是顧毓琇當時的思量。但戰爭來勢洶洶,即使身為政府高官,顧毓琇仍不免受戰火牽連而顛沛流離。他和夫人王婉靖帶着5個孩子,先後從北平輾轉至長沙、上海、南京,之後又跟隨國民政府來到陪都重慶。 [44]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起,顧毓琇兼任戰時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主導了當時許多著名大學(如西南聯大的南遷。 [1]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起,顧毓琇兼任國立音樂院中央音樂學院前身)代理院長和國立交響樂團首任團長。 [23]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顧毓琇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旋調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但仍在中央大學授課。任中央大學校長時,顧毓琇無論校務如何忙碌,必堅持給學生授課。他的講課深受學生歡迎,每次講課時,學生坐滿教室,地上、牆邊都坐着人聽他講課。他提出着重學術教育人才為辦大學之根本原則;他提出大學應以教授為第一,但也希望教授對政治、經濟與社會有所重視。他在七十多年前的教育主張,至今仍有現實的、積極的意義。他在20世紀40年代時,就已看到西北地區之重要,在中央大學設立邊政系,目的是培養建設西北的人才,改變西北落後的面貌。他在中央大學工作十餘年,嘔心瀝血,建樹很多。因此他對中央大學之情感特深,在《齊天樂·憶南京》以“南雍記取”四字寄託他對中央大學的懷戀之情。 [37]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顧毓琇擔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併兼任交通大學教授,是江澤民就讀交通大學時的老師。 [2]  10月,時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的顧毓琇提議成立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親擬校名,並委派李健吾等人為籌備委員、電邀熊佛西等參加劇校籌備工作,還指定將教育局接受的日本小學作為校劇校舍。學校成立後公演的第一部戲便是顧毓琇的《古城烽火》。 [27] 

顧毓琇內外求索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顧毓琇被任命為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中將參議,於9月9日在南京出席日本投降儀式 [1]  這是他此生最高興的一件事,“奇恥異辱,至此方可透過氣來”。作為炎黃子孫,他奮筆疾書:受降觀禮(1945年9月9日)受降台築紫金山,八載艱辛奏凱還。雪盡馬關奇恥辱,功成觀禮我隨班。 [39]  然而,勝利的喜悦僅僅持續到內戰爆發。 [44]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顧毓琇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很快,內戰全面爆發。全中國經濟崩潰,民生艱難。此時的顧毓琇,心裏也積累了很多對國民黨的不滿。他一直有左傾傾向,經常跟陳誠討論要讓農民“耕者有其田”、國家要發展工業、不能長期無限制地搞訓政等。特別是針對當時重慶老百姓對孔祥熙宋子文為代表的四大家族有很多不滿的言論,顧毓琇向陳誠提出國民黨的腐敗問題。 [44] 
1949年春,國民政府行政院遷往廣州;4月23日,共產黨軍隊佔領南京——顧毓琇並沒有在這些變化面前聞風而動。此時的他正在上海,因為高燒不退而進入哥哥開辦的醫院醫治。很多人都來勸説身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的他隨國民政府南遷,但身體好轉之後,他卻留在了上海。他開始做在新政權下到大學教書的打算。但顧毓琇最終卻並沒有留下來:“5月9日,我和婉靖及女兒登‘中興輪’從上海到達台灣基隆。因我身體依然虛弱,又只有極少時間安排旅程,我們所攜物品不多。” [44] 
隨着國民黨從大陸全線撤退,顧毓琇被時任教育部部長杭立武勒令離開大陸,但他不願去台灣,而是選擇了一條獨立之路——1950年秋,顧毓琇回到母校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客座正教授。 [41] 
1952年,顧毓琇應聘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客座教授,兩年後轉為終身正教授。一位擔任了多年政府行政職務的高官,在年近半百又從頭開始,在美國一頭埋進了對前沿學術的研究中。顧毓琇以他的天才和堅韌,成功地完成了這一驚人的轉型。 [41] 
他與維納等人一起開創了控制論的新紀元,被國際學術界公認為非線性控制理論的先驅;他獲得了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發的金禧獎章和千禧獎章;他是IEEE的會員,還曾是國際理論及應用力學聯合會(IUTAM)唯一的華人個人理事;他被多所學校聘為名譽教授,又被授予名譽學位,其間不乏常春藤聯盟中的大學——他的教學生涯一直持續到70歲,這期間,他取得了非凡的學術成就,為自己博得了崇高的榮譽,也為世界科學的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41] 

顧毓琇訪華講學

周恩來、廖承志會見顧毓琇全家 周恩來、廖承志會見顧毓琇全家
1973年8月,顧毓琇與夫人王婉靖帶着女兒顧慰民,搭乘英國海外航空公司的班機從費城起飛,轉道倫敦、香港,返回大陸。8月29日晚10點,在周培源夫婦及廖承志夫婦陪同下,周恩來在中共十大結束當晚,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顧毓琇。 [23]  他們談到了蔣介石、陳立夫,還談到了顧毓琇的表兄王崑崙。此時的王崑崙正因“文革”的衝擊而被關在監獄裏,聽顧毓琇提到後,周恩來萬分愧疚,説自己太忙,沒來得及處理此事——後來,王崑崙在周恩來的保護下得以恢復自由。在顧毓琇與周恩來會面的第二天,新華社發表文章説:“周總理接見顧毓琇教授和夫人王婉靖,一行人進行了坦率的無拘束的談話。” [41] 
再次回到大陸,顧毓琇也見到了三個24年未見的孩子。這三個孩子,此時已步入中年,長女顧慰文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長子顧慰連任瀋陽農業學院院長,次子顧慰慶任西北電力建設局副局長。當他們在周恩來的引見下站在父親面前時,顧毓琇備感驚訝。之後,顧毓琇夫婦隨次子顧慰慶一起到了西安。在那裏,他親眼看到了兒子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顧慰慶轄下的紡織廠和電廠的工人們都對這位知名華僑的來訪非常重視,他們自發地將廠區打掃乾淨,排着長隊歡迎他的來訪。在享受過與家人的團聚後,顧毓琇夫婦回到北京,這一次,他們訪問北大、重回清華。他在那裏再見了馮友蘭陳岱孫吳文藻等一大批好友,還為學生們做了關於非線性系統分析的專業報告。 [41] 
此次訪問引起了台灣當局的非議。據他們當時認為,顧毓琇是“中研院”院士,之前“中研院”院士也有到大陸來的,比如説楊振寧等人,但他們認為顧毓琇不是一般的院士,是原來的中央政治大學校長、中央大學校長、教育部政務次長,是“國大代表”。儘管他一再強調這只是一次普通的尋親之旅,但很多敏感的人還是從中察覺到了不同的政治意味。 [41] 
中美正式建交之後,顧毓琇來京的頻率越來越高,對北京的瞭解越來越多,對祖國的愛也越來越深。他來探親、訪友、講學,為“四化”獻計獻策。 [39] 
1979年5月,顧毓琇應邀到上海、北京、瀋陽、西安、南京等地講學。為了避免如上次一樣惹人非議,在起程前,他特地讓曾在顧維鈞手下工作多年的弟弟,帶了一封密信給台灣“國民大會”的相關權威人士,婉辭“國大代表”一職。抵達北京以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震和時任教育部部長的蔣南翔接見了顧毓琇一行。這一次,顧毓琇開始大膽提議,通過王震向鄧小平建議施行股份制改革。 [40] 
1983年9月,顧毓琇拜會盧嘉錫趙樸初鄧小平王震接見,討論增進中美邦交,顧毓琇大膽建議兩國領導人互訪。 [40] 
1986年6月,顧毓琇參加上海、西安交大九十週年校慶,訪問江澤民市長。 [40] 
1988年5月,顧毓琇應邀出席東南大學為他舉行的名譽教授受聘儀式。受聘儀式結束後,他在禮堂為師生即興作了《關於非線性系統的分析》的學術報告,思路清晰、視野開闊,令師生受益匪淺。 [37]  他還訪問南京大學,為先人掃墓;拜見王震副主席,受到老朋友鄧穎超的接見。 [40] 
1989年9月,顧毓琇訪浙江大學、瀋陽農大,為先人掃墓;參加建國四十週年慶典,拜見江澤民主席、王震副主席、李鵬總理。 [39] 
1992年5月,顧毓琇參加北京現代物理研討會(台北“中研院”院長吳大猷以個人身份出席會議),參加眾友人祝壽活動:周培源趙忠堯九十大壽,吳健雄八十大壽,楊振寧七十大壽。
顧毓琇還不顧旅途辛勞,攜夫人親往祝賀東南大學90週年校慶,並欣然題詞“九十年樂育英才,廿一世紀振興中華”。 [81]  在校慶大會上,他豪情滿懷地宣告:“我相信,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也是東南大學的世紀。”充滿了對中華民族和東大未來的希望與信心。校慶期間,學校還為顧教授隆重舉行90壽辰慶祝會。 [37]  特別值得一書的是,時任總書記江澤民恭請顧毓琇及其家人到中南海作客。時江澤民贈其“重教尊師新地天”一詩,顧毓琇遂和詩答謝。詩曰:海外欣逢米壽年,興邦建國仗羣賢。遙聞亞運精神健,日月光輝耀碧天。 [39] 

顧毓琇晚年生活

1993年以後,顧毓琇遵醫囑不再遠行,但遠在大洋彼岸的他仍一如既往地關心着東南大學的發展,並不斷為學校的發展提供真知灼見。東南大學百年校慶時,顧毓琇雖然無法親自前來參加校慶盛典,但一直期盼着這一天的他,早就精心擬好了題詞:“理工並重地入廿一世紀,樂育英才共祝百齡壽辰。” [37] 
楊潔篪為顧毓琇致悼詞 楊潔篪為顧毓琇致悼詞
2002年9月9日,顧毓琇於美國逝世,享年100歲。遵其遺願,顧氏後人將家族故居捐獻給了無錫市人民政府。鑑於顧毓琇在海內外的影響,無錫市政府決定修復保護顧毓琇故居,並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10] 

顧毓琇主要影響

顧毓琇科學

  • 總論
顧毓琇在學術風格上獨樹一幟、標新立異,使他從早年嶄露頭腳的“四次方程通解”到獲得被譽為國際電子與電工領域諾貝爾獎的“蘭姆金獎”;他在學術態度上敢為人先、開拓創新,使他最早提出在中國研製計算機並與控制論的締造者N·維納一起開始實施,並由此對N·維納創立控制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在學術精神上堅持探索、鋭意進取,使他在數學、電機和現代控制理論領域貢獻卓著,直至晚年還在非線性系統和混沌問題的研究方面屢有建樹。 [25]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顧毓琇發明了“四次方程通解法”。用計算機求解方程的算法基於該“通解”的基本思路。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明了“顧氏變數”,初步奠定了他在國際科學界的地位。民國十七年(1928年),顧毓琇學成回國後,開始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他創立《電工》雜誌,併發起成立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被推舉為會長;他還被選為中國工程師學會副會長,曾獲得過中國電機學會的學術金質獎章。20世紀50年代,顧毓琇完成了從行政管理到學術研究的驚人轉型,而且一躍又站到了世界科學研究的最前沿,開創了非線性控制理論的先河。 [25] 
  • 數學
民國十四年(192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拿到學士學位的顧毓琇,在應用高階微分方程的特徵根研究電機瞬變時,常需要解高次代數方程。當時的基礎數學還沒有解決四次方程的直接公式解法,民國十五年(1926年)2月,顧毓琇經過刻苦的深入研究,在美國《數理雜誌》上發表了《四次方程通解法》的論文,這是一項基礎數學創造性突破性的成果,引起了麻省理工學院的關注。直至現在,儘管後人對該“通解”又有了新的研究和補充,但目前用計算機求解方程的算法還是按照該“通解”的基本思想編程。 [25] 
  • 電機科學
20世紀初葉的電機科學正處於萌芽時期,富有創新開拓精神的顧毓琇將“交流電機之瞬變分析”的電機學難題作為其博士論文,這為他日後成為電機發展史上公認的國際權威奠定了基礎。電機的瞬變過程是個複雜過程,他運用海佛仙的“運算微積分”,通過拉普拉斯變換將微分方程變為代數方程來處理,同時又擴展應用這種方法,首先提出了將固定座標移動至轉動座標,從而找到了一種更簡便的分析方法,解決了這一個較長時期未能解決的問題,成為電機學的一大突破。 [56]  正因為如此,他的這一運算方法被電機學界稱為“顧氏變數”。他在擔任通用電器公司顧問工程師期間,便用瞬變分析理論解決了芝加哥電廠民國三十年(1941年)的擴廠計劃。 [25] 
20世紀50年代,在電機瞬變分析中運用座標變換已成為一種普遍方法,在大學教材中,還在引用的這一成果。此後,電機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對20世紀的人類文明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72年3月,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協會為表彰他在交流電機和系統瞬變分析方面的傑出貢獻,頒贈他被譽為國際電子與電工領域的諾貝爾獎的蘭姆金質獎章。2000年,他又獲國際電路及系統學會頒發的傑出成就獎——千禧獎。 [25] 
  • 自動控制
顧毓琇與控制論鼻祖維納 顧毓琇與控制論鼻祖維納
顧毓琇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與美國科學家N·維納等人開創了現代自動控制理論體系,被公認為該領域的國際先驅。最早提出引進模擬計算機、制訂研製計算機的計劃,並與N·維納一起真正參與研究的是顧毓琇,而促成N·維納提出完備的反饋理論,使他最後成為控制論創始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25] 
為了解決計算電機工程中經常遇到的二階常微分方程問題,電子計算機制造的先驅者、模擬計算機的發明者、麻省理工學院教授V·布什,從民國十六年(1927年)開始與哈森合作製造微分分析儀。V·布什等利用逐次迭代法,同時使用了6個湯姆遜式積分儀,在民國十九年(1930年)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模擬計算機。20世紀30年代是這種計算機風靡之時,它可以快速準確地解決電機工程計算問題。清華大學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建立起電機工程系,為了吸取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作為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的顧毓琇,首先提出了引進模擬計算機、制訂研製計算機的發展計劃。 [25]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8月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通過顧毓琇的老同學李鬱榮 [52]  [54]  的聯繫,控制論的創始人、美國數學家N·維納應邀來清華大學講學,任清華大學數學系和電機系客座教授。“他在清華大學期間,為數學系講授調和積分,指導華羅庚和徐賢修合作完成了《關於傅立葉變換》一文;同時在電機系與李鬱榮、顧毓琇一起進行改進布什模擬計算機的研究工作。”當時的清華大學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中心之一,不僅聚集了許多優秀人才,而且已具備與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一樣的設備儀器和圖書。正當N·維納準備來中國之時,工學院院長顧毓琇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19日寫信給N·維納,請他轉交一封信給V·布什教授,請求幫助清華製造一台小型積分器,希望N·維納在來訪期間能幫助安裝好積分器,並希望告訴需要經費的數額。5月26日,V·布什給顧毓琇回信,認為研製小型積分器工程的花費要超出他的想象,所以提出了兩個建議:一是仿製一台光學積分器,費用較省,用途廣泛;其二是與V·布什進行另一條路線的合作,研製一台求解非線性代數方程的機器,可以從事一些領先的工作。 [25] 
顧毓琇沒有采納V·布什的建議。N·維納來清華後,在電機系與顧毓琇、李鬱榮一起“步布什的後塵製造模擬計算機 [55]  ,不過他們擯棄了V·布什的機械軸和積分器,採用電學電阻的方法求解聯立方程,即以高速度的電子線路來代替和改進V·布什的低速度的機械傳動裝置。但是由於當時反饋控制理論尚未成熟,機器的平衡性、電路的穩定性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再加研究經費的困難,未能製造出成型的計算機。但是通過這段時間的研究,對此後電子計算機的研究發展和N·維納的控制論的誕生,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N·維納説:“我現在唯一能夠感到滿足的是,在證實我的想法的技術研究出來之前十年左右,我就已經是正確的了。”這裏的前十年正是N·維納在清華與顧毓琇、李鬱榮研究模擬計算機之時。這正使維納由此而萌發建立一套完備的反饋理論,爾後成為創立控制論的起點。維納後來在《控制論》導言中説,後來事實上證明了這段工作的重要性。 [25] 

顧毓琇詩詞

  • 綜述
中國現代文學館內的顧毓琇塑像 中國現代文學館內的顧毓琇塑像
顧毓琇自小在祖母和父母的薰陶下就喜愛古典詩詞,讀書期間和工作後對中國曆代知名詩人詞家的作品幾乎都有涉獵、探研、評述和唱和,並提出“重、大、拙”的詩詞評判標準。顧毓琇一生創作詩詞歌賦七千多首,出版詩歌詞曲集達34部之巨,是中國歷史上僅次於乾隆陸游的多產詩人。他被海外學術界和出版物評為20世紀中華民族的大詩人之一,1975年巴西人文學術院授予金質獎章,1976年被世界詩人大會授予“國際桂冠詩人”稱號,曾擔任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 [50] 
  • 內容
顧毓琇的詩詞範圍極廣。在他的採筆之下,無物不可入詩,無事不可入詩,無人不可入詩,無地不可入詩,宇宙間萬事萬物皆可入詩。他的詩,豪放者有之,清麗者亦有之,不偏重於一體,如百川匯流而納於海,顧詩乃一大海,包羅萬象。被認為顧毓琇詩詞有東坡遺風,行住坐卧、俯仰之間隨手拈來即是一詩一詞。東坡才思橫溢,觸處生春。其他各方面亦成就非凡,如文章、佛理、書畫等等。 [50] 
  • 風格
除東坡外,顧毓琇詩詞更兼有其他各家之所長,正如他所和的各家作品一樣。他和的唐人詩,有五十餘家之多,其中以和李白、和杜甫,和王維、和孟浩然、和杜牧、和李商隱等為最著。詞曲方面以和清真詞、和淮海詞、和夢窗詞,以及和雲林樂府、和東海漁歌等。在其所和的詩詞方面,有時和得非常逼真而切貼,可説是和得入木三分,和啥像啥,但有時亦加以讚美,或加以註解,更有反其意而和者。如《和李白秋浦歌》之其十二,極似太白口吻,涉想奇幻:“既泛天下槎,還看水中月,掬水月可握,帶月上花船。”再如和杜甫《宿府》海外即事:“風雲萬里音書少,遠隔重洋飛渡難,人物蕭條悲故友,滄桑變幻挽狂瀾,中天明月依然好,蒼海流霞著意看,燈下本來無一事,涼風吹起耐清寒。”杜甫以七律見長,此詩中沖淡之趣,又有豪爽之氣,深得杜詩遺韻。 [50] 
詞曲方面亦然,宋詞中,顧毓琇的《滿庭芳》:“雲淡天闊,孤篷小艇,棹過煙渚沙汀,琵琶傅怨,江上數峯青(淮海句),獨有騷人旅客,披霜起,涼露催寒,征途遠,玉門暫駐,仰看一天星。……”又如《江城子》有句:“春水一江明似帶,春去也,水長流。”張炎評:“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顧詞正得其旨意。 [50] 
  • 特點
古今之詩人詞家,格調各有不同,但能以氣格高雅、意境雋永者不算太多。顧毓琇詩詞,很多是擷取精英,吸古人之汁液而消化之,再以自己的方式去含英吐華。他雖身在塵埃之中,但心卻在塵埃之外,所以他“江海寄此生,行旅得歡愉。”他這種澹泊寧靜,心胸疏朗的人生哲學。陶淵明的詩:“衝穆澹遠,妙造自然”,顧毓琇説他學陶詩,乃學其“拙”,但淵明無顧毓琇之高壽。顧毓琇勝他一籌。 [50] 
顧毓琇足跡行遍環宇,“披雲縮地尋常事,朝髮長安暮玉關。”《飛渡天山》,他的記遊詩詞,格調高亢,清越雄健,如《水龍吟》下半片:“回首太平飛剪,掠天風重洋虛綴,東經弱水,寰瀛烽火,珍珠為碎、西越駝峯,須彌直上,崑崙容易。待地中海上,雲端怒吼,灑蒼龍淚。”同時他寄情於杳渺天外,望空凝想,神思璀燦,在《秦娥令》中有:“旋轉乾坤星斗耀,翱翔飛剪太空人,太空人,奔雷閃電,登月前行。”“乞巧雙星靈鵲渡,嫦娥含笑白雲開,白雲開,銀河雪耀,玉宇瓊台。”“太空跳出雲煙,讓星辰門妍。”這些曠遠俊美的思維,讓淵明又輸一籌。淵明“採菊東籬下”時,只能“悠然見南山”,而顧毓琇閒坐書齋內,卻可悠然見廣寒——“喜見廣寒宮裏太空船。” [50] 
顧毓琇長於佛理,他心有禪機,詩有禪味:“筆從空中來,又從空中往。”(臨江仙令)。另又有兩闋《臨江仙令》:“夢裏山川身是客,來鴻去雁天涯,長空萬里散朱霞,神仙留翰墨,富貴若雲沙。”“跳出紅塵生死海,涅槃妙有真空,雙修悲智達孤峯,青雲明聖境,碧水漾春風。”在這短短的兩闋詞中,可看到顧毓琇參透人生,妙悟人生的真諦,語意沖淡超逸,與王維《終南別業》詩中間四句:“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有異曲同工之妙。王維亦對於佛理、詩、書、畫、音樂……等無所不精,顧毓琇與極為相似,只是王維不懂電機工程,兩位古今詩人相較,顧毓琇又勝一籌。 [50] 
《和唐詩三百首》 《和唐詩三百首》
顧毓琇詩詞另一特點是性靈。人性各異,詩性亦各有不同,但最主要者要有靈——有靈性。廣義的説,是要有靈氣、或靈境、或靈巧、或靈秀等。顧毓琇是性情中人,對人、對事、對景物,都能夠“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如《歲朝寄母》中有句:“豈有男兒難養母,竟無高閣可懷椿。”一片孝思之心,溢於言表。老師對婉靖師母亦是情深義長,常有詩詞相贈,《浪淘沙》——甲辰中秋寄婉靖:“涼露又滋滋,斗轉星移,中秋明月最相思,萬里歸來長作客,兩地分離。玉笛譜新詞,蝴蝶雙飛,陰晴圓缺本無私,也是微雲河漢淡,獨賞霜姿。”此詩望月興懷,抒寄離情,與杜審言望月有懷》及杜甫《月夜》頗為近似。另顧毓琇的《懷亡女慰慧》四首之一:“客病馳思念轉空,飛橋遠掛故鄉虹,曇花一瞬檀香散,夢斷千山萬水中。”另有《鷓鴣天哀慧女》。“復甦願信三更夢,一別方疑萬有無。”讀後使天下父母皆為之同情。這些詩詞,表達人間的至情至性的流露,充滿靈性。表面看來是家常語句,但正因為如此,才能感人至深,亦正如淮海、小山之詞句:“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 [50] 
顧毓琇生逢亂世,一生為國為民,時時關懷國事,抗日戰爭時期,他要“漫卷詩書樂請纓”。《請纓》。更要“欲憑肝膽報炎黃。”使得“民族中興日月光。”《和柳翼謀先生》。八年後,他在《沙坪壩喜聞日寇投降》有:“八年涕淚愁何在?萬里江鄉夢亦疑。”“明朝巴峽樓船下,長跪萱闈訴別離。”這與杜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詩一樣感人。其後,顧毓琇來美,執教於麻省理工學院及賓州大學,課餘嘗以詩歌自誤,數十年風霜,積得詩卷盈尺,除記遊外,大多為思鄉懷友唱和之作,以致“閒吟白了少年頭。”《紀念陳寅恪先生》。但“追懷六十年來事,漢月依依入夢中。”《錫金感懷》,家國之戀,無時或釋。人有靈性,詩亦有靈性,“滿天星月叩靈襟。”《先父六旬紀念》。其性靈之表達已至圓融之境。 [50] 

顧毓琇音樂

中央音樂學院內的顧毓琇銅像 中央音樂學院內的顧毓琇銅像
顧毓琇曾任國立音樂院(今中央音樂學院的前身)的首任院長、國立交響樂團團長、國立禮樂館館長。日本音樂界稱之為“中國古典音樂泰斗”。 [59]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為了向國人奉獻英雄主義的思想,進一步鼓舞抗日的鬥志,成立不久的重慶國立交響樂團即準備排演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歡樂頌》,其中聲樂部分的長篇歌詞唱段需要翻譯成中文演唱,但當時國內尚無中文版本,身為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委員的顧毓琇非常關心此事,懷着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他在百忙中抽暇,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夏天憑籍自身紮實的文學功底和比較嫺熟的拉丁文翻譯基礎,將德文版的歌詞譯成了中文版的《快樂頌》並於9月中旬在“重慶連同樂譜一起由大東書局出版。” [87]  由此顧毓琇也成為國內翻譯《歡樂頌》的第一人。 [59] 
中國曆代均以黃鐘音為古樂的“標準音”,但由於歷代度量衡不統一,致使黃鐘“定律”音高差異很大。時任國立音樂院院長的顧毓琇以一位科學家的執着和鑽研精神,運用功底深厚的數學、物理知識,經過細密的計算和與西洋音律的比較,得出了黃鐘標準音為348頻率的結論,並獲中國音樂學會的一致表決通過,對於進一步研究開發中華古樂以至於“重新奠定國樂之基礎”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民國三十年(1941年)4月5日音樂節期間,顧毓琇在《國風》上發表了《黃鐘定音記》一文,對黃鐘音是中國古代的基本音律進行了論述和對黃鐘定音的過程進行了介紹,與此同時,國立音樂院演奏了為顧毓琇《荊柯》題詞譜曲的詞曲。 [59] 
顧毓琇作品音樂會的新聞報道 顧毓琇作品音樂會的新聞報道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顧毓琇兼任國民政府禮樂館館長。1950年顧毓琇移居美國以後,潛心於中國古曲音樂的探研,1955年完成了中國明代刻印古詩詞樂譜的整理,將明末“工尺譜”翻譯成簡譜及五線譜,將姜白石的自度曲翻譯成五線譜,後來台灣音樂研究所根據他整理的《魏皓氏明刻詩詞樂譜》中的《清平樂》、《陽關曲》、《秋風辭》、《關山月》、《青玉案》、《玉蝴蝶》等12調進行演唱,在音樂界引起了較大反響。顧毓琇接着又整理了《唐宋譜廿十五調》,其中歌15首,詞10首,並配以英文譯本,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68年顧毓琇又出版了《宋詞歌譜五十四調》。1972年,出版了《樵舍詞曲五百首》,1973年,出版了樵舍詞《樵舍詩歌一千首》。兩本書中均收有顧毓琇自譜歌曲和譯歌。台灣研究院曾將他的《樵歌十首》收入《中華大典》。 [59] 

顧毓琇戲劇

顧毓琇是中國現代話劇的發軔人之一,曾創辦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 [3]  早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中,便開始了自編自導自演的戲劇因緣,在擔任清華文學社戲劇組主席時,他就創作了中國現代第一部四幕劇,梁實秋等曾扮演他劇中的人物。顧毓琇還是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發起的中國“國劇運動”的倡導者,他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並導演的話劇《琵琶記》,由冰心梁實秋等人出演;由聞一多負責舞美設計,在波士頓成功公演,成為了中國話劇史上的一段佳話。他的歷史劇和抗戰劇曾風靡抗戰後方,並被改編成京劇、漢劇和其他地方戲公演,是抗日戰爭時期鼓舞中國人民抗戰決心的重要精神財富,有的還被改變成多種地方劇種巡迴演出。顧毓琇一生創作了12部話劇,其中大多曾在國內外公演。 [27] 
上海戲劇學院內的毓琇樓 上海戲劇學院內的毓琇樓
他在民國十一年(1922年)在《小説月報》發表現代話劇劇本《孤鴻》。民國十二年(1923年)編導《張約翰》在北平公演,梁實秋曾擔任劇中角色。他在美國學習時的話劇創作也碩果累累,其間完成了《荊軻》、《項羽》、《蘇武》、《西施》和《琵琶記》五部歷史劇,以及《國手》、《國殤》、《天鵝》等現代劇。 [67] 
《琵琶記》在美國波士頓美術劇院的隆重公演,是中國“國劇”運動的里程碑事件,它聚集了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最強的陣容之一:顧毓琇擔任編劇、導演並扮演劇中宰相,冰心扮演宰相之女,梁實秋扮演蔡中郎。聞一多趙太侔專程從紐約趕來相助,聞一多負責佈景和舞美,趙太侔則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舞台燈光效果。《琵琶記》的演出得到了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基督教箴言報》、《波士頓新聞報》等都以醒目位置配上大幅照片予以報道。 [67] 
《古城烽火》劇照 《古城烽火》劇照
抗日戰爭時期,作為抗戰聯合政府的教育部政務次長,顧毓琇雖公務繁重,但仍創作不輟,他以其抗戰劇和歷史劇聞名劇壇。特別是他的《古城烽火》、《岳飛》等話劇,富有愛國熱情,鼓舞中國人民的抗日鬥志,除在重慶連續演出外,還被移植成京劇、漢劇等多種地方戲在各地巡迴公演,並由外交協會招待英、美、法、蘇大使和其他外交使節。 [67]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顧毓琇與李健吾等人創立了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顧毓琇親自起草、修改學校章程,推薦戲劇名流到校任教。解放後,該校發展成為上海戲劇學院。 [3] 
為紀念顧毓琇對中國話劇開拓性的貢獻,1990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顧毓琇戲劇選》,該書由江澤民主席題詞,戲劇家曹禺作序。同年12月,上海戲劇學院公演了顧毓琇的劇作《白娘娘》,他的另一劇作《古城烽火》曾是該院建立後演出的第一個劇目,此後《白娘娘》也曾在新加坡公演。 [3] 

顧毓琇佛學

顧毓琇的英文鉅著《禪史》 顧毓琇的英文鉅著《禪史》
顧毓琇對宗教的研究,造詣精深,在佛學方面的建樹,影響深遠。他一生遍訪名山寺院,經過半個世紀的研究,出版了《禪宗師承記》和《日本禪宗師承記》等專著。 [4] 
在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期間,顧毓琇十分重視佛學研究。民國二十八年(1938年)起與太虛法師就撥款編纂漢藏合璧教科書等事宜聯繫密切。顧毓琇稱,編纂教科書:“藉以發揚中土文化與現代新知,以啓迪邊民之德智。” [4]  《太虛大師年譜》記載:“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四月,大師因顧次長毓琇來漢院,轉商諸陳部長立夫,得其允予補助經費,於漢院成立編譯處。”從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到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漢藏教理院編譯處在六年的時間裏,一共編譯四十餘種著作,出版十餘種著作。特別是從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起,教理院專門成立刻經處,聘請刻工來院內刻造藏文字版,先後出版了《藏文讀本》、《佛教各宗派源流》、《比丘學處》、《菩薩戒品》、《縉雲山志》、《佛學概論》等。其中《藏文讀本》專為青海、麗江等地的院校使用,《佛教各宗派源流》則為佛學院專用。 [4] 
顧毓琇的部分著作 顧毓琇的部分著作
1979年,顧毓琇以英文鉅著《禪史》震撼國際佛學界,贏得了佛教人士的高度評價。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柏林禪寺住持明海法師稱:“禪的歷史是人對人、生命對生命、心對心的傳承史,把這一超越了語言文字的智慧傳承的歷史梳理敍述出來,是很具挑戰的。顧毓琇的《禪史》很好地完成了這一任務。他立足於世界文化的大語境,在充分佔有中西古今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4] 

顧毓琇教育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顧毓琇受梅貽琦校長登門之邀,回到清華大學執掌工學院,並創建了電機系、無線電研究所和航空研究所。在他的領導下,工學院不但彙集了中國最優秀的教授,而且還從國外邀請了維納、馮·卡門等世界知名學者來講學。不到五年,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發展成為了中國一流的工學院。抗日戰爭期間,顧毓琇主持制定戰時教育政策,領導實施對大學大規模內遷,為中華民族保存了寶貴的知識精華。由內遷而形成的西南聯大、中央大學等學府,培養了大量棟樑之才,僅中央大學的師生中就有上百人在新中國當選兩院院士。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授予他抗戰勝利勳章。 [1] 
顧毓琇的教育生涯之長、培養的學生層次之高、在各領域的影響之大,堪稱現代教育史上的傳奇。1997年,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時,曾專程到費城看望了顧毓琇夫婦。1996年9月,江澤民到美國紐約出席千年首腦會議,又一次會見了顧毓琇。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也於1999年訪美時會見了顧毓琇教授。
  • 切合國情,倡言應用導向的學術文化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內憂外患嚴重影響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正常進程。對學術文化來説,頻仍的戰爭對戰時學術研究造成重創——使中國學術囿於一隅,無法更科學、更及時地把握國際學術界的前沿發展脈搏。面對此窘境,顧毓琇痛心疾首,他對戰爭造成的不利影響極為擔心。在顧毓琇看來:“在此數年大戰之中,我學術界因對外缺乏聯繫,各種新科學理論技術之新成就均無從介紹研究,影響我們文化前途極大。” [31]  這種現實帶給顧毓琇以極大衝擊,使他的大學教育思想中時刻充滿着憂國憂民的深深情感,也使他把這種情感自然延伸到大學教育實踐之中。 [30]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月,顧毓琇成為中央大學校長,把尊重學術視為育人、培植文化的根本原則,申明瞭“注重學術研究,提高研究風氣,改善研究人員待遇”這一治校方針。在顧毓琇看來,學術文化發展應切合國情,他認為當時中國社會最為需要的是以應用為導向的學術文化。具體而言,大學教師在從事學術研究時應多從國家現實狀況出發,多就現實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社會問題進行研究,發表意見,從而推進現實的發展。可見,顧毓琇的學術文化觀包含雙重意藴:一方面,大學應給予社會其所需,而不是直接地和完全地為國家服務。因為大學自身最終目標的實現,便意味着國家目標的實現。因此,大學應對純粹的學術研究有所追求,為學術而學術。另一方面,大學要給予社會其所要,優先滿足現實需求,直接為社會服務。所以,大學應當服務於國家前途,重點發展應用性學術研究,注重學術研究的現實應用性。 [30] 
就理論淵源而言,顧毓琇所提倡的應用導向的學術文化觀,是中國整體主義大一統觀念文化的承續。顧毓琇的這一學術文化觀切中了當時國難時期的民族背景。就現實意義而言,挽救國難、復興民族是顧毓琇強調學術研究應用價值的主要原因。在學術救國的時代境遇下,“國”是主體,要求救國目標明確,效果明顯,並且兼顧時空的迫切性。 [32]  因此,顧毓琇特別呼籲國內學術研究應多注意於國家的實際問題,大力強調應充分利用既有的研究成果,主張國難時期學術研究增強針對性,建議在學術研究上切合國家社會現實問題。譬如,對於中國農村組織的研究,顧毓琇指出,應找準出發點與參考的基點,圍繞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他國農村,切不可本末倒置。 [33] 
執掌中央大學期間,為使學校樹立良好的研究風氣,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顧毓琇借中央大學30週年校慶“獻詞”之際,表達了他對學術發展的識見,認為學術貴在創新,學術風氣的樹立在於教師所具有的廣博清通的水平與能力:“夫學術之昌盛,不必從同,而風氣之樹立,端賴人師廣博清通。” [34]  顧毓琇充分肯定大學教師對學術研究的貢獻,着力為教授們做好服務工作。顧毓琇代表學校與校內諸多知名教授進行多次磋商,商定編印《南雍文徵》《南雍叢書》《南雍新志》,輯錄了眾多名家的代表作。正是顧毓琇抓住了中央大學30週年校慶的機遇,通過系列言行,逐漸開啓了中央大學注重學術研究的風氣,起到了良好的示範、輻射效應。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到1955年,中央大學教師出版的教材和專著就多達40種。 [35]  另外,學術的發展也離不開學術刊物的支撐。“中央大學”亦通過創辦學術刊物,為專業學術發展打造平台。譬如,《農業經濟集刊》由“中央大學”農業經濟系創辦,該集刊在創刊號上刊登了不少佳作。這些文章不僅從理論層面對農業經濟進行探討,並對當時農村現實問題進行研究。另外,“中央大學”還非常關注社會現實問題,時常與社會相關部門合作,聯合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工作。 [30] 
“中央大學”濃厚的學術風氣也影響着學子們,他們不僅積極參與教師們的學術研究,還積極辦會編刊。其中《大學新聞》因編輯形式活潑、充滿趣味性,又遠離低俗,吸引了不少學子參與其中,成為當時銷路最廣的青年報刊之一。顧毓琇應用導向的學術文化觀,不僅切合當時國情,對20世紀上半葉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具有引領意藴,更體現了超時代的教育發展理念。 [30] 
  • 還原本色,明確大學教師的應有地位
大學教師承載着、聚集着、建設着、發展着、創造着大學文化。深諳於此的顧毓琇特別強調教師羣體在大學文化發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除在中央大學30週年校慶“獻詞”中強調教師羣體在學術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正面意義外,顧毓琇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月17日首次通過報界,強調大學實為學術機構,而不是行政機關,並對中央大學教授們對教育事業所作出的犧牲奉獻大加褒獎。顧毓琇認為,大學校長、學院院長、系主任、教務長等人均系民主政治中負責公務的國家公僕。因此,他始終堅持,擁有學術權威的教授應為學校行政的首要考慮,應充分尊重教授的地位和他們的學術成就,給予他們更高的榮譽。 [30] 
基於對教師羣體在大學發展中應有地位的正確定位與清醒認識,顧毓琇十分重視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用盡心力延攬高標準英才。在教師選聘方面,顧毓琇遵循“學術第一”的總原則,傾向於延攬具有國外留學經驗的高學歷人才。在顧毓琇任中央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兩所大學校長之際,兩校均十分注重對已聘教師的充分利用,還基於學校發展有針對性地延攬學術精英,為學校儲才。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在中央大學籌建邊政系之際,顧毓琇對系主任人選費盡心力,經過多方考察,認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先驅凌純聲是邊政系主任的不二人選。 [51]  在顧毓琇帶領下,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中央大學30週年校慶之際,學校名師雲集,時有236名專任教授,54名副教授,224名助教,28名研究部助教,76名講師,教師總人數比西南聯大還要多。其中,包括徐悲鴻、核物理學家趙忠堯、英語教學理論家張士一、社會學家孫本文、國學大師胡小石等學界翹楚。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中央大學有66位教師榮獲“教育部”的優良教師獎勵。 [52] 
作為國立政治大學首任校長,顧毓琇任職期間為謀學校學術政治專業更上一層樓,特聘蕭公權蕭公權等學界賢達來校執教。顧毓琇邀蕭公權赴國立政治大學講授課程“中國政治思想”和“西洋政治思想”,極其合適。顧毓琇延請的學界名家,連同學校原有著名的詞曲教授盧冀野等人,使國立政治大學的“教授均為全國第一流之學者”。 [53] 
其實,顧毓琇在主掌中央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兩校之前,便踐行着“學術第一”的大學運行邏輯。民國十八至十九年(1929—1930年),顧毓琇從教於浙江大學工學院電機科,出於建好電機專業學科的初衷,他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秋季力邀趙曾鈺前往任教,並聘其為教授。當時,趙曾鈺剛畢業不久,顧毓琇便慧眼識珠。後來,趙曾鈺與顧毓琇等人共創《電工》雜誌社。民國十九年(1930年)秋季,顧毓琇為進一步充實電機專業學科的學術力量,又把章名濤、倪俊等人聘為電機科的教授。不久,顧毓琇應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之請前往清華任教。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顧毓琇創建了清華無線電研究所、清華航空研究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任清華大學電機系主任,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出任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為謀電機系發展,他特別注重延攬人才。民國十九至二十年(1929—1930年),章名濤任上海亞洲電氣公司工程師,專事電池研究。顧毓琇再次力邀章名濤北上,前往清華大學電機系執教。章名濤到清華後即被聘為教授,隨後便會同顧毓琇合力進行清華大學電機系的籌建工作。在清華大學電機系,章名濤全身心地投入教學與研究上,成果倍出,專長得到充分發揮。 [52] 
從該意義上講,教授便是大學的靈魂。因此,教授、教師羣體才應是大學中的權力主體,而非大學中帶有行政級別頭銜、擁有行政權力的專職行政人員。民國時期,國立中央大學由於其特殊的辦學背景,歷來都是官僚、黨政之爭的集中營。顧毓琇上任伊始便明確指出,中央大學為學術機構,自然應突出代表學術權威的教授、教師的地位;中央大學不是行政機構,所以,校長、院長等雖擁有至高的政治頭銜,但卻只是為中央大學師生、校務服務的公務人員。這種立場彰顯出顧毓琇學者式的正義風範與卓然品質。 [52] 

顧毓琇歷史評價

  • 總評
顧毓琇(自評):學者、教授、詩人,清風、明月、勁松。 [15]  (為2001年慶祝次年南京大學建校百年及顧毓琇百歲誕辰而設立的顧毓琇塑像題詞)
中國社會科學院顧毓琇全集》編輯委員會:①先生之學,可謂中西兼顧、文理皆精,是中國近代以來惟一能夠左手嫺熟於人文,右手精通於數理的曠世通才。②近世治中國現代文學者,莫不知無錫顧一樵。然而先生的貢獻卻不止在文藝創作與人文研究方面。事實上,“顧一樵”以文藝名世,“顧毓琇”卻以教育家和科學家澤被當代,影響深遠。與“左手”的文藝與人文研究相比,他的“右手”對於數學、電機和現代控制理論方面的貢獻,更是舉世公認,具有開創性的意義。③先生曾自述為學之道,在於“一貫服膺於關懷天下,服務民眾,業精於勤,學博於文,好古敏求,淡泊自持,以教育英才為終身職業”。他用了將近一個世紀來實踐自己的理想。 [68]  (《顧毓琇全集·序言》)
1973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授予顧毓琇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1973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授予顧毓琇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①作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管理人才和詩人,顧毓琇對那些聽説過他、請益過他的人們顯現出了諸多方面的才能,而每一次的才華畢露都向人們展現了一位集種種天賦於一身、取得無比成就的形象。②顧毓琇以其慷慨、耐心並謙虛,為自己的祖國熱忱服務,先後擔任過兩所工學院的院長,兩所大學的校長,教育部次長等職,並且是成人技術教育的建議者和推動者。1949年他返回美國之後,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從管理人士到工程學專家的轉變,其主要成果便是:為解決非線性電路與控制系統問題提出一整套分析與圖解理論,以及在電機領域的普遍理論。③顧毓琇所創作的那些雅緻的詩作受人喜愛,所譜寫的温婉的歌曲被人們傳唱。他的學生們常常提到,他為教育貢獻甚著,能夠鼓舞他人向更高的目標努力。 [29]  (授予顧毓琇名譽法學博士學位的授詞)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一九六九年七月阿波羅登陸月球之成功為近代科學上最大成就之一,考其成功之因素,固由於美國政府與人民之全力支持,科學家之羣策羣力,合作無間,始克有成,然而若非非線性控制系統研究有成,電子計算機之配合運用,則其成功之期,恐尚有所待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學者對於非線性系統之研究,風起雲湧,文獻發表之多,亦如雨後春筍,幾至汗牛充棟。然而求其立論精微,貢獻巨大,為學者所推崇,公認執國際權威之牛耳者,首推中國顧毓琇教授。顧教授致力於科學之研究,數十年如一日,對於非線性控制系統之研究,尤多發明,所謂能窺宇宙之奧,窮控制之妙者,舍顧教授其誰屬?顧教授在國內外科學期刊上所發表之論文幾百篇,其中有關非線性系統者五十一篇,電機者三十四篇,網路者九篇,其他六篇。在近十年內發表者佔三十六篇,此種契而不捨,老而彌堅之治學精神,誠堪敬佩。除科學論文外,尚有《非線性系統之分析及控制》(AnalysisandControlofNonlinearSystems),《電能轉換》(ElectricEnergyConversion),《瞬變電路分析》(TransientCircuitAnalysis)及《線性系統之分析及控制》(AnalysisandControlofLinearSystems)四書問世,在中國文學如詩、詞、歌、曲方面之著作有《顧一樵全集》十二冊……。世之科學家類多不諳文學,而文學家亦類多不擅科學,欲求其多才多藝,造詣精湛,如顧教授者,堪稱僅有。 [48]  (《顧毓琇科學論文集》台灣版前言)
  • 文學界評
楊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顧毓琇是一位在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眾多領域,表現出突出的能力和取得傑出成就的世紀性人物。他是“德高、智高、壽也高”的博學鴻儒,文理兼通的曠世奇才。他不僅在國際電機領域享有盛名,而且在文學、音樂、禪學、教育方面卓有建樹。他科學與文藝兼長,天才與學力交輝;又能兼通文史哲,兼長詩詞曲,學識與才氣超逸,精力過人,思維多有出奇制勝的獨步之處。這樣的文化通才,實在是獨出羣倫,百年一遇。 [74] 
錢鍾書:《和唐新刻》稍一吟諷,往往與原什功力悉敵。其少陵所謂‘不覺前賢畏後生’者。公此句‘竊意新年多’,亦壽徵也。 [1] 
張其昀(學者、國民黨中宣部部長):一樵兄精研樂律,其作品均可譜入管絃,故能膾炙人口,深入人心......一樵兄是中國的君子人,也是一位愛國詩人,忠愛之忱,時時流露於楮墨間。他的詩歌,最有貢獻、最了不起的,也就在歌詠中華。美國艾默生曾説:“詩人有兩種,一種經過教育與訓練,百錘千煉而來的,他們使人敬;一種是天才洋溢,如行雲流水,明白易曉,他們使人愛。”一樵兄的造詣,天才功力兼而有之,相信國人都會敬他愛他。 [1] 
許淵衝(北京大學教授):顧毓琇把科學和詩融於一爐......科學不但和工程共飛馳,而且和詩比翼齊飛了。因此,顧毓琇被譽為20世紀惟一的文理大師,只在文藝復興時期才有的全才。 [49] 
《蕉舍詩詞》 《蕉舍詩詞》
梁敬錞:一樵先生之詩詞,或雋逸,或豪壯,或抽美人香草之思,或寄故國山河之慕,誠可各備欣賞。但凡所做,皆講聲韻,一唱哦成,輒嘗自譜音階,試以歌拍,始為定稿。則其洞見詩學之本原,鈎尋詞學之宗緒,乃不同於凡俗。夫專才代可並出,而通才則並世不能數覯。西人嘗謂愛因斯坦於物理科學為天才家,於音樂為業餘員,於政治則童稚,通才之不易得如此!今一樵先生通電工,通政治,通詩詞,復通聲韻,是其通才之器,能補愛因斯坦之所弗及。吾不暇以並世遇此通才幸,抑尤以貞下起元之會,覯此不世出之通才,為國家民族社會慶也。 [1] 
闞家蓂台灣大學教授、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顧師一生多采多姿、多才多藝。他本身專攻電機,但他對戲劇、文學、音樂……等無一不精,可説是一位碩學通儒。他年過四十才開始作詩詞,近五十餘年來,詩歌詞曲創作已有七千多首,古往今來的多產詩人,只有南宋陸游可與之相比,但陸游除詩詞之外,並未涉及其他科目,而顧師在國內公務之煩忙,以及在國內外教學之嚴謹,不可能有太多時間花費在詩詞吟詠上面,以一位“業餘”詩人,能有如此創作,古今中外,顧毓琇一人而已。顧毓琇的題畫詩,詩中有畫,詩中有禪,讀後令人悠然神住,充滿靈性。其隨筆和感懷一類的詩詞亦是如此,不但有靈氣,而且有靈境。其性靈之表達已至圓融之境。 [36] 
  • 科學界評價
EduardoD.Glandt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院院長)顧博士是當今世界最後的幾位博學之士了,他在如此多的領域中做出了貢獻,......我們為他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的一部分而感到驕傲。 [15] 
BruceA.Eisenstein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長):顧博士是一位尤其成功地融通了東方與西方這兩種不同文化、技術與詩歌這兩個不同領域的卓越人士。他對科學技術所做出的重大而具有深遠意義的貢獻,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對世界產生了影響。能有機會嘉獎他,是我們巨大的榮耀。 [78] 
L.V.Bewley(“蘭姆”獎得主,理海大學院長):顧毓琇是世界上六位對電機理論最有貢獻者之一。 [15] 
A.M.Letov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會長):顧毓琇博士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學家,他為非線性控制理論做出了巨大貢獻。 [15] 
吳健雄陳省身等:世之科學家類多不諳文學,而文學家亦類多不擅科學,欲求其多才多藝,造詣精湛,如顧教授者,堪稱僅有。 [1]  (《顧毓琇教授科學論文集》前言)
宋健(中國工程院創院院長、中國科協主席):先生(顧毓琇)在網絡和系統理論方面的貢獻舉世公認、功至名歸。CircuitsTheory實為控制論和系統科學的導源和先驅,如Fourier—Laplace變換、穩定性判據等均源於彼。先生在這方面的貢獻都是開創性的。 [1] 
  • 領導評價
江澤民:①顧老師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教書育人,師表天下。畢生孜孜好學,且心繫祖國統一,獻計獻策,為眾所敬仰。顧老師的崇高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 [5]  [15]  (二零零二年九月十日於北京唁電)②重教尊師新地天,艱辛攻讀憶華年。微分運算功無比,耄耋恢恢鄉國篇。”
南京大學內的顧毓琇塑像 南京大學內的顧毓琇塑像
朱鎔基:顧老師畢生治學嚴謹,文理兼通,為人師表,乃眾之楷模,顧老師心繫祖國和人民,拳拳之心,永昭後人。 [5]  [15]  (二零零二年九月十日於北京致“尊敬的王師母”唁電)
劉延東先生學貫中西,建樹卓越,道德文章,世人尊崇。堪稱當代科壇巨擘、教壇耆宿、文壇翹楚,是集科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戲劇家、詩人、音樂家於一身而享有國際聲譽的中華人瑞。 [14] 
王次炤(原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顧先生是中國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他廣納現代科學和人文精神,自強不息,積極入世,備受讚譽,贏得了國人乃至世界的敬重。我們為顧先生卓絕的成就感到驕傲,向這位淡泊自持的宗師致以深深的敬意。 [20] 
郭淑蘭(原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顧先生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文藝諸多領域創造了輝煌業績,我們時刻記住顧先生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生命意志,以及他為中國科學、民主、改革、開放的現代化進程所做出的卓越貢獻。顧先生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文理兼通、為人師表的優良教育傳統,科學與藝術融合創新的精神,探求真理、嚴謹治學、心繫祖國、服務於人民、振興中華的崇高理想與追求時刻鼓勵我們前行。 [85] 

顧毓琇軼事典故

顧毓琇心懷家國

顧毓琇是一位愛國者。民國八年(1919年),他積極參加了“五四”愛國運動,率領清華同學上街遊行示威;他曾為賑災下鄉調查災情,訪貧問苦。民國二十年(1931年),他以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的身份帶學生到南京下關車站恭送十九路軍到上海。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春,他與蔣夢麟胡適梅貽琦等12名知名人士發表聲明,要求政府“用全國的力量維持國家領土及行政的完整”。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9日,抗日戰爭勝利,他有幸參加了在南京的受降典禮。
作為世紀老人,顧毓琇雖然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是在海外度過的,但如歌所云:“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顧毓琇早年求學美國,1950年又赴美進修,後定居。但他一直沒有加入美國籍。直到1973年,國際理論及應用力學會議在莫斯科召開,非美籍不能辦簽證。作為科學家,他絕不能放棄這一重要的學術交流機會,於萬般無奈之中他加入了美國籍。兩個月後,應周恩來總理的邀請,他冒險試飛,由倫敦、香港輾轉回到祖國內地,與闊別24年的親友歡聚,重訪北大、清華故舊。8月29日晚,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了他與夫人及其在京的親屬,“談至深夜”。 [69] 
顧毓琇與周恩來 顧毓琇與周恩來
在顧毓琇逝世後舉行的追悼會上,他的次子、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顧慰慶曾説:“父親一生唯一的遺憾是未能見到中國的和平統一。顧毓琇在耄耋晚年仍心繫祖國統一,他雖身在海外,但對國內大事至為關心,經常為國獻計獻策。”在2000年出席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時,江澤民與顧毓琇在紐約共進午餐,暢談兩小時。顧毓琇提出建議:“一箇中國,包括大陸和台灣。”後來,他十分稱許這成為中國大陸兩岸政策的組成部份。
顧毓琇雖學貫中西,但卻心胸坦蕩,淡泊名利。顧慰慶在父親的追悼會上説:“我父親多次説,‘生前了俗事,身後少虛名’……父親臨終前講了許多話很少談家事,對國家大事卻非常關心。我向他報告了國內情況,他感到鼓舞和安慰,説他對祖國的事情抱樂觀態度,希望我們也應樂觀。”近年來顧慰慶每年都會來美國侍候父親幾個月。但顧毓琇總是勸他:“早點回去,不要耽誤了國內工作。” [69] 
顧慰慶説:“父親百年人生,艱難曲折,生活儉樸,不圖享受,有點積蓄就用來設獎學金和捐獻救災。他教育子孫發奮圖強,自己靠自己,他沒有遺產留給我們。父親留下來的是巨大的精神財富,是屬於全體中國人的,它激勵我們愛國愛鄉、弘揚中華文化。” [69] 

顧毓琇情繫清華

2000年11月20日,清華大學王大中校長、清華北美教育基金會張素久會長一行赴費城拜訪顧毓琇,被顧毓琇對清華的一片深情所感染。顧毓琇將國際電工和電子學會為表彰他在工程領域中的傑出貢獻頒發給他的“巨比利獎”和“千禧獎”的獎盾交給王校長,鄭重地説贈送給清華大學,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張四千美金的支票一併捐贈給清華做學生獎學金。
張素久寫道:顧毓琇被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的許多所學校聘為名譽教授,並是台灣“中研院院士”,雖然他的母校在他年屆百齡才聘他為名譽教授,但他還是把最珍貴的東西捐贈給了母校——清華大學,可見在老人心中,念念不忘的還是清華。實際上,無論從他的話語中還是從他的書中,都可以感受到他對母校的一片深情。他語重心長地告訴王校長,一定要搞好基礎理論研究,辦好數學系、物理系,不能只重應用科學。並説:不能忘記清華一大批老人,那些老教授們,像王淦昌錢三強等等,沒有他們清華就沒有如今的地位和成就。”
當王大中校長表示,顧毓琇百歲時還要來慶祝他的百歲壽辰。顧毓琇一邊連聲説“不用了!”一邊請人端上來一個早已準備好的生日蛋糕,然後就分蛋糕給大家吃。顧毓琇的這一安排是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的,張素久後來回憶説:“當時給我一個強烈印象就是,老人為了會見來自母校的客人,事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借這次會面,對母校做了一個重要的交託。” [1] 

顧毓琇文理通人

“業精於理,學博於文”,這是顧毓琇的獨特之處。他在電機專業上辛勞地付出了畢生的心血,而且還不懈地從事文學創作。他的博學於“文”不止是文學,而是大文化。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他就積極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在清華學校讀書期間,他就愛好文學,創作活躍。民國十年(1921年)底,清華文學社成立,他即與聞一多梁實秋朱湘等成為該社成員。當清華劇社問世時,他是首任社長。他用“顧一樵”的筆名,寫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以至後來他不但成為一個機電工程教授,而且還是文學家、詩人和戲劇家。 [69] 

顧毓琇冰心紅娘

顧毓琇、王婉靖(右二)與冰心、吳文藻(左一)。 顧毓琇、王婉靖(右二)與冰心、吳文藻(左一)。
冰心與顧毓琇的交往追溯到70多年前。民國十二年(1923年),在清華學校讀書的顧毓琇被保送公費到美國留學。那年同船到美國去的有冰心、吳文藻、梁實秋和許地山等人。從中國到美國,那時只能乘船去,路上大約要走一個月。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裏,顧毓琇和愛好文學的冰心、梁實秋、許地山等同學們一起在船上辦起了名為“海嘯”的壁報。他們寫詩、寫小説、寫白話文(當時正提倡寫白話文),各自將自己創作的詩文發表出來。從燕京大學赴美的冰心,表現出特有的文學才華,大家十分欣賞。學習社會學的吳文藻本對文學不感興趣,但因與顧毓琇私交很好,也成了這幾個人的好朋友。 [57] 
顧毓琇與錢學森 顧毓琇與錢學森
到了美國,在波士頓附近,他們幾個中國留學生們經常聚集在一起,討論時事、研究文學、演文明戲。當時因為劇本很少,大家就讓以筆頭快著名的顧毓琇執筆寫劇本。民國十四年(1925年),顧毓琇將中國的傳統戲《琵琶記》改編成話劇劇本,由梁實秋翻譯成英語,在波士頓公演受到歡迎。劇中梁實秋扮演蔡中郎、顧毓琇扮演宰相、冰心扮演宰相之女。多才多藝的聞一多,此時也在美留學,他是顧毓琇清華的老同學,為了演出成功,他幫忙將劇中的佈景畫出來。那宰相的蟒袍也是由他一筆一筆的畫出來了。演出那一天,他還專程趕到波士頓,並親手為冰心等演員化妝。 [57] 
這次演出的是中國古代戲劇以其獨特的形式和纏綿感人的情節在美國戲劇舞台上首次亮相,大顯中國留學生的風姿,令美國觀眾大開眼界,也使他們這些文學摯友,更加深了了解。 [57] 
儘管“胸襟之高超、感覺之敏鋭、性情之細膩均非一般人可企及”的冰心,令不少愛好文學的男士敬重與愛慕,但她卻和學習社會學的吳文藻結成了終身伴侶。因為顧毓琇家在江蘇無錫,而吳文藻家在江陰,無論是北上求學,還是轉路去美國留學,吳文藻每次都要從無錫經過,因此經常要住在顧毓琇的家裏。從十幾歲起,他們就是很要好的朋友。又因為學習文學的冰心和愛好文學的顧毓琇經常在一起研究文學,探討人生,也就使冰心和吳文藻有了更多的接觸,並由此漸生愛情,終成眷屬。他們夫妻兩人和顧毓琇之間的情誼長達70多年,在中國文壇上確是一段佳話。 [57] 

顧毓琇人際關係

顧毓琇家庭生活

  • 祖輩
江澤民贈詩 江澤民贈詩
父親顧庚明,字晦農,保定政法學堂畢業,有六子一女,其中五位博士,民國五年(1916年)染猩紅熱去世,年僅三十五歲。
母親王鏡蘇,出身望族,秉性仁慈,勤於治家,教子有方。
  • 夫妻
顧毓琇夫人王婉靖(1901年—2006年 [18]  ),東晉“書聖”王羲之後裔。早年就讀美術學院,專修西洋畫技法,後自學中國畫,與張大千黃君璧等大師過從甚密。 [58]  民國十八年(1929年)4月,與比自己小一歲的顧毓琇結為秦晉之好。夫妻一起養育有八個子女。 [15] 
  • 兄弟
位於無錫的顧毓琇故居中,誕生了顧毓琦(德國漢堡大學博士)、顧毓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顧毓瑔(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顧毓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顧毓瑞(台灣文化大學博士)五兄弟。顧氏家族“一門五博士”,在無錫被傳為佳話。
大哥顧毓琦(1901—1978年),畢業於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起,任同德醫學院院長兼附屬同德醫院院長。
三弟顧毓瑔(1905年—1988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民國二十年(1931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後任中央大學機械系教授。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任中央工業試驗所所長,兼任該所機械實驗工廠廠長。 [22] 
四弟顧毓珍(1907年-1968年),畢業於清華學校。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獲美國馬薩諸塞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學科博士學位。曾任中央工業試驗所所長,金陵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化工學院教授。
五弟顧毓瑞(1908年—1994年),畢業於吳淞中國公學政治經濟系,獲法學士學位。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硏究院攻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硏究院硏究。由駐美大使王正廷介紹入紐約總領事館服務,從事組織僑胞及留美同學等愛國工作。組織美國醫藥助華會,倡辦聯合援華會。
  • 子女
大兒子顧慰連(1931年1月17日—1990年9月29日),農業教育家,農學家。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地下組織。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1956年至瀋陽農學院任教直至退休。
“民以食為天”、“教育乃立國之本”是顧毓琇教育子女的信條。早在抗日戰爭期間,顧毓琇去雲南農村進行社會調查,深知在人口眾多的中國糧食是關係人民生活的首要問題,必須給以關注。這一思想潛移默化地對顧慰連後來的擇業起到了重要影響。 [16] 
二兒子顧慰慶,高級工程師。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地下組織。20世紀70年代中期曾任某公司副總工程師,多屆全國政協委員。 [16] 
三兒子顧慰華(1935—2012年10月10日)。早年從台灣到美國深造,1962年獲布魯克林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85年出任UCSD教授。1990年出任中華科工聯誼會會長。 [17] 
五兒子顧慰國(1945年—1988年)。曾任美國高級工程師,1988年6月6日因病去世,享年46歲。1990年,顧毓琇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設立“顧慰國獎學金”,每年獎勵兩名優秀生。 [16] 
大女兒顧慰文(1932年—1993年)。195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訊工程系。曾執教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及西北電訊工程學院。1979年赴美深造,攻讀賓夕法尼亞系統工程學碩士。後長期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1993年,顧毓琇為紀念其因車禍逝世在上海交大設立“顧慰文教授紀念獎學金”。 [16] 
二女兒顧慰慧(1939年—1941年),因病早夭。
三女兒顧慰民,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赴美。定居俄克拉荷馬市

顧毓琇好友

在顧毓琇的百年人生中,他見證了許多歷史事件,結交了許多歷史人物,比如周恩來和鄧穎超,就是顧的好朋友。顧毓琇35歲擔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即副部長)時曾與同級別的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周恩來成為朋友,多年後兩人在中共十大閉幕當晚在人民大會堂相見,暢談達三個半小時,周恩來曾説:“顧毓琇是國民政府中難得的客卿”。在那次會見後,經過周恩來的過問,顧毓琇的表兄王崑崙得以從監獄中釋放。王崑崙先後任民革中央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顧毓琇的母親與王崑崙的父親是親兄妹。
顧毓琇另一個曾是國家領導人的親戚是表妹錢正英。顧毓琇的祖母與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的外公是親兄妹。 [61]  顧毓琇曾與蔡元培胡適梅貽琦等過從甚密,亦師亦友。顧毓琇是梅貽琦將他請到清華擔任工學院院長的。據梅貽琦日記記載,抗戰時,梅貽琦常到顧宅,並無需打招呼,顧如不在,他就自己做東西吃,宛如回到自己家裏。
顧毓琇與鄧小平 顧毓琇與鄧小平
顧毓琇與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是同班同學,因而常常到梁家就餐並聆聽梁啓超的教誨,顧毓琇赴美留學前,梁啓超曾專門親筆書寫對聯相贈。 [66] 
顧毓琇與梁實秋在清華學校上學時既是同班同學,還是室友,到了美國波士頓後仍然合租公寓一起住。 [64] 
清華文學社成員,顧毓琇(中排右一),聞一多(中排左二) 清華文學社成員,顧毓琇(中排右一),聞一多(中排左二)
顧毓琇與聞一多從清華起就結下了珍貴的友情,在波士頓演出顧毓琇的話劇時,聞一多專程從紐約趕去,設計舞美。據聞一多的兒子回憶,抗戰時,顧請聞一多到教育部任職,聞一多未就,就此曾引起了聞一多夫婦之間一次激烈的爭吵。在聞一多被殺害後,顧毓琇不顧高官身份,毅然參加老友追悼會,還發表紀念演講。 [64] 
顧毓琇與冰心同船赴美留學,後來介紹自己的同班同學吳文藻與冰心結為夫妻,顧毓琇留學閒暇時常與他們泛舟於學校附近的湖中。 [57]  [60] 
顧毓琇與張大千的友誼始於顧毓琇促成張大千的敦煌之行,在之後的幾十年裏,兩人成為知己,張大千經常在顧毓琇家中作畫,以詩唱和,有一次顧訪巴西,張大千還親自為顧發大烏參,盛情款待。 [66] 
名人贈與顧毓琇書信
顧毓琇是清華大學工學院的創始人之一,並擔任過清華工學院院長,與同時期的另外三位院長馮友蘭葉企孫陳岱孫也交往頻繁,同為名垂青史的清華“四大院長”。他曾營救過被捕的馮友蘭和葉企孫。 [66] 
另外,顧毓琇還是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華的父親董浩雲的摯友。 [76] 

顧毓琇師生

顧毓琇擔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期間,在交通大學兼課,江澤民選修了顧毓琇的“運算微積分”。50多年後,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在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時,專程拜訪了顧毓琇,對當年顧老師“上課不帶書、不帶講義,內容全在腦海裏”的情景記憶猶新。 [65] 
江澤民還恭請顧毓琇及其家人到中南海作客。當時江主席贈其“重教尊師新天地”一詩,顧毓琇遂和詩答謝。在1997年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江澤民曾專程到費城顧毓琇的家中探望恩師。自此,江主席和顧毓琇之間每年都有書信來往。每到春節前,江主席都要給自己的老師送賀卡。 [15] 
1995年10月23日,江澤民與他的老師、93歲高齡的顧毓琇
朱鎔基與顧毓琇 朱鎔基與顧毓琇
朱鎔基 [63] 吳邦國黃菊等中共領導人分別畢業於顧毓琇創建的清華大學電機系和無線電系。顧毓琇曾當面贈給赴美訪問的朱鎔基總理16字箴言:“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誠者有信,仁者無敵。”
顧毓琇是錢偉長在清華的老師 顧毓琇是錢偉長在清華的老師
錢偉長是顧毓琇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的受業弟子。多年後,身為國家領導人的錢偉長訪美時也曾專程拜訪恩師。 [77] 
顧毓琇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航空研究所後,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開始招收航空專習生,錢學森被錄取。此後,研究所公派錢學森赴美留學,不久錢又轉到顧毓琇多年的朋友馮·卡門的足下深造。
顧毓琇還是蔣介石的次子蔣緯國的老師,也是達賴的哥哥的老師。他親自給台灣地區原副領導人、國民黨原副主席李元簇發過文憑。
顧毓琇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時,吳健雄考入中央大學學習,其後她一直尊稱顧毓琇為“毓琇大師”。 [62] 
曹禺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顧毓琇是清華的“四大院長”之一,因此,曹禺解放前一直尊顧為師。抗戰期間,曹禺與顧毓琇交往頻繁,曾請教顧毓琇對抗戰前途的看法。顧毓琇告之:“如果中國的知識分子認為抗戰有望,則未必得勝;但如知識分子認為抗戰無勝利希望,則抗戰必敗。”
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獎後,他的母親李靜貞向顧毓琇報告:“這次小兒棣文得了諾貝爾之獎全靠了您的指教。”顧毓琇與朱家三代有深厚淵源。朱棣文的外祖父李書田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與顧毓琇同船赴美留學。朱棣文和其父朱汝瑾均經顧毓琇推薦,被選為台灣“中研院”院士。 [75] 

顧毓琇主要作品

顧毓琇一生治學嚴謹、筆耕不輟,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如下:

名稱
出版社
備註
劇本
《芝蘭與茉莉》
商務印書館(上海)

《張約翰》

6/17/1923在清華公演,由顧毓琇編導,單行本(北平)
《國手》

10/10/1924在波士頓公演,由顧毓琇編導,單行本(北平)
《瑟琶記》

3/28/1925在波士頓公演,由顧毓琇編導,單行本(北平)
《國殤》

9/5/1925在Syracuse公演,由顧毓琇編導,單行本(北平)
《荊軻》

單行本(南京)
《古城烽火》

9/9/1938在重慶公演。抗戰勝利後在上海公演,中正書局(重慶)
《白娘娘》
商務印書館(香港)

《荊軻》

插曲樂譜,由陳尚能作曲。單行本(重慶)
《快樂頌》

中譯詞,樂譜由陳田鶴訂譜,抗戰勝利後上海重印。單行本(重慶)
《蘇武》

11/18/1943在重慶公演,商務印書館(重慶)
《岳飛》

1940月在重慶公演。另有改編的京劇本,漢劇團在北碚公演。單行本(南京)
《岳飛及其他》

單行本(南京)
學術論文
《四次方程解法》

M.I.T.電子叢刊53
《電機瞬變分析》

TransientAnalysisofA.C.Machinery,M.I.T.
《電工原理》(中譯本)
商務印書館(上海)

《中國科學化問題》

單行本(北平)
《直流電機原理》(中譯本)
商務印書館(上海)

《AnalysisandControlofNonlinearSystems》
TheRonaldPress,NewYork

《ElectricEnergyConversion》
TheRonaldPress,NewYork

《TransientCircuitAnalysis》

D.VanNostrand,Princeton,N.J.
《AnalysisandControlofLinearSystems》
InternationalTextbookCo.,Scranton,PA

《CollectedScientificPapers》(科學論文集,共1205頁)
台灣大學出版社

《ScientificPapers》(科學論文集)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電機論文集》

中國電工學會,C.I.E.E.
小説
《孤鴻》(小説月報叢刊)
商務印書館

《我的父親》
新月書店(上海)

《牧羊神》(中譯本)
商務印書館

《西施》(文學研究會創作叢書)
商務印書館

人文論著
《中國的文藝復興》
中華書局(上海)

《中國經濟的改造》
中國編譯社(上海)

《戰時教育的回憶》

單行本(上海)
《HistoryofZen》(英文《禪史》)
英傑出版社(台北)

《日本禪僧師承記》
真善美出版社(台北)

《中國禪宗史》(中英對照)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

《蕉舍旅遊三百詠》
華岡書局(台北)

《禪宗師承記》
真善美出版社

詩詞歌集
《海濱集》(中譯詩歌)

單行本(香港)
《唐宋長短句》

《蕉舍吟草》
世界書局(上海)

《海外集》
單行本(台北)

《顧毓琇歌集》
商務印書館(台北)

《松風集》

《唐宋歌譜廿五調》

《梁溪集》

《惠泉集》

《蓮歌集》

《錫山集》

《太湖集》

《岡陵集》

《宋詞歌譜四十五調》

《顧毓琇歌十首(樂譜)
“國研院”(台北)

《蕉舍詞曲五百首》
華岡書局(台北)

《蕉舍詩歌一千首》

《和清真詞及其他》

《潮音集》

《長春集》

《和淮海詞及其他》
英傑出版社(台北)

《和淵明詩及其他》
華岡書局(台北)

《顧毓琇詩選》
學林出版社(上海)

《和唐詩三0三首》
英傑出版社(台北)

《顧毓琇詞選》
黃河大學(鄭州)

《和夢窗詞及其他》
英傑出版社(台北)

《顧毓琇戲劇選》
商務印書館(北京)

《齊眉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

《耄耋集》
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水木清華》

《蕉舍詩詞》

《顧毓琇詩歌集》

《顧毓琇詞曲集》

《顧毓琇詞曲集》
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

《顧毓琇詩詞選》(漢英對照)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行雲流水》
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自述著作
《百齡自述》
江蘇文藝出版社(南京)

《OneFamilyTwoWorlds》
南京大學出版社

《自訂年譜》
英傑出版社(台北)

《OneFamilyTwoWorlds》(英文自傳)

《一個家庭,兩個世界》(中文譯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全集
《顧毓琇全集》(共十六冊,獲大陸“國家圖書獎”)
遼寧教育出版社(遼寧)

《顧毓琇全集:第1卷散文、小説》
遼寧教育出版社

《顧毓琇全集:第2卷戲劇》

《顧毓琇全集:第3—6卷詩詞》

《顧毓琇全集:第7卷音樂》

《顧毓琇全集:第8卷論著》

《顧毓琇全集:第9—10卷佛學》

《顧毓琇全集:第11卷自傳》

《顧毓琇全集:第12—15卷科學論文》

《顧毓琇全集:第16卷譯著》

表格參考資料: [26] 
《芝蘭與茉莉》是新文化運動史上出現的第四部中篇小説 《芝蘭與茉莉》是新文化運動史上出現的第四部中篇小説
《顧毓琇詩歌集》 《顧毓琇詩歌集》
顧毓琇的佛教著作富含與名僧大德交往的第一手資料 顧毓琇的佛教著作富含與名僧大德交往的第一手資料
胡適為顧毓琇的傳紀文學《我的父親》題寫的書名 胡適為顧毓琇的傳紀文學《我的父親》題寫的書名
顧毓琇與維納等人開創了自動控制理論 顧毓琇與維納等人開創了自動控制理論
顧毓琇破譯的宋代樂譜 顧毓琇破譯的宋代樂譜
這是一部1205頁的鉅著,由海外著名華人學者們捐資出版 這是一部1205頁的鉅著,由海外著名華人學者們捐資出版
吳稚暉為顧毓琇早年劇作《荊軻》題寫的封面 吳稚暉為顧毓琇早年劇作《荊軻》題寫的封面

顧毓琇人物榮譽

顧毓琇是國際上公認的電機權威和自動控制理論的先驅。早年留學美國,在四年半時間內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
1950年移居美國,先後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榮休教授,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理論及應用力學委員會委員、台灣“中研院”院士、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IEE)會士、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師學會副會長、國際理論及應用力學組織(IUTAM)個人理事;曾獲得獲得過素有“電氣領域諾貝爾獎”之譽的IEEE蘭姆金質獎章(LammeMedal)“蘭姆”金質獎章以及千禧獎、“巨比利”獎、 [7]  “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金質獎章,IEEE電路及系統學會(CASS)金禧獎章(MillenniumJubileeMedal)和IEEE千禧獎章(MillenniumMedal);曾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台灣成功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台灣清華大學榮譽工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兩岸五所交通大學、等十幾所院校的名譽教授。

顧毓琇榮譽表彰

時間

——
IEEE“蘭姆”金質獎章(LammeMedel)

IEEE金禧獎章、“巨比利”獎(MillenniumJubileeMedal)

IEEE千禧獎章(MillenniumMedal)

台灣“中研院”院士

賓夕法尼亞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台灣清華大學榮譽工學博士學位

台灣成功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獎章一覽
IEEE千禧獎獎狀 IEEE千禧獎獎狀
“巨比利”獎 “巨比利”獎
顧毓琇獲得的抗日戰爭勝利勳章 顧毓琇獲得的抗日戰爭勝利勳章

顧毓琇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
美國國家科學院理論及應用力學委員會委員

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士(IEEEFellow)

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會士(IEEFellow)

國際理論及應用力學組織(IUTAM)個人理事(曾是世界上唯一的華人個人理事)

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會長

中國工程師學會副會長

歐美同學會海外名譽會長

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金陵大學兼職教授

台灣大學訪問教授

成功大學訪問教授

清華大學、兩岸五所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江南大學 [6]  等十幾所院校的名譽教授

歐美同學會名譽會長 [11] 

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 [12] 

顧毓琇後世紀念

顧毓琇紀念塑像

2002年5月20日,由雕塑家吳為山 [86]  雕刻的顧毓琇塑像在南京大學揭幕。 [83] 
2012年9月19日,顧毓琇銅像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落成。 [82] 
2012年12月18日下午,由雕塑家曹俊亮雕刻的顧毓琇雕像揭幕儀式在中央音樂學院琴房樓友誼廳舉行。 [20]  [85] 
由北碚區委、區政府主辦的顧毓琇紀念亭落成典禮暨抗戰歷史文化研討會在北碚圖書館舉行。當日,顧毓琇紀念亭及銅像在北碚區圖書館紅樓外落成,並對外開放。

顧毓琇紀念建築

  • 故居
顧毓琇教授舊居位於上海市永嘉路623號,建於1928年,為美國鄉村風格花園住宅。佔地面積380平方米。為假三層磚混結構,具有現代派建築風格。1953年到1980年之間為上海文史研究館所在地。2014年6月14日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84] 
  • 紀念館
顧毓琇紀念館
顧毓琇紀念館(2張)
顧毓琇紀念館位於無錫市學前街3號,是在顧毓琇故居(原顧家“寶善堂”)的原址上設立起來的,建築是根據江南民居特色修復保護的。修復後的故居總佔地面積968平方米,建築面積848平方米,共五開間四進。 [24]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批示,將顧毓琇故居改建為顧毓琇紀念館,該館是江蘇省自周恩來紀念館之後第二座被正式批准建立的名人紀念館。2011年12月,顧毓琇紀念館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8] 
  • “錫山樵翁顧毓琇百齡堂”
“錫山樵翁顧毓琇百齡堂”位於無錫市吳文化公園。2001年5月15日開館。是顧毓琇家鄉無錫為慶賀顧毓琇百年誕辰而建。顧毓琇曾先後三次由他兒子顧慰慶送來珍貴資料,充實了陳列內容。“百齡堂”展布了顧毓琇的照片、著作、題詞、證書、賀信、賀卡等300多篇(幅)珍貴資料。
1997年,江蘇無錫市吳文化公園管委會主任高夔請顧毓琇為吳文化公園的“錫山教育館”墨寶題款,馳函海外。顧毓琇對吳文化公園辦成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表讚賞,不僅手書匾額,而且題詞“科教興國功垂萬世,樂育英才光耀千秋”。 [73] 
  • 紀念堂
顧毓琇紀念堂設於費城華埠,為2002年紀念顧毓琇逝世追悼會而設置。目前紀念堂內的展覽品大多是大費城華人工商聯合總會會長管必紅捐出。包括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均贈花籃為顧毓琇送別;中國駐美大使楊潔篪等近300人蔘與開幕儀式。 [19] 

顧毓琇紀念活動

紀念活動
活動
時間
活動詳情
顧毓琇作品音樂會
1991年
中央音樂學院為慶祝顧毓琇90華誕,特地舉辦了“顧毓琇作品音樂會”。 [47] 
2001年12月19日
中央音樂學院及歐美同學會在人民大會堂再次舉辦顧毓琇作品音樂會,演出的曲目都是由顧毓琇作詞作曲、作詞或訂譜的。時任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等出席。音樂會開始前,江澤民、朱鎔基、李嵐清親切會見了顧毓琇教授的親屬和主要演員,並請他的親屬轉達對顧毓琇教授和夫人王婉靖女士的親切問候。 [46] 
文理大師紀念展
2012年12月
清華大學舉辦為期3周的“文理大師顧毓琇先生紀念展”。校黨委書記胡和平,黨委常務副書記陳旭,顧毓琇之子顧慰慶、之孫顧宜凡出席閉展儀式並參觀了展覽。本次展覽共展出90餘件文獻和手稿,除顧毓琇的諸多著作外,還展出了政界、文藝界等名流與顧毓琇的通信及書畫作品。 [28] 
“鍾靈毓琇——東南大學紀念一代大師顧毓琇老校長圖片展”
2012年12月24日
為紀念文理大師、曾先後擔任過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中央大學校長的顧毓琇老校長110週年誕辰,“鍾靈毓琇——東南大學紀念一代大師顧毓琇老校長圖片展”開展儀式在九龍湖校區李文正圖書館舉行。黨委常務副書記左惟;顧毓琇之子顧慰慶;顧毓琇之孫顧宜凡;江蘇省委統戰部的領導為展覽剪綵。 [71-72] 
顧毓琇教授誕辰110週年紀念活動
2012年12月24日
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協辦舉行了“顧毓琇教授誕辰110週年紀念活動”。1991年和2001年,中央音樂學院先後舉辦過兩次顧毓琇作品音樂會。“顧毓琇教授誕辰110週年紀念活動”包括紀念大會、顧毓琇生平成就展和顧毓琇教授塑像揭幕儀式、紀念音樂會等豐富內容。 [9] 
時任上海交大黨委書記馬德秀、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郭淑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東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書記左惟分別致辭,中科院院士陳難先、《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部主任李紅巖、顧毓琇次子顧慰慶等先後發言。 [20] 
顧毓琇生平展
2015年11月30日
上海戲劇學院舉辦該院創始人顧毓琇生平展。顧毓琇生平展展出了由顧毓琇親屬捐贈的顧毓琇創作於上世紀20年代的戲劇的手稿,以及茅盾、冰心、巴金錢穆錢鍾書等文化名人致顧毓琇的書信和幾十部顧毓琇的著作圖書。 [27] 
顧毓琇教授遺存捐贈儀式
2020年1月13日下午
“顧毓琇教授遺存捐贈儀式暨顧慰慶先生追思會”在江南大學舉行。儀式由江南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黃敏主持。顧毓琇長孫顧宜凡代表家人,將顧毓琇教授著作、藏書、字畫、重要書信等近千件遺存捐贈給江南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黨委副書記戴月波代表學校接受捐贈,並向顧宜凡頒發捐贈證書。 [21] 

顧毓琇紀念影片

2004年9月,由江蘇省文聯、中共無錫市委宣傳部、江蘇省電影家協會、南京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的人文電影紀錄片《百年毓琇》在無錫上映,並在全國播出。 [80] 
2009年8月,鳳凰衞視播出50分鐘的顧毓琇生平紀錄片《一個家庭 兩個世界》。 [79] 

顧毓琇紀念基金

顧毓琇晚年依靠養老金生活,經濟並不寬裕,但他將自己的大部分積蓄都拿出來在國內捐資助學,先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交通大學、瀋陽農業大學等高等學校設立獎學金,鼓勵青年學生為國家的前途努力進取、全面發展。如下:
  • 清華大學顧毓琇教授獎學金
  • 清華大學顧毓珍教授紀念獎學金
  • 北京大學顧毓琇名譽教授獎學基金
  • 南京大學顧毓琇教授獎學金
  • 東南大學顧毓琇、王婉靖獎學金
  • 上海交通大學顧毓琇名譽教授獎學金
  • 上海交通大學顧慰文教授紀念獎學金
  • 瀋陽農業大學顧慰連校長紀念獎學金
  •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顧慰國紀念獎學金 [4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