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顧毓瑔

鎖定
顧毓瑔(1905-1998),江蘇無錫人,近代重要的學者、技術官僚、民主人士,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工業化思潮和實踐熱潮的一位代表性人物。民國時期曾任國民政府實業部副部長、中央工業試驗所所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上海紡織工業局高級工程師、中國紡織機器製造公司總經理等職,並擔任民革中央監察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1927年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畢業;1931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1931-1941年任中央大學機械系教授;1934-1948年任國民政府實業部副部長、中央工業試驗所所長,兼任該所機械實驗工廠廠長;1935年與莊前鼎、楊毅等人士發起籌備中國機械工程學會,1936年5月學會正式成立後擔任理事;1938-1948年任中國工程師學會董事、總幹事。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上海紡織工業局高級工程師、中國紡織機器製造公司總經理等職,期間設計製造出中國第一套機械化鑄工工場設備;1992-1997年間任民革第八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副主席。 [1-2] 
中文名
顧毓瑔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蘇無錫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98年
畢業院校
國立交通大學
性    別
職    稱
教授

顧毓瑔人物生平

顧毓瑔生於1905年。1927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1931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1931-1941年任中央大學機械系教授;1934-1948年任國民政府實業部副部長、中央工業試驗所所長,兼任該所機械實驗工廠廠長。1935年與莊前鼎,楊毅、王仕倬、王季緒、李輯祥、劉仙洲等發起籌備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於1936年5月正式成立,並擔任理事。1938-1948年任中國工程師學會董事總幹事。1941年中國工程師學會成立30週年,顧毓瑔建議編寫《三十年來的中國工程》一書,並親自撰寫《三十年來的中國機械工業》一文。抗日戰爭期間在後方進行了輕工業工廠的建設計有20多所,並幫助大量民營工廠解決技術問題。解放前夕任中國紡織建設公司專務董事兼總經理,在中國共產黨敵後組織負責人張承宗同志領導下率中紡公司起義,保存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托拉斯的完整,得到毛澤東主席的傳令嘉獎。
新中國建立後,1951年調任中國紡織機器製造公司總經理,從此開始自制紡織機器。這期間設計製造出我國第一套機械化鑄工工場設備。後又幫助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完成機械化鑄工工場。國內許多機器廠都曾來參觀借鑑。首先引進美國發明的粉末冶金技術,從銅基粉末冶金髮展到鐵基粉末冶金,最後形成粉末冶金行業。首先進口一台剷車,並仿製成功,現在剷車(叉車)已發展成為一個行業。1957年時任紡織工業部顧問,奉命組織30人的設計組完成47種合成纖維機器設計,有2種製造卡普綸(尼龍)拋絲機是獨創的機器,一年設計,一年製造,一年試運轉,終於製成我國第一套卡普綸機械設備。
1981年顧毓瑔應美國母校康乃爾大學校長邀請回校講學,並訪向美國最大的紡織企業勃林登公司,與美方建立技術交流關係。
1982年出席國際無紡織布展覽會,為我國引進無紡織布技術資料,從此我國開始建立無紡織布工廠,現已形成一個重要的行業。
1982年顧毓瑔訪問美國回國時攜回世界聞名的“Handbook of IndustrialEngineering”的最新版本,推薦給上海市機械工程學會組織力翻譯。這套165萬字的鉅著於1987年正式出版發行,深受生產、研究、教育各界的歡迎。
90年代,他以90歲高齡之身繼續為海峽兩岸科技交流、技術引進、資金引入而奔忙。例如,他在任中紡公司總經理時,就有與德國拜耳染料公司合作的感望。在其親屬的幫助下,這一願望終於在1993年11月得以實現。該公司與上海染料八廠合資500萬美元在浦東辦廠,這一技術合作可以把我國的染料工業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又如顧毓瑔為哈爾濱亞麻廠提供意大利亞麻製造設備,使該企業產翻番。繼而又為內蒙古包頭市牽線,同意大利華僑合資1.4億美元,創辦一個亞麻紡織聯合企業。 [1-2] 

顧毓瑔人物貢獻

參與籌辦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撰寫《煤氣發生器與煤氣車》等專著
促進海峽兩岸的友好交流
引進外國先進紡織技術

顧毓瑔家庭成員

父親:顧賡明。
長兄:顧毓琦,醫學家,原上海同德醫學院院長。
次兄:顧毓琇,科學家、教育家,民國時期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
四弟:顧毓珍(1907年-1968年),化工專家,原同濟大學、華東化工學院教授。
五弟:顧毓瑞(1908年-1994年),外交官。
六弟:顧毓琛(1916年-198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
1949年顧毓瑔(右五)等專家赴南京向李宗仁遞交請願書 1949年顧毓瑔(右五)等專家赴南京向李宗仁遞交請願書 [3]
妹:顧毓桐(1912年-2013年),畢業於滬江大學經濟系。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