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顧景星

鎖定
顧景星(1621年~1687年) 明末清初文學家。字赤方。號黃公。蘄州(今屬湖北蘄春縣蘄州鎮)人。
明末貢生,南明弘光朝時考授推官。入清後屢徵不仕。康熙己未(1679年)薦舉博學鴻詞,稱病不就。
中文名
顧景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621年
逝世日期
1687年
職    業
清代文學家
出生地
湖北蘄春縣蘄州鎮
代表作品
《白茅堂集》 《南渡來耕集》 《讀史集論》《李時珍傳》

顧景星人物生平

顧景星書香世家

顧景星,蘄州城(今屬湖北蘄春縣蘄州鎮)人。世代書香之家。少年聰慧早熟,在父親顧天錫的悉心調教下,6歲會吟詩作賦,9歲則已經遍讀經史。15歲試於黃州,名震全府,院試奇魁,被譽為“江夏神童”、“博通君子”。《四庫全書存目提要》介紹顧景星,説其:“記誦淵博,才氣尤縱橫不羈;詩文雄贍,亦為一時之霸才。”

顧景星著書立説

顧景星經歷豐富,一生坎坷,他雖府試院試皆獲第一,且嚴父 指教,博學廣記,加之深厚的文化積澱浸潤,前程應是不可限量的。他完全可以輔佐朝政,治國安邦;但他堅定地選擇了一心著書立説的事業中,成為了當時最負盛名的文學家之一。
生平著述宏豐,共有430卷之多。其中《來耕集》和《南渡集》75卷編入《四庫全書》;《黃公説字》100餘卷中有47卷編入《四庫全書》。《白茅堂集》包括樂府民歌、詩賦、策論、志論、奏疏、史論、傳記、序文、銘誄、雜著等共46卷。

顧景星傳承家風

顧景星承傳了顧家的讀書傳統,顧景星的曾祖父顧闕,曾祖叔顧問均為聲名遠播的理學家、教育家,顧問是醫聖李時珍的老師。馮(馮天馭)、顧(顧問、顧闕)、郝(郝守正)、李(李時珍)是史稱“蘄州四大家”,深厚的地域文化儲備與個人天資結合,在顧景星身上得到充分驗證。

顧景星結交醫聖

他在《白茅堂集》收錄了《李時珍傳》一文。當年,他寫《李時珍傳》時,不僅對李時珍及其一家的情況進行了充分的瞭解,而且也通讀了《本草綱目》全書,他寫李時珍惜墨如金,寥寥數語即把李時珍和其一家進行了高濃度的概括。在論述本草綱目書中的內容時,他寫得很詳細,象一個學者一樣對一些藥物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解讀。

顧景星關注民生

此外,《白茅堂集》還收錄了《野菜贊》一文。順治二年,蘄州城兵荒馬亂,田地荒蕪,民不聊生,顧景星一家也是居無定所,這一段時間他遂壘石結茅為廬,靠採挖野菜充飢,於是,他寫下了《野菜贊》。《野菜贊》不僅語言優美,通俗易懂,而且還寫了野菜的功效,製作方法和注意事項等。他寫道:偕婦於野採草根實苗葉,遂不死焉。文中一共記錄了44種野菜。這些野菜中有紫蘇、馬齒莧、黃精、青箱子、枸杞苗等中藥,還有很多草藥。這些植物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充飢。在災荒饑饉無食之年,顧景星親歷親為,用自己的中醫藥知識,為當時救荒、救饑饉,救了無數民眾的生命,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如今,這些野菜或者説中草藥,被譽為綠色食品,不失為餐桌上的美食,而受到青睞。 [1] 

顧景星舉家逃離

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屠蘄州。顧天錫舉家逃歸崑山祖居。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十月,顧景星以貢生特授推官。不久,因不附馬士英去職。

顧景星屢徵不仕

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入崑山,強徵顧景星入軍,以原職隨徵。後力辭回裏,與雙親居於揚州。順治五年(1648年),顧景星與蕭世忠之女完婚。順治六年,生母明氏逝世,順治七年,與父親顧天錫回到蘄州。

顧景星親情濃厚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舉辦博學鴻詞科考試,顧景星被迫赴京應試,途中墜車骨折,次年元宵以後才到京。當時,他的外甥曹寅二十二歲,任鑾儀衞治儀正,他文學修養極高,與眾多文士頻繁交往,表現得異常活躍,與顧景星更是過從甚密。三月,顧景星患瘧疾,卧病寓所,曹寅專程前去探望並贈送藥物。曹寅《楝亭詩鈔》卷一有《春日過顧赤方先生寓居》七律一首。後以布衣終老。

顧景星著作傳世

顧景星逝世後,在曹寅等親友資助下,兒子顧昌將他的生前著作整理刊刻,是為《白茅堂集》,共46卷。
《黃公説字》是顧景星的另一篇鴻篇鉅製。《黃公説字》以許慎《説文解字》為基礎,參考歷代文字學及其他著作110餘種,先按楷體分編,次引古文、小篆,兼收俗字,標釋字體源流,收字不避帝王之諱,注音兼反切、直音並間注古音、方音,釋義則博採眾家之長並參以己意。集文字、音韻、訓詁文學於一體,成為可與《康熙字典》媲美的典籍。
就是這樣一部著作,顧景星也不忘將中藥寫進書裏。如對蘄蛇,他這樣寫道:“謹按蘄地花蛇,有黃白黑三種,黃白二花可貨數十金。黑花不過數金而已。昔產龍峯山洞,今無有,惟三角山出,一歲不能多得,土人獲此物必食葷物方可。否則,其走如飛,牙利而毒,如人手足為口齒所創,必以刀斷去,稍遲則不能救。”並説:“市肆所貨,皆浙蛇,非蘄蛇,花與指甲皆同,土人亦莫能辨。但三角山在二蘄交界之處,相傳蛇一逾界,則只一目,……。”對蘄龜這樣寫寫道:“日食去血牛肉四分。每歲雷動出蟄;雷收聲入蟄。入蟄時,以綿裹其身,置筒中可不死。、

顧景星詩作豐富

顧景星記誦淹博,詞作及詩文皆名於當時。在京師時和方孝標、邵長蘅、周亮工、施閏章等交遊,受到器重。他有些詞裏透露出故國之思,黍離之痛。如:“永嘉恨,難磨滅;天寶事,何人説?向玄都觀裏,偷彈淚血”,“問嫦娥,何事不長圓?山河缺!”〔滿江紅〕《和王昭儀韻》又如"班超老去,文姬歸晚,一樣天涯","數聲玉笛,幾陣黃沙"(〔柳梢青〕《題邊庭夜宴圖》)。都顯示其悲涼鬱勃之情和幽恨孤憤之心。
詩如《吳易擒》記載明清易代之際義軍領袖被誘捕故事,《寡婦謠》暴露當時官吏橫徵暴斂,民眾瀕於絕粒的生活現實,《題內府所藏唐人百馬卷子》則借題發揮:"當時芻秣盡凡才,急難何曾見騰逸",指斥庸流臨難退避,不齒於人。
文如《春秋論》《蔡邕論》《讀史輯論自序》《半舫齋詩序》《和山堂詩序》等,或評議歷史、人物,或闡述詩文理論,都有一定的見解和文采。
又如在《金會公詩集序》中論述詩文之理,學問之道,在於多讀書以"固氣"、"實理",應該力戒驕躁,"原始要終",不能好名自恃,急於求成;在《湯次曾樂府和序》中論詞的發展演變,都有較好的見識。但是,他的文章也有細大不捐之失,後人收拾遺稿編集時又缺少別擇,就不免有冗濫之弊。

顧景星親屬成員

顧景星父母

顧天錫,生於萬曆十六年(1588),卒於康熙二年(1663)。
嫡母李氏,生於萬曆十八年(1590),卒於崇禎十四年(1641)。
生母明氏,生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卒於順治七年(1650)

顧景星妻子

蕭氏,蕭世忠女兒

顧景星姐姐

顧椐,字長存,萬曆四十一年(1613)生,嫁本縣庠生蕭鬯,崇禎十六年(1643)卒,寄葬於九江府龍開河老碼頭。

顧景星外甥

曹寅,曹雪芹祖父

顧景星兒子

顧昌,字文饒,號培山
先祖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第九代
顧士徵
(元明之際由江蘇崑山遷居蘄州)
顧昇
顧宗儒
顧敦
(娶陳氏)
(進士,浙江按察司僉事)
-
-
-
-
-
(進士,南京刑部員外郎)
顧大訓
(藏書家、著述家,娶馮氏)
顧天錫(娶李氏、明氏)
顧椐,嫁庠生蕭鬯
-
-
顧景星
(文學家,娶蕭世忠女兒)
顧昌
顧湛露
顧氏,嫁庠生朱爵
-
-

顧景星軼事典故

家有藏書,其“白茅堂”藏書充棟,但不善著錄,信手取之。為著《虎媒記傳奇》,遍閲所藏,嘗不能足,乃遍訪大江兩岸藏書之家,未果。歸而嘆曰:恨餘不能藏天下之書,來世有果,定不負此望矣!記誦淹博,詞作及詩文皆名於當時。在京師時和方孝標、邵長蘅、周亮工、施閏章等交遊,頗受器重。詩文頗多故國幽思之論,如《春秋論》《蔡邕論》《讀史輯論自序》《半舫齋詩序》《和山堂詩序》等,或評議歷史人物,或闡述詩文理論,都有一定的見解和文采。著有《白茅堂集》46卷,有康熙刻本,《白茅堂詞》《讀史集論》《贉池錄》《顧氏列傳》《南渡來耕集》《阮籍詠懷詩注》《李賀詩注》等。 [2] 
近年來諸多的研究成果顯示,顧景星為《紅樓夢》的真正作者。

顧景星其他信息

野菜贊 ﹝清﹞顧景星撰
顧子歸裏歲丁壬辰,饑饉無食,藜藿之羹,並日不給。偕婦於野,採草根實苖葉,遂不死焉。鼓腹自得,各為贊之。四十四種:
野麥燕麥也,有小米可作粥。
周道茂草,我心忡忡。旅榖聖米,飢腸不充。亦有燕麥,弗種胡芃。黍離之歌,猶曰正風。
蕨藄苦澀,湯中薄出之,榨出汁,鮮藏皆可。根皮搗爛澄水中,布袋漉作粉,甘滑。一種迷蕨,生水濵,枝葉垂水中,即薇也。
爾雅書虌,是曰厥萁。為粔為籹,其甘若飴。陟彼南山,詩人識之。一曰迷蕨,首陽之薇。
參考資料
  • 1.    顧景星  .蘄春政府網.2008-04-11[引用日期2012-08-28]
  • 2.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