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顧伯華

鎖定
顧伯華(1916-1993年)。上海市人。出身於世代業醫之家。少年時,即隨父顧筱巖學中醫外科。1936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即設診所於上海。
中文名
顧伯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6年
逝世日期
1993年
畢業院校
上海中醫學院
職    業
醫生
主要成就
1978年晉升為教授。
出生地
上海市
代表作品
《改進枯痔療法治療內痔》
《中醫外科學講義》

顧伯華人物簡介

顧伯華資料

顧氏歷任上海中醫學院外科教研組主任、龍華醫院外科主任、上海市中醫學會外科學會主任委員、第五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委員等職。
1978年晉升為教授。
1980年任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中醫外科師資進修班班主任。
多年來,顧氏為繼承發展中國醫藥學,培育中醫外科人才,作出了很大貢獻。

顧伯華貢獻

顧氏診餘之暇,對《外科正宗》、《外科心法》、《洞天奧旨》、《瘍科心得集》等均有研究。
顧氏著作頗多,重要的有:《改進枯痔療法治療內痔》、《中醫外科學講義》、《中醫外科學中級講義》、《中醫外科臨牀手冊》、《顧伯華外科經驗選》。並發表論文多篇。

顧伯華學術觀點

顧氏之臨牀實踐,早期以看瘡瘍為主,尤以治疔瘡走黃出名。
瘡瘍本為火毒之邪而成,火為陽邪,陽盛則發熱,阻塞則腫脹,血凝則疼痛,熱盛則肉腐,肉腐化為膿。此時重在攻邪,常用大劑清熱解毒之品,紫花地丁、蒲公英、銀花、黃芩、山梔、草河車、半枝蓮等用量多在30克以上;若是疔瘡走黃加用犀角地黃湯,鮮生地用至50克以上。危重病人,日用兩劑中藥,分四次口服。
採用驅邪為主的方法,一直到研究急腹症時仍有影響。顧氏説:“瘡瘍者外癰也,腸癰者內癰也。部位區分,病機則同。治也清熱解毒為主。因六腑以通為用,不通則痛。”故以通裏攻下為輔。
據此,他和西醫同道一起,在總結大黃牡丹皮湯治療闌尾炎的基礎上,創制了錦紅片(紅藤、蒲公英、生大黃)治療急性闌尾炎、膽道感染均有顯效。後期因看瘡瘍漸少,接觸疑難病種為多。門診及病房都有不少紅斑狼瘡、皮肌炎等患者。這些病例亦紅、亦腫、亦熱、亦痛(關節痛),但與瘡瘍迥異。是由於稟賦不足、陰陽失調所致。紅者虛火也;熱者陰虛也;腫者脾腎兩虧之證;痛者氣血不足外邪所致。
因此,除急性發作需“急則治其標”外,應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總結出調整陰陽、養陰清熱為主治療多種外科和皮膚科疾病的經驗。常用生地、玄蔘、天麥冬、石斛、龜版等。但應注意辨證加減。治有頭疽加紫花地丁、半枝蓮等清熱解毒;治甲亢加夏枯草、牡蠣、海藻、礞石等化痰軟堅;治流痰(骨結核)加補骨脂、狗脊、川續斷等補益肝腎;治腸梗阻手術後加黨蔘、白朮、川樸花之健脾理氣;治毛髮紅糠疹加丹蔘、當歸、莪術等活血化瘀;治紅斑狼瘡穩定時多加黃芪、淮山藥、仙靈脾、鎖陽等健脾補腎等。

顧伯華三個類型

顧氏根據幾十年診治瘡瘍的經驗,總結出敗血症辨證施治的規律,可分為三個類型。
疔瘡走黃:多由擠壓瘡口,治療失當,毒邪擴散,入於營血而成;表現為正氣充足,熱毒熾盛之證。
疽毒內陷:多是癰疽、發背患者,因體質虛弱,正不勝邪,毒入營血;表現為正氣不足,邪毒內陷之證,因體質、年齡、有慢性病等因素,又有陽虛或陰虛之不同。
熱毒內攻:嚴重灼傷者,常因熱邪入裏,鬱久化火,火盛傷陰,陰虛則火毒更熾,以致毒邪內攻,表現為陰虛內熱,火毒熾盛,可因壯火食氣,陰損及陽,而致陽虛。
以上三者也能相互轉化,可因治療及時,邪去正復而痊癒;或因邪盛正衰,救治不及而死亡;亦可因毒邪內傳於臟腑,外阻於肌膚、筋骨而生流注等。

顧伯華臨牀施治

臨牀施治以火盛者,清熱解毒,方用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傷陰者養陰清熱,黃連解毒湯合增液湯、竹葉黃芪湯;陽虛者扶正託毒,方用透膿散、托里消毒散。然而病情錯綜複雜,執方不能定而不變,當以隨證加減為要。

顧伯華精簡用藥

顧氏研究急腹症時,認為這些病都有腹痛、腹脹、痞滿、便秘、舌苔黃膩等腑實不證,六腑功能是“以通為用”,具有“瀉而不藏,動而不靜,降而不升”的特點,疼痛是不通所致。
治應使其通,則疼痛可止,脹滿即除。瘀滯生熱,毒聚成癰。故通裏攻下,清熱解毒作為治療急腹症的大法。
在採用複方大黃牡丹皮湯、紅藤煎劑治療急性闌尾炎340例有效基礎上,精簡用藥,選用了生大黃、紅藤、蒲公英、制川厚朴四味藥,以後又精簡了川厚朴,定名為錦紅湯(紅藤60克,蒲公英30克,生大黃9克後下)與大承氣湯(生大黃9克後下,玄明粉9克衝,川厚朴9克,枳實9克)為基本方,隨證加減,兼用四季青鈉鹽(每10毫升內含生藥600克毫克)或黃連素(每2毫升內含鹽酸小檗鹼2毫克)每日15-30升靜脈滴注,治療各種炎性急腹症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也應辨證加減。以急性闌尾炎和急性膽道感染為例,除氣血瘀滯,不通則痛外,尚有邪從熱化、熱致燥化的特徵。
如熱毒熾盛者,應加重清熱瀉火解毒之品,如黃連、黃柏、龍膽草等以防發生變證。熱邪傷陰,耗傷津液有傷陰之象應加養陰生津之品,如生地、石斛、天花粉等,也有實熱之證夾有虛寒者,應加用温運健脾之薏苡附子敗醬散加減治療。

顧伯華辨證施治

顧氏對乳癖的辨證施治有獨到見解。乳癖之名始見於清·高錦庭《瘍科心得集》,但對症狀描寫不詳。中醫認為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因此對乳癖的病因病機偏重於肝氣鬱結,治宜疏肝理氣為主。
顧氏指出中醫文獻中的乳癖,包括現代醫學乳房纖維腺瘤和乳腺增生症二種病;而後者,病人除有乳房部結塊外,常位有月經來前兩乳房脹痛或腫塊變大,月經過後疼痛減輕或消失,腫塊縮小等症狀,有些病人並有月經不調或婚後不育等病史,顯然與衝任不調有關;因衝任兩脈皆起於胞中,任脈循腹裏,上關元,至胸中;衝脈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提出將乳癖分為肝鬱氣滯和衝任不調兩型,對沖任不調型治則除疏肝理氣外,着重加用調攝衝任藥物如仙茅、仙靈脾、鎖陽、蓯蓉、菟絲子之品,收到了滿意療效,曾分析了51例衝任不調型,經服藥3個月,其中痊癒者8例,進步者9例,好轉者16例。

顧伯華罕見

另外,乳暈部瘻管一病,在古代醫著中均無記載,在臨牀上亦較為罕見。本病發病前多有先天性乳頭內縮,病變初起在乳頭的一側(乳暈部)有較小結塊,質硬不堅,常為患者疏忽。發作時結塊增大,皮色微紅,自覺疼痛,約1-2周成膿,破潰後流出臭膿,並有粉渣樣物排出,亦能從乳頭內排出此類分泌物。由於創口久不收斂或反覆發作,逐漸患部瘢痕形成,致使乳頭更形凹陷,局部組織堅硬不平,因此常被誤診為乳癌而誤作乳房根治術。
顧氏早在1954年首先發現了此病,並命名為慢性複發性伴有乳頭內縮的乳暈部瘻管,並採用掛線和切開等法已治癒了一百多例,其中有不少病人曾被誤診為乳癌,險作乳癌根治術,後經顧氏診治而愈。
顧氏認為:紅斑狼瘡總由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損所致。而臨牀表現複雜,但有共同之處,就是氣血兩虛(以氣虛為主)及陰虛內熱。因此治療時用益氣養陰清熱的藥為主,如黨蔘、黃芪、白朮淮山藥、生地、玄蔘、麥冬、沙蔘、肥玉竹、知母、黃柏、蛇舌草、地骨皮等。又因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關節痠痛;絕大多數都是20-40歲青中年婦女發病,且伴有月經不調,經量減少或閉經,懷孕時病情加重(也有少數減輕或穩定的)。所以祛風濕、和血通絡、調理衝任、補益肝腎的藥也多配合應用。如秦艽、威靈仙、茅莓根、虎杖、蛇莓、丹蔘、雞血藤、絡石藤、地龍、烏梢蛇、仙茅、仙靈脾、川續斷、菟絲子、肉蓯蓉、巴戟肉等。但不用補骨脂,因該藥能增加日光敏感性。而紅斑狼瘡患者,對日光特別敏感,易引起急性發作。
顧氏常説:“外科與內科不同之處,在於內治、外治並重。”他在繼承中醫傳統的一些外治法外,在臨牀實踐中,創造了許多新的治療方法,如在古代用藥線結紮治療瘻管基礎上改用了橡皮筋掛線治療肛瘻和乳暈部瘻管,大大縮短了治療時間,在治療內痔結紮術後併發大出血時,創制了氣囊袋壓迫止血法,方法簡便,效果滿意,病人痛苦少。在皮膚病治療中創用熱烘療法(依據病情,先將相適應的藥膏塗於患部,然後用電吹烘患部,每次20分鐘,每日一次)治療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提高了療效。他把墊棉療法不但用於潰瘍新肉已生、皮膚與皮下組織不能粘合者,還用於潰瘍膿出不暢、有蓄膿現象者,以及竇道蓄膿,經治療後正收口之時。
作品 作品
避免了擴創手術,加速和促使瘡口早日收斂。在使用墊棉法時,用棉花或紗布摺疊成塊,襯墊瘡部、固定,對不同部位採用不同方法包紮固定,如會陰部竇道用丁字帶,腹部用多頭腹帶,腋下用三角巾,項、背部用四頭帶包紮等,其它部位均可用寬橡皮膏固定。使用中藥提膿祛腐藥物加藥線治療不同部位深淺不一的竇道,經驗更為豐富。
早在六十年代已治癒了不少胸腹壁竇道,近幾年來又治癒了直腸癌手術後併發會陰部竇道,最深的竇道長18釐米。其方法是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蘸在藥線上,按瘻管深淺插入管中,每天換藥1-2次,到膿液減少而稠厚時,可改用七三丹或二寶丹引流。當取出藥線時,傷口先有少量膿液流出,接着流出粘稠黃色液體如刨花水樣,用棉花蘸之能拉成一條絲狀者,改用生肌散收口,並加壓固定。
多年來,顧氏對外科常用成藥,進行了改革,如把小金丹改成小金片;醒消丸改成新消片;六神丸改為解毒消炎丸,又改為六應丸.創立新藥清解片、復黃片、痔寧等。這些成藥,均按新的方法制成。節約了藥材,提高了療效,方便了病人。

顧伯華科技成果

顧氏對漿細胞性乳腺炎形成瘻管的治療,獲得上海市衞生局科技成果一等獎;根
據古方結合臨牀實踐,創制的錦紅新片、六應丸獲得上海重大科技成果獎。

顧伯華從醫醫案

蛇頭疔案
顧伯華著作
曹×,男,21歲。

顧伯華初診

:1984年9月17日。
顧伯華 顧伯華
主訴:右手中指蛇頭疔症起半月,曾在外院作局部切開術三次,慶大黴素肌注,並拔除指甲。X線攝片示:右手中指軟組織炎症波及骨質,以藥線探查瘡口,有骨破壞的粗糙感,並有稀薄黑污膿液自瘡口溢出,西醫診為膿性指頭炎合併指骨髓炎。
診查:手指腫脹疼痛,苔黃膩、質紅,脈弦滑。
辨證:症屬疔毒火盛,藴鬱日久,致損筋蝕骨,俗名蛇頭疔。
治法:治擬清熱消腫解毒,並需待死骨脱落後方能收口。
內服方:紫花地丁30g野菊花6g半枝蓮15g銀花9g連翹9g草河車9g生地15g伸筋草9g絲瓜絡6g角針9g生甘草3g
外治方:二寶丹藥線引流,外敷金黃膏。7帖。

顧伯華二診

:經藥線引流後,膿液排出暢達,手指腫痛減輕。X線攝片示:右中指遠節指骨可見骨質破壞,基底部可見骨折片。苔薄潤,舌尖紅,脈濡數(84次/分),再擬清解託毒。
內服方:紫花地丁30g野菊花6g半枝蓮15g赤芍9g忍冬藤15g丹皮9g草河車9g生地15g伸筋草9g絲瓜絡6g皂角針9g生甘草3g
外治方:以紋式鉗自瘡口處鉗出末節指骨死骨,骨體如蟲蝕狀蛀空。外敷紅油膏、九一丹。
1周後瘡口痊癒而出院。
按:顧氏認為:蛇頭疔七至十日最易損筋蝕骨。這是因為疔毒火盛,外不得清泄,則內可損筋蝕骨。參考現代人體解剖,手指末節為封閉結構,一旦為炎症侵襲,腫脹壓迫營養指骨的血管,引起指骨缺血壞死。説明顧氏經驗是有科學依據的。亦提示我們在治療該疾時應及早控制炎症和注意切開引流以避免指骨的破壞。

顧伯華經驗驗方

顧伯華芩連消毒飲

顧伯華
組成:黃芩10g黃連6g生山梔10g制川大黃9g野菊花10g半枝蓮10g銀花12g赤芍9g連翹15g紫花地丁15g生甘草6g 功能:清熱涼血,解毒護心。
主治:顏面疔瘡,手足疔瘡,紅絲疔。
方解:本方以《外科正宗》方“七星劍”與《醫宗金鑑方“五味消毒飲”》、《外台秘要》方“黃連解毒湯”化裁製方。芩連消毒飲以芩連為君,直折上焦心火,銀花合野菊花為治疔之聖藥,連翹清上焦諸熱,解毒療瘡,紫地丁入心肝二經,涼血解毒,清熱消腫。合半枝蓮消解疔毒,力專功宏。
加減運用:顏面疔瘡每易動風,野菊花合草河車、殭蠶,有入肝經、熄肝風之功;膿成者加蒼耳子、桔梗、角針透膿泄毒;邪熱傷陰者,去芩連苦寒,加沙蔘、麥冬、蘆根甘寒清熱;神識昏糊加神犀丹一粒沖服,紫雪散4.5g分3次吞服,或安宮牛黃丸2粒,分2次化服;熱毒熾盛加廣犀角15g,鮮生地60g涼血解毒;咳吐痰血者,加象貝母、天花粉、藕節炭、鮮茅根;高熱痙厥加羚羊角粉、鈎藤、龍齒。疔瘡外治可用外科蟾酥丸磨散醋調,圍敷於疔頭四周,箍圍聚毒,疔頭上置放藥制蒼耳子蟲並用千錘膏覆蓋,瘡頭潰後外用二寶丹藥線引毒外泄。
護理及注意:疔瘡初起,不能切開及針挑,也不能妄加擠壓,不然可能造成疔毒擴散走黃。疔瘡病發有全身症狀時宜卧牀休息,飲食忌葷腥發物及甜膩食品,更忌飲酒及辛辣。應多飲水、瓜汁、菊花露等。患部應防護,避免碰跌損傷而致毒邪擴散入營。

顧伯華涼血清肺飲

組成:生地15g玄蔘12g川石斛12g生石膏30g寒水石12g白花蛇舌草30g桑白皮12g黃芩9g生山楂15g虎杖15g生甘草3g
主治:脂溢性皮炎,痤瘡,酒齄鼻。

顧伯華用法

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帖,分2次服。2周為一個療程,根據症情可以連續用三四個療程。
方解:上述病症好發於青春發育期男女和成年後的男子,現代醫學認為多與激素紊亂有關。從中醫辨證來看,患者多表現陰虛濕熱,故本方投以生地、玄蔘、石斛、生石膏、白花蛇舌草等以養陰清熱;山楂一味,取其清除腸胃濕熱積滯作用。

顧伯華加減運用

病者皮疹糜爛及伴油膩性脱屑者。加茵陳15g。生米仁15g,鼻翼潮紅者。加制大黃9g苦蔘片15g;皮損呈結節囊腫,加益母草15g
莪術12g以活血化瘀;大便乾結者加全瓜蔞12g枳殼9g。

顧伯華護理及注意

在服用此方治療的同時,在飲食上忌食辛辣,少食油膩和甜食,多食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局部經常用温水硫黃肥皂洗滌,也是防治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