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诗指在器物、书画、建筑等载体上题写诗句的行为,也指所题诗句本身,常通过隐喻抒怀表达志趣。其载体涵盖柱壁、器皿、纸张等多种媒介,常见于即兴创作与艺术表达 [1] [3] [6]。
该传统可溯至汉代题壁,唐宋时期随文人画兴起而盛行:唐代崔颢《黄鹤楼》题于楼阁引发李白搁笔 [2],宋代苏轼《题西林壁》将哲理融入自然景观 [3]。元明清时期形成诗书画一体的创作模式,徐渭《葡萄图》以诗句表露失意,郑板桥《墨竹图》借竹枝寄托民生关怀 [1]。题诗载体从寺院诗壁、驿站碑牌扩展到绘画作品,如徐悲鸿素描《箫声》附法国诗人题词 [5]。文人通过题柱、封题、摩崖石刻等方式,在科举、社交、品鉴等场景中持续实践这一文化传统 [4] [7]。
- 中文名
- 题诗
- 拼 音
- tí shī
- 解 释
- 就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等,抒发感受,题写诗句,也指所题写的诗句
- 类 别
- 词语
题画诗
播报编辑
画上题款,是自北宋的文人画,唐宋以前的画一般无款。有时仅写个名字在石罅(音下)或树根拳体拳间等不起眼的地方,称之为藏款,煮船旋樱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洪悼汽和发踏跨厦展,如文与可、苏东坡、米元章等开始以书法在画上长题,或诗或文,而后乃为盛行。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说:“题款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因题而益秒。”到了清代石涛、扬州八怪更被称为诗、书、画三绝的画家。几乎每画必题,每题必诗。或一题再题,情景交融,出神入化,诗画相成,皆成佳构。故前人有:三分画七分题之说,可见题画之为人所重视。
代表文人徐渭
播报编辑
明徐渭是继承发展文人画、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优秀代表之一。他是个失意文人,一腔怨愤多借笔墨倾诉牢骚,其写意《葡萄图》那纵横狂放的藤条,那倾落纸上的颗颗圆珠以及他的题画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笑晚风。笔地明珠无出卖,闲抛闲置野藤中。”通过诗和画,他那失意落魄而又狂放不羁的性格,跃然纸上。清边寿民《篱菊图》写篱边残菊数枝,凌乱错落,题云“故园三径吐幽情,一夜轻霜堕碧空。多少天涯未贵客,借人篱落看秋风。”兴思发慨,借物抒情,将一片天涯漂泊、失恋依人之情,尽情地流露于笔墨之间。郑板桥在他的《墨竹图》上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表达画家关心百姓疾苦之情。
今日题画诗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