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題畫

(宋代李唐詩作)

鎖定
《題畫》是南宋書畫家、詩人李唐的作品。當時社會時尚,畫壇流行的是豔麗的花鳥畫,無人賞識作者的水墨山水畫。作者在畫上自題的這首詩,譏諷“時人”喜好豔麗色彩,慕求富貴的風氣,抒發了自己不遇知音的感慨。
作品名稱
題畫
作    者
李唐
創作年代
宋代
作品出處
全宋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題畫作品原文

題畫
雲裏煙村雨裏灘,看之容易作之難。
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燕脂畫牡丹。 [1] 

題畫註釋譯文

題畫字詞註釋

①煙村:指煙霧繚繞的村落。
②時人:當時的人;同時代的人。
③燕脂:即胭脂。一種紅色的顏料。燕,一本作“ 胭 ”。後亦泛指紅色。 [2] 

題畫白話譯文

雲煙裊繞的村莊和雨水滂沱的河灘,山村時隱時現,灘水湍急。
欣賞着畫中美景很容易,誰知道畫好它有多少艱難。
早知道時人看不上這樣的美景,
就應該多買胭脂來畫豔麗的牡丹。 [2] 

題畫創作背景

明代鬱逢慶的《書畫題跋記》載,錢塘人宋杞雲:李唐初到杭州,無人賞識,靠賣紙畫餬口,生活十分艱險。他寫下這首詩,用來諷刺當時社會上崇尚豔麗花鳥畫的風氣。 [1] 

題畫作品鑑賞

詩名為“題畫”,而實際上涉及到畫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餘三句,都是借題發揮,用以抒發個人的感慨和不平。它的弦外之音,是耐人尋味的。
“雲裏煙村雨裏灘”才七個字,就把一幅生動的畫境形象地凸現出來。畫面層次分明,很有立體感:上方是雲煙繚繞的山村,下方是雨水滂沱的河灘,一靜一動,相互映襯。畫中的景色是朦朧的,但畫面是清晰的,山村隱約可見,灘聲彷彿可聞,不給人任何晦澀的感覺。這幅畫是經過艱辛的精神勞動才創造出來的。因此下句説:“看之容易作之難。”俗話説的好:“看人挑擔不吃力,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是常人都懂的生活哲理。但常人往往醉心聲色犬馬,貪圖富貴榮華,缺少真正的審美能力。對這種意境高妙的花看不上眼。詩人寫道:“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燕脂畫牡丹。”意思是説如果畫牡丹花,施以濃色重彩,定會大受時人歡迎。這自然是反話,這種既飽含着帶淚的幽默,又噴射出憤世的怒火。亦莊,亦諧,痛快,淋漓。這種風格,為後世許多題畫詩所效法。
作者通過對一副煙雨灘圖的評論和感慨中,表達自己清高的品性,不願意做迎合別人的事情。 作者在感嘆畫清高意境感嘆的同時,不禁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詩句表面上説要迎合時人,實際上卻是對時人只重浮華富貴(濃色重彩的牡丹)、不識人才(眼前高妙的意境)的憤怒和諷刺,也流露出詩人懷才不遇之嘆。
李唐在山水畫和人物畫方面都很有造詣。特別是他的山水畫,構圖精煉,用筆有力,着重創設意境。如此詩首句”雲裏煙村雨裏灘“,就顯示了李唐在創造意境和構圖方面具有高度的才能。至於愛發議論,那是宋代詩人的習氣,而李唐此詩的議論畢竟較富理趣,反而使人感到深刻有味。 [1] 

題畫作者簡介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北宋末南宋初畫家,精於山水畫和人物畫。初以賣畫為生,宋徽宗趙佶朝(1100~1125)補入畫院。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顛沛流離,逃往臨安(今杭州),以賣畫度日。南宋恢復畫院後,李唐經人舉薦,進入畫院,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時年近八十。擅畫山水,變荊浩、范寬之法,用峭勁的筆墨,寫出山川雄峻的氣勢。晚年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他畫的山水畫對南宋畫院有極大的影響,是南宋山水新畫風的標誌。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後衣褶變為方折勁硬,並以畫牛著稱。 [3] 
參考資料
  • 1.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616-618頁
  • 2.    楊煜泰等.古詩文誦讀 光盤版 初中二年級上冊:江蘇教育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2年
  • 3.    李 唐  .中國書畫網[引用日期201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