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題李生壁

鎖定
《題李生壁》是唐代文學家韓愈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先敍作者自己與李生之交往,感慨人世滄桑;後敍自己離徐州之情況,懂憬西居洛陽能放縱自己于山水名勝之間的生活。文章低徊唱嘆,古鬱蒼涼。 [1] 
作品名稱
題李生壁
作    者
韓愈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韓昌黎文集·外集》
文學體裁
小品文

題李生壁作品原文

題李生1
餘始得李生於河中2,今相遇於下邳3,自始及今,十四年矣。始相見,吾與之皆未冠4,未通人事5,追思多有可笑者,與生皆然也。今者相遇,皆有妻子,昔時無度量之心,寧復可有是?生之為交,何其近古人也。是來6也,餘黜于徐州7,將西居於洛陽,泛舟於清泠池8,泊於文雅台9下。西望商丘10,東望脩竹園11,入微子廟12,求鄒陽、枚叔、司馬相如之故文13。久立於廟陛14間,悲《那頌》15之不作於是者已久。隴西李翺16、太原王涯17、上谷侯喜,實同與焉。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韓愈書。 [2] 

題李生壁註釋譯文

題李生壁詞句註釋

  1. 李生:名平,韓愈少年時代的朋友。
  2. 河中:府名。
  3. 下邳(pī):古縣名。治所在今江蘇睢寧縣西北。
  4. 未冠:未成年。
  5. 人事:指人與人交際應酬之事。
  6. 是來:這次來。
  7. 黜(chù)于徐州:被降職來到徐州。
  8. 清泠(líng)池:據《元和郡縣誌》記載,清泠池在商丘縣東二里。
  9. 文雅台:講學舊址。
  10. 商丘:山名。
  11. 脩(xiū)竹園:即梁苑。在商丘縣東,為漢梁孝王劉武招納賓客之地。
  12. 微子廟:在商丘縣城內西北隅。微子名啓,商紂的庶兄。周初受封於宋,宋都即商丘。
  13. 求鄒陽句:鄒陽、枚叔、司馬相如皆曾客於梁孝王,故云。
  14. 陛(bì):台階。
  15. 《那頌》:《詩經·商頌》的首篇。
  16. 李翱(áo):字習之,隴西人,韓愈門人。
  17. 王涯:字廣津,與韓愈為貞元八年(792)同年進士,官至宰相,甘露之變中被殺。 [3] 

題李生壁白話譯文

我在河中時開始認識這個姓李的讀書人,現在在下邳相遇,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十四年了。開始相見的時候,我和他都還沒成年,不懂人情世故,追想起來有很多可笑的事,我和李生都是這樣。現在相遇,我們都有妻子兒女,以前的沒有限制拘束的心思,哪裏還能再有?這個李生與人交往,和古代的人多麼接近啊!我這次來,在徐州被罷黜,將要往西居住到洛陽去,在清泠池上游船,在文雅台下停泊。往西望見商丘,向東看見脩竹園,進微子廟,尋求鄒陽、枚叔、司馬相如的舊文章。長久地矗立在廟的台階上,悲哀《那頌》不再演秦。這樣的情況持續很久了。隴西李翱、太原王涯、上谷侯喜,確實和我一起去了。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韓愈寫。 [4] 

題李生壁創作背景

《題李生壁》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五月,時韓愈離開徐州將居洛陽,期間遍遊了漢梁孝王的封地睢縣各處的名勝古蹟,回到江蘇下邳,遇到好朋友李生,於是寫下這篇文章。 [2]  [5] 

題李生壁作品鑑賞

題李生壁文學賞析

文章開頭至“何其近古人也”為第一段,是追昔憶舊之筆,寥寥數語,點出兩次晤面的地點和中間睽隔的時間,着墨不多而情誼甚深,且在追昔憶舊之中包含了撫今慨已的感喟。所謂“未通人事”、“多有可笑者”,看似貶辭,實屬肯定語氣。韓愈、李平“未冠”之時,由於涉世未深,天真未泯,於人於已,猶存赤子之心,所以無論言或行都不大受世俗觀念的約束,多少保存了少年人的淳樸作風和處世的正義感。而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卻是“未通人事”,所行所為“多有可笑者”。但彼時他倆對此並不介意,依然我行我素,所以韓愈説自己“與生皆然也”。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韓、李二人都已喪失了這種“無度量之心”,那麼作者在下文強調的“是生之為交,何其近古人也”便沒有着落。從一般文章的邏輯性看,這上下文之間確似缺了點什麼,所以才引起前人認為有闕文脱句的懷疑。韓愈既已稱李平之為交近於古人,可見今日之李生猶昔時之李生,至於此時的韓愈卻不是“未冠”時的韓愈了。所以作者已體會到自已因涉世既久,那種“無度量之心”已銷磨殆盡;而在李平身上,卻依然保存着。就這一點來看,卻不是“與生皆然也”了。這説明在漫長的14年中,李平似乎並未改變很多,依然保持着那顆純樸天真的赤子之心。於是韓愈才總結出兩句話:“是生之為交,何其近古人也!”兩人重逢,李平仍以故人的深情厚誼來款待韓愈,使韓愈深受感動。作者用了省略、跳躍的手法,不明言以寄意,卻通過兩句結論暗示出無盡的弦外之音。這篇題壁之文體現了作者對少年時友情的萬分珍惜,同時也感慨自己由於長期與世浮沉,被老練世故的人際關係汩沒了過去那種可貴的“無度量之心”。
第二段用“是來也,餘黜于徐州,將西居於洛陽”作為過渡,然後寫作者自己準備暢遊西漢粱孝王故城。雖描繪詳盡,卻純屬想象或憧憬。乍看去似憑弔古人遺蹟,緬懷殷商文化;實際卻是思古人之不可見,惜古風之不復存,這就同上文對李平的評價。作者在人世間生活了30多年,從前的“無度量之心”已不復可得,而在現實面前又感到自己懷才不遇、古道不行,看來還不如安貧樂道的李平更值得欣羨和欽佩。這些弦外餘音正是聯繫前後兩段的關鍵和脈絡。這一段文章用排句,而字數參差,錯落有致,有意破駢為散,正體現了韓文的特色。
文章結尾處點出同伴三人姓名雖為紀實,屬於文章中應有之筆,卻亦略具弦外之音。所謂“實同與焉”,正從反面暗示出身居下邳的李平卻“未嘗與焉”。看來李平很可能是個甘於寂寞,對名利看得很淡的人。這也許近於主觀臆測,但可肯定一點,即韓愈在從徐州到洛陽的旅程中,同遊者必不包括李平在內。結尾“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具有同樣依依惜別之情,説不定今生再無重逢的機會了。所以韓愈才題壁留念。 [6] 
這篇小品體現出韓愈文章的另一個特點:率真、自然、隨便,如話家常,如促膝談心,無所拘束,生動活潑。清泠池、文雅台、脩竹園、微子廟皆在商丘。商丘是漢梁孝王的封地,鄒陽、枚叔、司馬相如都是梁孝王門下的文士。微子數諫,為紂所逐;鄒、枚、司馬等以文章得梁孝王優禮。韓愈敍述自己的歷程時,兼以古人古蹟寄託自己在徐州的遭際、感慨。

題李生壁名家點評

晚清·曾國藩:低徊唱嘆,深遠不盡,無韻之詩也。
晚清·張裕釗:古鬱蒼涼,清微蕭遠,別有襟抱。
晚清·吳汝綸:屈長江大河於杯水坳堂之中,疑其腕底有蛟螭結蟠也。 [3] 

題李生壁作者簡介

韓愈畫像 韓愈畫像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唐代文學家。自謂郡望昌黎,也稱韓昌黎。幼孤,由嫂撫養,刻苦自學。德宗貞元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隨宰相裴度平淮西,升任刑部侍郎。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詔為國子監祭酒,轉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卒贈吏部尚書,諡“文”。世又稱韓文公。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恩想上尊儒排佛,文學上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筆力雄健,氣勢磅礴,為後世古文家所宗,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力求新奇,並以文入詩,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傳世。 [7] 
參考資料
  • 1.    喬萬民,吳永哲主編.唐宋八大家 韓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06 第1版:第138頁
  • 2.    郭預衡,郭英德主編.新版校評 修訂本 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 卷1 韓愈 柳宗元: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01:第72頁
  • 3.    吳孟復,蔣立甫主編.古文辭類纂評註 下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06:第1638-1639頁
  • 4.    柴劍虹,李肇翔主編.中國古典名著百部·詩文類 唐宋八大家文鈔:九州出版社,2001.02 第1版:第80頁
  • 5.    中國唐代文學會韓愈研究會,孟縣韓愈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委會編.韓愈研究 第一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0 第1版:第212頁
  • 6.    湯高才主編;沈偉麟,吉明周副主編.歷代小品大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06 第1版:第166-168頁
  • 7.    柯美成,張發祥.中國古代經濟名作註譯:經濟管理出版社,1993.08 第1版:第2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