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題扇

(明代徐禎卿創作的七言絕句)

鎖定
《題扇》是明代徐禎卿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題扇詩。此詩前二句寫太湖遼闊,輕舟在碧波中盪漾。後二句寫楓葉落盡,松陵在望,寒塘旁酒旗在迎風招展。 [3]  全詩顯得含蓄藴藉,富有神韻, [2]  顯示了詩人深厚的語言工力。 [3] 
作品名稱
題扇
作    者
徐禎卿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出處
《談藝錄》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題扇作品原文

題扇
渺渺太湖秋水闊,扁舟搖動碧琉璃。
松陵不隔東南望,楓落寒塘露酒旗。 [1] 

題扇註釋譯文

題扇詞句註釋

①太湖:在江蘇南部。 [2] 
②秋水闊:據《百城煙水》:太湖,東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週五百里,廣三萬六千頃。 [2] 
③碧琉璃:喻湖水。 [2] 
④松陵:今江蘇吳江區的別稱,位於太湖東南。 [2] 
⑤寒塘:寒秋的池塘。王維奉寄韋太守陟》:“寒塘映衰草,高館落疏桐。” [2] 

題扇白話譯文

煙波渺渺的太湖浩瀚遼闊,一葉扁舟在湖水中搖曳。
太湖東南的松陵鎮在望,楓樹寒塘旁有一處酒家。 [3] 

題扇創作背景

這首詩為題扇之作,據詩的內容,可知扇上所繪為《太湖秋泛圖》,圖為何人所繪,作者並未標明,作者亦工書畫,估計當為自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1] 

題扇作品鑑賞

題扇文學賞析

首句“渺渺太湖秋水闊”,點出太湖秋水波光浩渺、一碧無際的風貌,這是畫中的主體情態。作者這句,以“渺渺”顯其寬廣,以“秋水闊”表明圖中所繪是“秋水長天”之勝概,這是籠罩全體寫靜態的筆墨。
次句“扁舟搖動碧琉璃”,點明秋泛,湖中着一葉扁舟,舟在湖中呈漾蕩的動態,湖光澄碧,扁舟雙槳,搖動着琉璃似的碧波,這是靜中之動。舟上自然是有人的,除了打槳的舟師以外,舟中還載有幾個遊客,舟是由北向東南前進的,這些人也在向東南凝望,所以詩的第三句雲:“松陵不隔東南望。”“望”是動態也是心態,圖中秋泛之客,意旨不在垂釣,也沒有詠詩品茶,他們遙望着這座古鎮,倒想停泊在那裏,登岸沽酒小酌,以解清寂。因而詩在第四句雲:“楓落寒塘露酒旗”,“楓落吳江冷”顯然是深秋了。楓樹在經霜之後,染成紅葉。現在楓樹的葉子都快飄落完了,所以望中的視線,不被遮隔。畫的東南端,是楓林、寒塘、古鎮以及鎮上酒家的酒帘,一一可辨。但都是透過楓林見到的,既明顯又隱隱約約,這是畫中之畫,作者捕捉到這一情景,著之於詩,也就是詩中之畫了。題扇至此,悠然而止,境界天然,畫意與詩情,也於此並現,着筆無多,耐人尋味。
讀了此詩,讀者會有這樣的感覺:如果不是作者標題為“題扇”,讀者定以為這是作者與二三友人“秋泛太湖”之作,自然也不失為好詩。有了這一標題,更顯得詩情畫意,並在其中,詩乃傳畫中之神,虛中有實。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分明是扇上之圖景,畫家並未標明其作意,但其超然淡遠的意境,倒是被作者攝取在詩中了。因此這首詩是富於神韻之詩。 [1] 

題扇名家點評

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英志:此詩屬題畫詩。不僅再現出扇面太湖水之空闊,太湖水之平滑碧綠,以及湖面上之一葉扁舟;更表現出船上人於旅途上的心情,那太湖東南的松陵小鎮上,楓樹寒塘旁有一處酒家,可以登岸小酌,以解除羈旅之愁悶。但詩人並不點明此意,只是以“東南望”的動作與“露酒旗”的形象來暗示,叫讀者自己去體會。(《歷代名家絕句評點 元、明》) [2] 

題扇作者簡介

徐禎卿(1479年—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國,吳縣(今屬江蘇)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授大理寺左寺副,以過失降為國子監博士。“吳中四子”之一。後與李夢陽等並稱“前七子”,倡導文學復古運動。有《迪功集》《談藝錄》。 [4] 
參考資料
  • 1.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元明清詩鑑賞辭典 第1版 遼、金、元、明.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03:第524-525頁
  • 2.    王英志注評.歷代名家絕句評點 元、明.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1.04:第179-180頁
  • 3.    李子光等主編.旅遊交通與旅遊文學.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11:第621-622頁
  • 4.    徐中玉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 元明清詩詞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03:第93頁